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访英纪事(1)——雾都伦敦

(2012-02-17 10:15:37)
标签:

英国

伦敦

希思罗机场

酒店

记事

分类: 海外游记

访英纪事(1)——雾都伦敦(晨雾中的伦敦)

最早认识伦敦,来自记忆中的一段文字。说伦敦又称雾伦敦,因为伦敦经常有雾,且是彩色的。为何是彩色的,是说当时正处于英国工业大发展时期,工厂里释放出大量的废气,由于废气中含有重金属,与伦敦的浓雾混合,在阳光的照射下,伦敦雾呈现成暗紫色。后来又有资料称,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现在伦敦已没有那么多雾,而且也没有彩色的雾了。

可是,当我们在201111月下旬来到伦敦希思罗机场时,正是当地时间的下午6点多钟,天已经黑下来了。走出机场,迎接我们的正是浓浓的雾。接我们的郭老师告诉我们,这些天一直有雾,看样子能见度也不足二三十米。我心里忐忑,伦敦雾都莫非依旧如此。郭老师说,大家稍安毋躁,我们的住处在伦敦的北二环外,行车要1个多小时。


访英纪事(1)——雾都伦敦(我们乘坐的车)


不辨方向,车子在雾中穿行。我力求校正方位,这是我多年的习惯。印象中从机场出口向东南然后折向东向北,后来向西,又往南折了一点。反正英国的路很少象我们中国的公路,或东西、或南北,即使东南西北的方向,常会有直直的很长的一段路。英国的路好像修建时依地形走向,丘陵状的地貌,公路蜿蜒而行。也很难见到我们国内的中规中矩的十字交叉路口,英国的路都是环岛式的转变方向。总而言之,我力图解读我们的行进路线,不至于将来人们问起不知所以。但不久,我似乎就放弃了,因为来回绕过得路太多,真的不能记住准确的路线,况且还是在晚上。

迎接我们的郭老师受格林威治大学的委托,安排我们的住行和活动。考虑到我们这个团小,为减少成本,郭老师同时兼司机,这在国外司空见惯。郭老师是北京人,很早以前就来英国打拼,后来知道已加入英国国籍,但工作参与的都是与中国交流的活动。这样语言交流起来就没有任何障碍。郭老师很健谈,一路上给我们介绍了英国和伦敦的情况,政治经济文化无所不包,讲的头头是道,口才又好,知识面很广,很令人称道。途中,我们去了一个中餐馆解决了晚餐问题,饭菜好像还不错,或许是人们饿了的原因。


访英纪事(1)——雾都伦敦(我们入住的宾馆)


好像一个半小时后,我们在夜色中似乎进入了一个小镇,入住在一家连锁酒店,名字叫Holiday inn Express。看到这个名字,我感到很熟悉,再仔细一考证,正是一家国际连锁的酒店,我2009年去美国到纽约等地,也曾住过这个跨国酒店的连锁店。当晚,郭老师告诉我们应该坚持一下,最好晚点睡觉,倒一倒时差,因为北京和伦敦有8个小时的时差。但我们洗漱之后已很困乏,因为按北京时间,此刻已经是凌晨34点钟了。我倒没什么,一觉睡下去,一夜无事。其他人好像生物钟的原因,醒来时天总不明。便跑到外边半夜散步或者吸烟去了。因为按照8个小时的时差,伦敦凌晨的45点钟,在北京已临近中午了。



访英纪事(1)——雾都伦敦(宾馆早餐厅)

第二天一早,在酒店吃过西式早餐后,郭老师接我们到格林威治大学开始第一次培训。我们住在北二环,而格林威治大学位于伦敦的东南部,我们去该校正好要穿越整个伦敦街区。我想正好看一下伦敦的市容市貌。车子驶出酒店,天依然有雾,只是不是很严重。一路上,郭老师还是滔滔不绝地给我们介绍英国和伦敦的情况,也许是职业习惯。不过讲的都很好。在环线上跑了一段路后,便进入了市区。我们这个团大多数第一次出国,虽然在电视等媒体上不止一次看到过伦敦的街景和欧洲建筑,但亲眼见识眼前的英欧风貌和建筑,还是让人们啧啧称叹。人们透过车窗,举起手中的相机拍个不停。


访英纪事(1)——雾都伦敦(伦敦街景)

应该是英国的上班时间,市区道路上的汽车不少,有的地方有点堵,但比起北京来说就应该叫畅通。伦敦街区给人的突出印象是洁净。很少见到现代化的大楼,倒是街区两侧布满了早期建筑的房子。郭老师说很多都有上百年的历史。不乏私人豪宅,那气势和环境,觉得在伦敦的市中心,有这样一套房子,不是一般人能拥有的,至少要值几百万到上千万英镑。汽车穿越泰晤士河时,对面不远处就是伦敦眼和大本钟。郭老师说,过几天我们会安排大家去那里参观。 1个多小时后,我们来到了格林威治大学。


访英纪事(1)——雾都伦敦(路边的民居)


需要补述一下的是,我们中午从上海浦东机场出关,追着太阳飞行13个小时后,到伦敦希思罗机场时,太阳还是落下去了。在通过长长的通道时,希思罗机场说不上现代豪华,倒是广告牌不少。与我们国内不同的是,迎面大幅广告欢迎我们的是几个黑人大哥,很有个性,富有特色。在我国,一定是漂亮的美女相迎,以显示东方女性的关爱和温柔。入关时,英国和欧盟的旅客被安排在快速通道。而非英国和欧盟的旅客,包括我们,被分割在几个通道,接受安检和办理入关手续。人很多,英国人的工作效率貌似不高,有位大娘级的英国白人在维持秩序。排队大概排了1个多小时。人们戏言说,在现代化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是要排队的。我们的团队中,十几个人外语很好的有四五人,别人都是半半拉拉的。队伍排到我们时,我们几个外语不好的还在嘀咕如何应付。后来达成一致,不说英语,只说汉语,就不会带来麻烦。因为他们有义务用汉语给我们交流。后来因为我们英语很好的老师与海关人员协调,才让我们团队一起办理手续,顺利进入英国。

 

2012-1-3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