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郎新娘)
春节前,农历二十六,内弟儿子结婚。见证了当地农家婚事的习俗。
人道,十里不同俗。这婚事的习俗更是各式各样。虽然我年年回农村老家,但赶上农村结婚时不多。再说,我的老家与妻家相隔百里,风俗也是不一样的。
现在的婚事,实际上已掺杂了许多现代因素。比如,明明是城里有工作的人,主要是亦城亦乡的县级市,还要回乡下办一个符合老家风俗的婚礼。婚礼已不是古代的花轿,也不是上个世纪贫穷时的自行车,更不是后来的拖拉机,而是时尚的轿车了。再辅以录像、照相和婚前就照好的婚纱摄影,可谓是现代味十足。
这不,为了办好婚礼,一家人早已准备了好长时间。迎亲的小汽车就有6辆,女方也准备了4辆汽车送亲。别克彩车是新人坐的,其它也都是中级以上的车。每辆车前后都贴上“永结同心”、“百年好合”等吉祥语,两侧挂着气球,贴着“喜”字,车内还有用红纸包着的桃树枝。车队浩浩荡荡,可算壮观。顺便说一句,我的车也派上了这个用场,而且还是本人资深司机亲驾。
迎亲的时辰据说也是看过的,讲究良辰吉时。即何时出发,几时到达女家,从女家何时出发,何时到达男家,都要符合要求。这迎亲的路线是有讲究的,就是去的路线不能和回来的路线重合。
天未亮,应是古时的几更不晓得。凌晨五点半准时出发,在天微亮并下着小雪的路上缓缓而行。为来回路线不重合,我们只能穿村过店走另一条路,6点半准时到达女家。在女家,新郎被来闹亲的人涂了一脸黑,没有搞清这个风俗的含义。新娘坐在床上,要新郎戴戒指、穿鞋。有人把新娘的鞋藏起来,给新郎提要求,比如抱亲新娘、表演节目唱歌什么的,否则就不给鞋。总之,把场面搞得热热闹闹。
在鞭炮声中,新郎拥着新娘坐着彩车,车队开始返回男家。路上讲究在路口等地燃放鞭炮。车队徐徐而行,因为要赶好8点零8分正好到门口。车队迎亲时从村西出发,回来时要转到村东绕回来,拐弯抹角,上坡下坡,当天路有雪又滑,可锻炼了这些驾驶技术参差不齐的司机。
到家门口8点多一点,彩车的门不能打开,因为还差几分钟才到08分。车的外边送红包的、端着迎亲酒的、拿着麸子引路的都已准备好。时辰一到,新娘头顶红色纱巾,在婶嫂撒着麸子的叫喊中,跟着前行。寓意迎媳妇进门,取谐音“福”到了。我认为,也可以寓意为踩着“福”路、“富”路来了,都是大吉大利。
进大门时,地上铺满了鞭炮。在鞭炮声中,新郎新娘来到供台前,听引领人教导并说些什么。因为我自愿当摄影者,都说了些什么,不知道。反正供台前贴有喜字,两侧有对联,桌上有一粮斗,里面盛满了粮食,粮食里还有一面古铜镜。我想肯定有宣誓遵守家规、孝敬父母等内容。这与我们老家要在此上拜,即认亲戚长辈,新娘磕头,长辈拿钱是不一样的。
搞完这些仪式后,新郎拥新娘入洞房。新郎用木棍挑开新娘的盖头。这回该男方的小辈来闹亲了。如让新郎新娘啃苹果,用一根线调一块糖让二人吃,推搡着让两人拥抱等等。
之后就是待女方送亲的来宾。大约9点半就开始了,一直吃到11点。先是喝酒,上凉菜、热菜、蒸碗,最后才是主食,即馒头、烩菜。期间,男方要陪好女方的来宾。一对新人要逐桌敬酒,男方父母也要逐桌敬酒,以表谢意。送走女方送亲的客人后,男方的其他人再开席。
据说男方置办这个婚礼前后要4天。接亲的前三天就开始了。先是请帮忙的、做饭的。支上锅灶,备好肉菜。然后乡亲们就陆陆续续来道喜,续份子,即上礼钱。大家就开始在新郎家闲聊、玩牌,吃饭、喝酒。迎亲的前一天晚上,甚至玩个通宵。还要安排在子夜吃夜宵。这样的风俗我们老家没有。几天下来,我看真是把主家折腾得不轻。
看到乡亲们兴致喝着在农村还算不错的酒,以及乡亲们热情参与的淳朴之风,我就想起了陆游的两句诗,“莫笑农家腊酒浑”、“衣冠简朴古风存”,确实如此。农村婚礼的风俗仪式不管怎样演变,不变的是老乡的热情、淳朴、豪爽、好客和知足。他们或许贫穷,但他们的精神是富有的,尤其是吃穿无忧的今天,他们知足常乐,天天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新郎倌)
(新娘下车)
(福进家门)
(信守家规)
(掀起盖头来)
(开心公公)
(美心婆婆)
(笑逐颜开)
(这酒得喝)
(准备婚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