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荒之旅(7)——风情哈尔滨(终篇)
标签:
哈尔滨中央大街索非亚教堂松花江斯大林公园 |
分类: 我的随笔 |

北大荒之旅的最后一站就是哈尔滨了。这是我第三次来哈尔滨。第一次来哈尔滨是1996年,那时是参加教育部举办的全国高校宣传部长学工部长会议。第二次是2008年11月,来东林、东农考察管理实验室建设。几次来哈尔滨,虽然东西南北、市区方位不甚了了,但哈尔滨还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与其它城市的风格不同,彰显这座城市风格的标志要素就是中央大街的欧风俄式建筑。在我国,无论北方南方,虽然城市建筑风格各异,但都显现的是中国元素。但在这里,你徜徉在中央大街上,就好像游移在异国他乡,如果不是满眼的国人,还以为误入欧洲地界。中央大街长 1450米,路面全由方石砌成。这是欧洲街道路面的经典砌法。据说这种方石都是立着砌成路面,年长日久,路面可能不平,但决不会损坏。我在欧洲意大利等地都看到这种有意思的路面。沿街都是欧式及仿欧式建筑,汇集了文艺复兴、巴洛克、折衷主义及现代多种风格,含括了西方建筑史上最有影响的四大建筑流派,其历史的精深久远和展示建筑艺术的博大多姿,为世上少见。所以,来哈尔滨的人,必游中央大街。有“不游中央大街,枉来哈尔滨”之说。
与其它城市风格不同的,还有这里的文化和人。虽然与这里的人接触并不是很多,但还是感到他们与内地和南方的人们的不同。这里只能凭感觉概述。哈尔滨是东北的中心城市之一,很显然这里文化的大背景是东北文化。但在这个大背景下,文化的层次显然高雅了许多。不会像东北二人转等为代表的乡土文化那样的大众层次,而是有了城里人阳春白雪的贵人气质。这座城市历经沧桑,又与俄、日有过相处,在历史的进程中,靠着中国人的勤劳和智慧,与外国人斗智斗勇,造就了这座城市的性格。豪爽、智慧、包容,外向而不失矜持、精明而不失质朴、果敢而不失机智。以诚待人,敢作敢为。如今,这里云集了享誉盛名的哈工业、哈工程(哈军工)、东农、东林、黑龙江大学等众多大学,为这里的文化层次增添了色彩。
由于历史的原因,也因为与俄罗斯为邻,这里便有了更多的俄罗斯的元素。比如,俄罗斯的望远镜、放大镜等军用品在国人中享有很好的声誉,来哈尔滨的人往往要买上一两件。从第一次来哈尔滨就想买一个望远镜,这一次如愿以偿。另外,大街上还有许多俄罗斯的日用工艺品,如小化妆镜、各种锡器、系列套娃等等,还有俄罗斯的大列巴面包,那真叫一个大。记得第一次来哈尔滨,改革开放不久,这些俄罗斯商品都在一个大棚里叫卖,现在已不知那个大棚的所在,如今大多都集中在中央大街了。据说这里有俄罗斯小姐在餐厅或舞厅、酒店服务,风情万种,咱们没有去那种高级地方,只能听说而已。
哈尔滨有很多好去的地方。哈尔滨周边的旅游胜地就不说了,就市内来说,除中央大街外,松花江边的斯大林公园和防洪纪念塔是一个好去处,塔基上标记着1932、1957、1998年淹没哈尔滨的洪水最高水位线。而关贵敏在电视剧《哈尔滨之夏》的主题歌《浪花里飞出欢乐的歌》和郑绪岚的插曲《太阳岛上》,让松花江和太阳岛闻名遐迩。虽然太阳岛只是松花江中的一个普通岛屿,现已开辟成公园,但还是成了人们蜂拥而去的地方,被美称为休闲胜地。值得一去的还有松花江北的东北虎林园,那里有散养的数十只东北虎,还有狮子,在那里,可以一睹虎狮的风采。再就是建于1907年的索非亚教堂,它为沙俄所建,气势恢宏,精美绝伦,是远东地区最大的东正教堂,是拜占庭式建筑的典型代表,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享誉世界。当然,还有哈尔滨的冰雪世界和冰灯,那只有瑞雪纷纷的时节来哈尔滨,才能有此眼福。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