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苏东坡传》读后

(2013-05-14 15:20:52)
标签:

林语堂

苏东坡

人生

诗词

文化

分类: 读书札记

 

《苏东坡传》读后


   

    《苏东坡传》,国学大师林语堂著,张振玉译。这是林语堂先生用英文所著。足见留美博士英文之功底。作为传记作品,被誉为中国现代长篇传记开标立范之作,也是林语堂先生的得意作品。

    说起苏东坡,大家再熟悉不过了。但都因他的诗文而知,对他一生的经历却了解甚少。这次幸读此书,有机会跟随林先生的笔端来感怀一代巨儒、诗人波澜壮阔的一生。正像书中所描述的那样,苏东坡不仅仅是一个诗人,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画家,在当时,他还是一位大政治家、工程师和清正的法官。他一生坎坷,顺境时,贵为皇帝秘书、达官显赫;逆境时,被贬天涯海角,落魄为一介布衣。但无论境况怎样,他都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

    关于苏东坡的诗文,传记中并未多少涉及。因为苏东坡诗文的成就早已超出了评价的范畴了。传记着重记述了苏东坡的人生历程。从生到死。感触比较深的有这样几个情节。一个是苏门世家。苏东坡及其父亲苏洵、弟弟苏澈,父子三人就占据了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可谓了得。其中苏洵,苏东坡的父亲,年二十七始发奋读书。宋至和、嘉祐年间,他和两个儿子一起赴京赶考,这在当时传为美谈。苏洵虽没有进士及第,但因修书巨著和优美散文而著称于世。三字经有“苏老泉(一解苏洵号),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可见影响之广。

    二是苏轼和弟弟千里迢迢进京赶考,双双进士及第,名震京城。据说当时苏氏父子三人的文采早已盛传于民间,不知在那个信息尚不发达的时代如何有如此奇效。说到进京赶考,在那个时代实属不易。他们从四川眉山出发,携带家眷,晓行夜宿,车马劳顿,一走就是数月。尤其是过长江三峡,急流险滩,几次有翻船之危险。书中描述,过三峡后,总算松了一口气。我想,万一行船出什么差错,没了这苏氏三人,中国的古代文学会有多大的损失,中国的文学史也就要改写了。

    三是苏东坡几起几落的为官经历。苏东坡中进士后,前一时期还是比较顺利的,虽然晋升得并不算快。中间有一时期,是苏东坡的辉煌有为时期,尤其是任杭州太守时,为人们留下了美丽的西湖和苏堤。后来在激烈的朝廷政治斗争中,几次被参被贬,又几次被重新启用。而且每次启用就会官升一级或几级。最高到了官居三品的皇帝秘书。纵观苏东坡几起几落,苏东坡以其豪放的心境,践行了“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中国知识分子的道德理念。在苏东坡落魄时,他也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人生。不仅善己,而且利用一切可能为老百姓多做些事情。有意思的是,苏东坡的几次再次被起用都与他的诗文有关。因为皇帝和皇后赏识它的才华。每当政敌要之他于死地时,皇帝或皇后就网开一面,给他一出路,才有了他后来东山再起的机会。

    四是苏东坡积极的人生态度。无论顺境还是逆境,他都是一个波澜不惊的乐天派。他和王安石政见不和,斗争而不妥协。他落魄海南,穷困潦倒,自食其力而自得其乐。生活中他信佛练瑜伽,信道炼丹药,试验酿美酒,动手做美食。至今我们还在吃“东坡肘子”“东坡肉”的佳肴,也是苏东坡留下的遗产。苏东坡朋友甚多,在他危难时施以援手,见证了真情和友谊。他写诗,他画画,也写奏章,我们看到一个性情豪迈和充满幽默感的苏东坡,诗意地生活在那个时代和大地上。

    苏东坡的人生道路给了我们很多启示。一是知识分子为官的道路宿命。即正直做实事,却总被恶人所算计。坐牢还不算,几次差点被砍头。当今知识分子类型的人做官,虽然不至于坐牢砍头,那也只有听喝的份。二是人生道路总是不平坦的,总要经历许多曲折。有时候,自己的命运并不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不知什么时候,就会被推入万劫不复的境地。三是无论是顺境和逆境,都要有一种精神的支撑。顺境时不忘乎所以,要利用已有的平台和各种资源,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百姓谋福,为国家效力。逆境时不怨天尤人,能够苦中作乐,从眼前事做起,踏踏实实过有意义的生活。

    最后,林博士为写此书,参考文献就达120多种。难怪传记如此详实丰富。不能说字字珠玑,但精品实不为过的。我是近乎逐字逐句读的,以便在读的过程中进行深思。我把它命名为演说传记。即一边说历史事实,一边演绎细节,一边还有作者的评说。这样就能给读者一个完整的感觉。

 

                                                                            2013-4-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