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问答解读金融海啸下的英超危机

(2008-10-17 16:21:03)
标签:

足球

英超

工资帽

经济晰

阿布

体育

问答解读金融海啸下的英超危机

问答解读金融海啸下的英超危机 

 

问答解读金融海啸下的英超危机

 

几十年来,体育已经从单纯的娱乐逐渐转变为一个产生高额利润的产业。所谓唇亡齿寒,当全球经济危机将老板们弄得焦头烂额、腰包吃紧时,世界体坛同样也难逃劫数。

英超 巨额债务重压豪门

金融风暴席卷全世界,商业化程度较高的足球领域自然首当其冲。以英超为例,西汉姆老板便是冰岛的一家银行老板,这场经济危机让他的银行倒闭,这支英超老牌劲旅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

如今的英超债台高筑,根据一项统计显示,英超球队的债务总额已经高达38亿5000万欧元,而切尔西、阿森纳、曼联和利物浦这四支球队的总债务就超过了12亿欧元,欧足联很可能会对背负债务过多的俱乐部从重处罚,甚至取消他们的注册资格。

虽然四大豪门可以通过出色的成绩、爆满的票房来抵消部分债务,但一些中小型俱乐部就无能为力了。上赛季足总杯冠军朴茨茅斯已经被过高的球员工资拖累,仅能坐两万人的主场门票收入根本无法维持克劳奇、迪福等英格兰国脚的工资支出。

因为资金匮乏,利物浦队不得不为3.5亿英镑的债务担忧,甚至由此推迟了新球场的建设计划。令人忧虑的是,当银行破产的时候,政府或许能托管银行,但他们不会去托管一家足球俱乐部,在恐怖的金融风暴前,英超球队只能“自救”。

欧足联主席普拉蒂尼曾提出一规避金融风暴的办法——限薪。普拉蒂尼认为,在目前的情况下,俱乐部财政日益吃紧,而球员的工资则是他们巨大的负担。在皇马等明星云集的球队中,高薪球员的工资甚至曾经超过了俱乐部一年支出的60%,英超联赛曾给欧洲足坛带来过繁荣,但随着经济危机的加剧却产生了很多剪不断、理还乱的麻烦。

 

为什么英超受到的冲击最大?

很简单,因为英超的很多俱乐部都是在举债经营。而像西甲那些球会制的俱乐部,由于俱乐部是掌握在成千上万的会员手中,因此这次经济危机的影响要小得多。

 

切尔西俱乐部是少数最富有的俱乐部,为什么会说它负债呢?

首先要对概念做出澄清,俱乐部的钱并不是阿布的钱。事实上,每年阿布为俱乐部投入数千万英镑,就是他借给俱乐部的,俱乐部因此对他形成了债务。

  从财务角度说,这和格雷泽家族从银行借钱供曼联花是一样的。当然,阿布可能出于对足球的爱好,并不着急要回这笔钱。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俱乐部愿意举债经营呢?

因为留在英超会有大额的分红,哪怕是英超的一支小球队,只要留在英超,也会从电视转播和联赛广告那里得到数目不菲的分红。

 

应该说曼联的经营已经非常成功,为什么它却迟迟无法收回投资呢?

:这是因为外来资本惹的祸。早期有切尔西的阿布,现在则有曼城的阿布扎比财团。他们的目的和一般投资者有所不同,他们初期只在乎成绩,不在乎投入。在转会市场上,他们一掷千金,大量购买球员。

有这样的俱乐部带头,曼联、阿森纳等俱乐部为了将来的成绩,当然也会继续加大投入。本来已经进入投资回报期的曼联等俱乐部迟迟无法收获大量现金用以还债,而那些小俱乐部为了继续留在这个圈子里不得不大量举债

 

这次金融危机会对英超俱乐部产生多大影响?

我担心的是更多的小俱乐部,他们的处境变糟糕了。西汉姆联队的老板已经准备以1亿英镑出售球队,纽卡斯尔也在进行转手。令人担心的是,传言要接管这些球队的都是来自中东或是远东的石油财团。

  一旦越来越多像阿布扎比这样背离了投资初衷的财团进入英超,英超会成为豪门斗富的舞台。一旦经济危机出现,财团自身难保,这些俱乐部的前途就很难说了。

 

英足总应该采取什么措施?

首先必须限制外来资本对于英超俱乐部的控制。

  其次就是像NBA那样设立工资帽制度,避免俱乐部挥霍无度购买球员。

  工资帽制度是指NBA前一年总收入的48%作为球队花钱的资本,再拿这个收入除以球队总数,得出的平均数就是当年的“工资帽”。球队花在球员身上的工资总额不得超过这个数字。

 

综上所述,金融风暴从天而降,整个世界体坛也为之颤抖!世界体坛闹“钱荒” 巨额债务重压英超,我们静观其变……

http://www.fans1.com/national-teams/teams/china/ fans1体育迷网中国队主页,我是中国队的编辑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