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那一年去登黄鹤楼

(2013-06-01 11:01:01)
标签:

崔颢诗

空悠悠

黄鹤楼

武汉

旅游

分类: 我的随笔

那一年去登黄鹤楼



记得是2010年的5月下旬,我去武汉华中农业大学开会。会议间隙,专门去登高黄鹤楼。

黄鹤楼仰望已久。不仅因为它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更因为那么多文人墨客为它留下了那么多有名的诗篇。每当想起崔颢诗中“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等名句,就在我眼前幻化出一幅烟雨茫茫、龟蛇锁江、黄鹤楼巍巍矗立江边的山水画图。我太想一睹它的芳容了。

可是,几次来武汉都是来去匆匆,与她失之交臂。记得第一次来武汉是送女儿来华中科技大学上学;第二次亦是为朋友的女儿来华中科大上学之事;第三次是送妻妹的儿子来中国地质大学上学。由于时间的关系,从黄鹤楼前过,却未能登楼一观。所以,这次下决心,一定要亲自去看一看。

从华中农业大学去黄鹤楼,原以为不远,实际上还是蛮远的,打车也要近半个小时。来到蛇山脚下,当时正在兴建首义广场,为次年的辛亥革命100周年庆典做准备。作为辛亥革命的发祥地,武昌起义的源头,武汉不能放过这个难得的机会。据说当时策划在这里国共两党要联合举行盛大的庆祝仪式,胡锦涛和马英九要握手开启国共第三次合作,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如愿,很是遗憾。首义广场建在鄂军都督府的前面,而鄂军都督府就是当年的临时总统府。如今都督府为辛亥革命博物馆。

 

那一年去登黄鹤楼

那一年去登黄鹤楼

穿过一条马路,便来到蛇山脚下。黄鹤楼就建在蛇山岭顶之上,连同周围辟为黄鹤楼公园。原本想在山脚下转一圈,仰观一下黄鹤楼就行了,可最终没能经得住黄鹤楼的诱惑,还是花了80大元,才得一览黄鹤楼的风采。据说当时门票刚刚上调过。数日后,新闻就报道了这则消息,游人多有怨言,社会折射不满。

入得园来,方向有些不辨。只记得先到黄鹤楼下,放眼望去,便可一览长江和武汉三镇。江水之上,著名的武汉长江大桥尽收眼底。桥上车流滚滚,桥下江水滔滔。我便想起毛主席他老人家的诗句,“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这座上世纪五十年代建成的公路铁路两用大桥,是前苏联援建的桥,贵为长江第一桥。曾有邮票上的图案,火车冒着白烟从公路桥下呼啸而出,印象深刻。再望长江奔涌的江水,又想起毛主席畅游长江的情景,感受他“才饮长沙水,又是武昌鱼”的情怀。

 

那一年去登黄鹤楼

那一年去登黄鹤楼

登楼拾梯而上,每登一层就在楼台四周凭栏眺望一番,感受今古的情怀。说来也怪,来到此处,人们必须神思怪想,才能感受怀古情怀。遥想当年,苍茫远逝,似见黄鹤楼下人头攒动,黄鹤楼上对饮赋诗,江上舟楫来往如织,龟山蛇山静静候立,鹦鹉洲头烟波浩渺,汉阳江岸杨柳依依之诗情画意。记得楼上有黄鹤楼在不同年代的模型,还陈列着相关的文物,以及名人的诗画,这些都诉说着黄鹤楼的历史。

原来这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传说是为了军事目的而建。当年孙权为实现“以武治国而昌”(“武昌”的名称由来于此),筑城为守,建楼以嘹望。至唐朝,其军事性质逐渐演变为著名的名胜景点。人们登楼以观长江,赋诗以释情怀,历代文人墨客到此,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最著名的当属唐代崔颢的《黄鹤楼》。据说当年李白到此,看到崔颢的诗,吟出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感叹之语。

 

那一年去登黄鹤楼

实际上,黄鹤楼自建以来,屡次损毁,屡毁屡建。仅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最后被毁发生在1884年,之后近百年没再重修。现今的黄鹤楼1981年动工,1985年建成,而且也不是黄鹤楼的旧址。1957年建武汉长江大桥武昌引桥时,占用了黄鹤楼旧址,如今重建的黄鹤楼在距旧址约 1千米左右的蛇山峰岭上。新建的黄鹤楼共五层,高50.4米,攒尖顶,层层飞檐,四望如一,是古典与现代熔铸、诗化与美意构筑的精品。

黄鹤楼作为江南三大名楼之首,早已名扬中外,素有“天下江山第一楼”之美誉。之前,我有幸看过了岳阳楼和滕王阁,算是江南三大名楼都看过了。但只有黄鹤楼对我含义更为深刻。父亲早年曾在武汉打拼7年,没能回家乡,也没能打拼出自己的一份事业。这里的一切,包括黄鹤楼,都有他感伤的经历。解放时,父亲才得以回家乡,本来还要回来的,不想,再也没能回来。父亲曾说,要不你们应该都是武汉市民呢。所以,每到武汉,我都像是在寻找父亲的印记。

 

那一年去登黄鹤楼

那一年去登黄鹤楼

 

附:唐朝人崔颢诗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013-4-1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