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国际先驱导报》的编辑约我写个稿子。稿子是《国际先驱导报》年终报道“中国策”中的一部分,展望下一个十年中国的发展,当中关于中国软实力的话题。我写的部分是一个“猜想”,有点天马行空,“猜想”的感觉有点像是站在十年后巴黎的大街上,感受中国软实力,体会中国精神,那时的情况,会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写的时候还是比较费劲的,要在现实,发展趋势,和自己的愿望间找到平衡点。刚才无意中读到,挺有意思。于是发到博客上和大家探讨。
既然是猜想,一定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过发自内心希望中国的软实力有更快更好的发展。
巴黎日记
2020 年1月25日,农历正月初一夜于巴黎
昨天夜里和几个朋友一起吃年夜饭,聊天到很晚。一大早就被街上的鞭炮声吵醒,朦胧中还以为身在国内。
在这里过年,有些类似十几年前在中国的圣诞节,是个时髦的“洋玩意儿”,与家庭的团聚没有什么关系,但却是必不可少的节日。这个时候,孩子们会和我小时候一样,大孩子带着年幼的孩子一起放爆竹;年轻人会汇集于挂满红灯笼的大街上逛庙会;而好长时间没见面的朋友则会在这个时候互相打个电话,无论懂不懂中文,都会说一句中国话:“拜年啦!”
这次和家人来法国,就是受几个要好的朋友的邀请来巴黎过年。昨天晚上带着家人和朋友们一起到巴黎最好的中餐馆去吃年夜饭。菜色和国内的好餐馆不相上下。印象最深的是那种人工合成的鱼翅,味道和口感都很好,竟可以假乱真。中国已经在去年立法禁止鱼翅的流通,这对在法国刚刚兴起的高档中餐来说不是个太好的消息。但随之应运而生的合成鱼翅马上就成了抢手货。难怪昨天保罗兴奋的跟我用地道的京腔儿说“中国人真牛,美味与环保都能做到最好!”
虽说这几年已经习惯了法国朋友们,特别是媒体对中国各方面的肯定和赞扬,但每次听到对我的国家的赞誉,总是分外惬意。
今天的“中国制造”,已经是高科技与时尚的代名词,而这种改变却不是一朝一夕的。回首这十年,“中国制造”在质疑与批评中越做越强,越做越精,从免洗的袜子到超音速的宽体客机,从满街的
“红旗”太阳能轿车到遍布全球的“联想”高科技专卖店,这无处不透出中国人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禀赋与勤劳智慧,自强不息的传统。
“去中国”已经不是当年的时髦,而已然成为法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无论是学习,静商或是休闲,中国都不是待选项,而是首选项。随着这些年越来越多的法国人到中国去,中国对他们已经完全没有了神秘感和陌生感。昨天晚上在餐桌上,纪尧姆感慨地跟我说,十多年前中国第一次举办奥运会时的火炬传递经过巴黎的场景绝不会发生在今天,如果现在有人说藏族被汉族迫害和压迫,一定会有善良的人给他一个心理医生的电话!不变的法式幽默!
这一方面要感谢中国的对外传播和更加广泛和深入的人员交流,但更要归功于中国自身的成就和每个普通中国人的不懈努力。
中国人的自信洋溢于脸上,更扎根于自己的心中。无论自身经济或是社会的发展,还是对世界的稳定与发展的贡献,都是中国的成就。而“中国价值”,一种以人为本,以全社会的整体利益为追求的价值观,一种立足于整个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的世界观,“中国价值”已经被西方的学者和有识之士广泛理解与接受。不久之后的法国总统大选的大热门,政治家勒蒙德先生更是大胆的提出以“和谐法国”为标题的竞选纲领。祝他好运!
今天晚上要和家人一起去逛香榭丽舍大道上的春节庙会,就此搁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