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超球队请别“怜悯”日本,亚冠全力争胜应是最佳态度

(2011-03-15 08:10:21)
标签:

体育

日本俱乐部

亚冠比赛

天津泰达俱乐部

大阪钢巴

丛硕鸣

中超球队请别“怜悯”日本,亚冠全力争胜应是最佳态度

 中超球队请别“怜悯”日本,亚冠全力争胜应是最佳态度

近日,在日本发生的其国内史无前例的大地震与海啸可谓牵动了全世界人民的心。灾难所到之处,一片废墟,触目惊心,加上看到日本人民焦急盼望得知失散亲友的急切心情与同时并存的无助的眼神,真的让人觉得心里很不是滋味……天灾无情人有情,我们会不断祈福……体育圈当然也没有闲着,在周末刚结束的各大欧洲足球联赛中,不少球队都在比赛前为日本人民默哀,有的球队队员也带上了黑纱。特别在有日本球员效力的欧洲俱乐部,更能体会这种和谐的氛围。上周末国米的比赛中埃托奥进球后跑去拥抱长友佑都的那一幕至今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如今,这番场景也要登陆中国赛场了。就在今晚,大阪钢巴作客天津泰达的亚冠比赛将如期上演,同时中国足协正式发文给天津市足球协会和天津泰达俱乐部,表示将会在亚冠联赛赛前进行一分钟默哀仪式,表达对受灾者的哀悼。

我想这场比赛虽然是在天津进行,不过我们的球迷应该有广阔的胸襟,届时日本俱乐部应该不会受到以往客场球队受到的那些“待遇”,而且我相信当对手有出彩表现或者进球时,说不定还会得到天津球迷的齐声喝彩呢!在这个节骨眼,我们的球迷完全可以通过这种形式表达自己心中的感受。这并不能说明球迷不爱我们的俱乐部,而是大家都作为地球村的一员应有的一种表示,也是一种人文关怀,这一切完全在情理之中,应该得到理解。

球迷当然有权利如此,可天津队呢?此时他们如果也想表露这种情感,怎么做才最适合呢?阿里汉赛前采访所说的话就是一个最佳的答案,“……我对日本所发生的一切十分关注,也深感痛惜,不过比赛就是比赛,球员只要上了场,就会非常认真的为胜利而战……”的确,我们的球员在面对日本俱乐部时,更应该全力去比赛,把自己的精气神都拿出来,为胜利奋力拼搏到最后一口气,首先这起码是对对手的一种尊敬。其次,对方确实会有一些球员士气低落,像远藤保仁,至今还没有联系到自己的亲人。因此只要我们更投入比赛,更用心去踢,才能激发对手的士气,才会感染对手,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也只有在双方都认真激战的情况下,胜利才会变得更有价值,通过竞技体育换来的鼓舞人心的作用才会真正实现。无论谁是胜利者,越重视越积极去面对比赛,既是对观众的负责,也是对自己作为职业运动员的负责,更是对赛前为遇难同胞默哀这种行为的负责。今晚的比赛,以后面对日本俱乐部的比赛,全力争胜始终都是我们应坚持的比赛态度,这对大家来说都是好事。

我觉得今晚的比赛,天津队如果进球了,可以不庆祝,这或许也是一种很好的表达形式。

 

体育的英文是PE,也就是physical education——身体教育。也有日本学者认为,体育的本质属性决定它就可以被看成是一种教育。不可否讨,日本在国民的体育教育开展中很有成效,在这次震后他们的种种行为都可以表现出来。当然,竞技体育在增强人凝聚力和鼓舞人心,培养不放弃的精神方面作用最明显,这也是我们踢这场亚冠比赛最想得到的结果吧。

日本足协近日表示,原定五月份日本国家队要踢的两场热身赛将如期进行。我想,这也是出于想达到以上所提到的作用吧……总之,希望今晚的比赛能够精彩,日本人民能早日度过难关。

 

 

 



张靓颖 - 我们在一起
把记忆模糊了 回到那年冬季
不期而遇 在白色天地
无邪的世界里 我畅快的呼吸
因为有你 才更美丽
眼神中体会久违的默契
这感觉 无忧无虑 我们在一起
我的世界 没有你就不是完整的天地
流连在雪景中回忆
童年游戏在我心底
如此的熟悉
缤纷的世界里
欢笑有我有你
无论何时 无论何地
不同的颜色融合在一起
这感觉 没有距离 我们在一起
欢乐的心未来每一天我们会更珍惜
爱让我们在一起

我最近在玩新浪微博,很酷、很新潮。
一句话,一张图片,随时随地让你了解最新鲜的我。
点击以下链接注册,和我一起来玩吧!
http://t.sina.com.cn/reg.php?inviteCode=xBUEX1

大佬鸣新浪微博欢迎加入!

醉卧浮生新浪微博迎加

想与大佬鸣探讨各种体育话题的朋友们欢迎您加入大佬鸣体育博客交流圈(Q群):136555341、117057851、12439197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