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工作的原因,回国后一有时间我就会去电影院看电影,发觉真正爱看电影的基本上都是一些年轻人也就是通常所说的80后。从1980年算起,80后的这些人都已是20多岁的人了,他们要么刚刚踏入社会,要么已经成为各个领域的主流人群。而国产片很少有专门针对他们这些观众的。几年前曾经拍摄过制作成本很高的文艺片《庭院里的女人》,虽然在当年的票房取得了第三名,但我还是想拍一部给80后看的片子。
既然是针对他们的的,所以必然要了解这个年龄段的人喜欢看什么?
80后的这些人,比起之前的人们,从小接受西方世界的影响很深,由于工作的压力和竞争很厉害,他们喜欢轻松搞笑、喜欢娱乐、喜欢那些对感官刺激性很强烈的片子。经常听周围的朋友说
“80后”的人是儿时做“皇帝”,一家人众星捧月;少年时做“奴隶”,被课业压榨逼迫向前;青年时做“蜘蛛”,整天趴在网上;工作后做“自己”的一代,是一个人要承担四位长辈的重托与理想的一代;都很自我不听别人的劝说;只能生活在他们自己的世界世界。
《哈哈哈!》剧本成形后,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演员的选择,当时有很多人给我推荐各种各样成名的有表演经验的专业演员,我自己一直都不是很满意。一次偶然的机会,和朋友一起去看话剧“麻花”,那一场的主演你是“后舍男生”,当时就被他们的表演吓了一跳,两个一看就是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年轻人,他们在舞台上的那种轻松、自然、搞怪、夸张、自信一下子就吸引了我。当场决定选用他们作为电影的主角。最初的剧本里面,主角根本不是现在这样。由于被他们吸引,回家后,立刻根据“后舍男生”的表演特点修改了剧本。电影拍摄过程中,虽然这是他们第一次接触大银幕,但他们适应新鲜事物的能力很强,也很虚心同时很有自己的主见,总是喜欢和我说他们觉得应该怎样去演更好。
《哈哈哈》本来准备在去年11月公映,我的电影放映发行都按照国际惯例,当时在全北京城找了203个平均年龄在25岁的年轻观众观看试片。通过对他们的调查,我发现他们觉得影片太普通,不出挑。于是,我马上调回了演员、导演,并请了一位80后作为我的视觉总监,花了10多天重新补拍了电影的一大半。之后,在电影中加入了大量的动画制作,并且重新剪辑,力图使电影的节奏感加快,吸引观众。80后的人很精通电脑,更喜欢玩网游,因此我加入了很多电玩的元素,在好莱坞电玩和电影产业是密不可分的。通过吸取很多80后人的意见,重新拍摄剪辑,如今的《哈哈哈》思路更清晰,也更好玩。当然,我不能说这是一部很完美的电影,因为他毕竟还只是一次探索和尝试。
通过这次电影的拍摄经历,我结识并认识了很多80后。说实话,我个人是非常认同国内80后的生活观点的。他们和国外的人生活和思维方式都很相似,他们非常个人化,点子多,喜欢接受新鲜事物。平时不喜欢和别人交流,但在工作中却很有主见和创意,也很能吃苦。正好我对这类人最了解,加上我本人和外国人交流的经验。因此我很喜欢和他们在一起,很懂他们的想法。
电影圈目前还是一个属于男人的世界,作为一位女性,说实话,很难在这个圈子里得到正确的公平对待,然而这些80后,他们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成为这个圈子的主导,因此他们能够很谦虚的接受我的意见,我也能够找到正真的平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