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洪图《大悲阁碑记》
(2013-01-23 20:43:42)
标签:
儒教叹词碑记彼岸成分文化 |
孙洪图,万历乙卯(1615)科举人。学通五经,淹贯百家,尤精声律,善词赋。由兴平教谕,升乾州知州。政暇,与诸生谈论经史,校讐文艺,文风以振。诖误,降照磨。寻升陕西平凉府通判。休归,崇祯戊寅(1638)知县征守城,大清兵破城,死之。
是阁也,建自皇上之二十一年[①],迄四十五年而告竣[②]。盖拄锡一庵实为之[③],而曲梁陈公力襄其事[④],琉璃瓴甋皆所出也[⑤]。济上德藩、肥乡张公又各布锊有差[⑥],寒舍为助虹梁二根[⑦]。其下立大悲菩萨像[⑧],中列三大士像[⑨]。最上文昌[⑩],则余先君抚朔方过里[11],特捐俸金[12],置像其巅,以冀为吾邑文明之佑者也。先是阁前有观音堂,湫隘圮坏[13],一庵既鼎新缮葺之[14],又买附近地十三亩,祗林波演,因而益备储檀积勚[15],创构斯阁。阁既成,于是,步玉之客[16],匪是不憩;怀珠之彦[17],匪是不游。挂云烟而出霄汉,俯雉堞而临莽苍[18]。清风翕习于前[19],旭日绚曜于后[20],飞栏轩翥[21],浮柱崚嶒[22],居然吾邑之胜境矣。然是阁之于吾邑,果有裨乎?尝试缓颊[23],为之辩论。文昌,吾道之司南也[24];菩提[25],佛道中之圣贤也。吾人瞻文昌,辄翛然兴向上心[26];谒菩提,又悠然生净寂心。夫以奎光扶泰运[27],则妙用无涯;以正觉剔尘根[28],则先登可俟[29]。故首冠文昌[30],所以发吾心之彩;层表菩提,所以息吾心之机也。既号文昌,更不必称无量寿佛[31],而大训煌煌[32],禅师之捧喝[33],何异得大悲之心[34],更不必骇大悲之手。彼手棼[35],而心自一,较两手而千万其心者,其变现灵应在定慧[36],不在形相矣。呜呼,飞荣陟峻[37],吾人视为勋业[38],而昙竺等为浮沤[39];掩室涅槃[40],摩羯命为真宗[41],而吾儒见为幻杳[42]。有能借了悟于法门[43],透圆机于宝录[44],从种德褆福处裕经纶[45],向息缘离垢处求解脱[46],则金华殿中人皆(舟犬)若船上人也[47]。不则,五蕴未空[48],三明谁证[49]?贤王耆哲[50],焕金碧而崇闳之者[51],讵徒为雁堂增障碍哉[52]?遂作铭曰:
奎壁垂精[53],烛映台衡[54]。誉髦蜚英[55],定慧栖遑[56]。膊臂森扬,昙华舒光。屹屹三士,象龙中峙[57]。法云蔼被[58],图箓珍将[59]。大愿悠悠[60],俯拯浊流。猗欤上人[61],头陀精神[62]。卓修正行[63],丹艧岧嶢[64]。梵呗层霄[65],胜幡高标[66]。苾刍熠耀[67],花翻四照[68]。多罗秘妙[69],想识俱空。名相奚崇[70],词说奚工[71]。寄示希微[72],贞石长辉[73],儒释同归[74]。
[①] 万历二十一年,岁次癸巳,公元1593年。
[②] 万历四十五年,岁次丁巳,公元1617年。
[③] 拄锡:当为驻锡。僧人出行,以锡杖自随,故称僧人住止为驻锡。此处当指主持、方丈。一庵:僧人名。
[④] 曲梁:地名。今曲周县堤上村。陈玉陛,今河北曲周县堤上村人。曾为万历皇师,官至大司农户部尚书。勤政廉洁,他死后竟没有银子安葬。
[⑤] 琉璃:指用铝和钠的硅酸化合物烧制成的釉料,常见的有绿色和金黄色两种,多加在黏土的外层,烧制成缸、盆、砖瓦等。瓴:房屋上仰盖的瓦,亦称“瓦沟”。甋:长方砖。
[⑥] 济上:今山东省济南西北。锊:古代重量单位,合六又三分之二两。
[⑦] 寒舍:谦称自己的家。虹梁:高架而拱曲的屋梁。
[⑧] 大悲菩萨:释迦牟尼佛前身。
[⑨] 三大士:指,文殊、普贤、观世音。
[⑩] 文昌帝君为民间和道教尊奉的掌管士人功名禄位之神。
[11] 先君:已故的父亲。孙维城(1539—1602),字宗甫,孙庄人。隆庆庚午(1570)科举人,辛未(1571)科进士。初任浚县知县,后任太康、任丘知县,升为湖广道监察御史,擢为山西按察司副使,主管巡视赤城、上谷等边关要塞。又升为布政使,到宣化府去镇守。后调任广东左布政使,又转山西布政使。万历二十九年(1601),又升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卒于任。朝廷重臣海瑞赞曰:“台有孙君可师也,清忠之名播天下,朝中无不知重公。”大司徒于文定为撰墓志,首辅叶向高撰写神道碑文,家乡官府准入乡贤祠祭祀。过里:经过故里。
[12] 俸金:官吏的薪金。
[13] 湫隘:低洼狭小。圮坏:毁坏;废弛;坍塌。
[14] 鼎新:新建。缮葺:谓修理房屋、墙垣等。
[15] 积勚:犹积劳、积功。
[16] 步玉:即步玉岑。晋皇甫谧《释劝论》:“排阊阖,步玉岑,登紫闼,侍北辰。”玉岑:谓玉阶。步玉之客:指达官贵人。
[17] 怀珠:比喻怀藏才艺。
[18] 雉堞:古代城墙的内侧叫宇墻或是女墙,而外侧则叫垛墙或雉堞。
[19] 翕习:风吹拂貌。
[20] 绚曜:绚耀。
[21] 轩翥:飞举。
[22] 浮柱:梁上柱。崚嶒:高耸突兀。
[23] 缓颊:为人求情或婉言劝解。
[24] 吾道:我的学说或主张。司南:比喻行事的准则;正确的指导。
[25] 菩提:菩提佛,据大智度论卷五十三载,有五种。
[26] 翛然:形容无拘无束貌;超脱貌。向上心:希望更加进步之心。
[27] 奎光:奎宿之光。旧谓奎宿耀光为文运昌明、开科取士之兆。泰运:大运,天运。
[28] 正觉:精神的自我完满。尘根:佛教以色、声、香、味、触、法为六尘,眼、耳、鼻、舌、身、意为六根。根尘相接,便产生六识,导致种种烦恼。
[29] 先登:先于众人而登。
[30] 首冠:第一。
[31] 无量寿佛:阿弥陀佛的意译。西方净土的教主,佛教净土宗的信仰对象。
[32] 大训:先王圣哲的教言。煌煌:昭彰;醒目。
[33] 禅师:敬辞称和尚,尤指有德行的和尚。
[34] 大悲:佛教语。救人苦难之心,谓之悲;佛菩萨悲心广大,故称大悲。
[35] 棼:纷乱。
[36] 灵应:灵验。定慧:定学与慧学的并称。定,禅定;慧,智慧。
[37] 飞荣:迅速发迹。陟峻:高峻。
[38] 勋业:功业。
[39] 浮沤:水面上的泡沫。因其易生易灭,常比喻变化无常的世事和短暂的生命。
[40] 掩室:关门。摩竭掩室:梵云“摩竭陀”,此云“文物国”。《掩室》言“世尊禅定于普光法堂也。”《西域记》云“昔如来于摩竭陀国初成正觉,梵王建七宝堂,帝释建七宝座,佛坐其上,于七日中思惟是事。”义同《掩室》也。涅槃:佛教语。意译“灭”、“灭度”、“寂灭”、“圆寂”等。是佛教全部修习所要达到的最高理想,一般指熄灭生死轮回后的境界。
[41] 摩羯:当为“摩竭”。古代印度摩伽陀国 的省称。在今比哈尔邦南部,是早期佛教的中心。真宗:释道两教谓所持的真正宗旨;正宗。
[42] 幻杳:谓虚玄不可捉摸。
[43] 了悟:佛教谓认识内心的佛性,即明心见性。法门:佛教语。指修行者入道的门径。亦泛指佛门。
[44] 圆机:犹环中。喻超脱是非,不为外物所拘牵。宝录:珍藏。
[45] 种德:犹布德。施恩德于人。褆福:安福。经纶:借指抱负与才干。
[46] 离垢:佛教语。谓远离尘世烦恼。
[47] 金华殿:借指内庭。(舟犬)若船,当为“般若船”。佛学术语,般若智慧为度越生死海,达于菩提彼岸之船筏,故称般若船。
[48] 五蕴:佛教指人的色、受、想、行、识五种刹那变化的成分,由这五种成分的暂时结合而形成了个我。
[49] 三明:佛教语。指天眼明、宿命明、漏尽明。
[50] 贤王:有德行的君王。耆哲:老成贤达之人。
[51] 金碧:金黄和碧绿的颜色。崇闳:高大宏伟。
[52] 雁堂:《善见律》卷十:“高阁讲堂者,於大林作堂,堂形如雁子,一切具足,为佛作此堂也。”后因以“雁子堂”指佛堂。
[53] 奎壁:二十八宿中奎宿与壁宿的并称。旧谓二宿主文运,故常用以比喻文苑。垂精:发射光芒。
[54] 台衡:台,三台星;衡,玉衡,北斗杓三星。皆位于紫微宫帝座前。
[55] 誉髦:《诗·大雅·思齐》:“古之人无斁,誉髦斯士。”誉髦斯士,谓选拔英杰之士。后因以“誉髦”指有名望的英杰之士。蜚英:扬名;驰名。
[56] 栖遑:忙碌不安,奔忙不定。
[57] 象龙:刻绘龙形。中峙:屹立其中。
[58] 法云:佛教语。谓佛法如云,能覆盖一切。
[59] 图箓:图谶符命之书。
[60] 大愿:宏大的愿望。
[61] 猗欤:同“猗与”。叹词。表示赞美。上人:佛教称德行高尚的人。
[62] 头陀:原意为抖擞浣洗烦恼。佛教僧侣所修的苦行。后世也用以指行脚乞食的僧人。
[63] 正行:佛教语。谓清净之正道。对邪行、杂行而言。
[64] 丹艧:同“丹雘”。 可供涂饰的红色颜料。岧嶢:亦作“岧嶤”。高峻;高耸。
[65] 梵呗:佛教谓作法事时的歌咏赞颂之声。层霄:高空。
[66] 胜幡:佛家设道场所立降妖伏魔的旗帜。高标:高枝,高树。
[67] 苾刍:亦作“苾蒭”。即比丘。本西域草名,梵语以喻出家的佛弟子。为受具足戒者之通称。熠耀:光彩;鲜明。
[68] 四照:(光华)照耀四方。
[69] 多罗:亦译作“贝多罗”。树名。即贝多树。形如棕榈,叶长稠密,久雨无漏。其叶可供书写,称贝叶。秘妙:奥妙;奇妙。
[70] 名相:佛教语。耳可闻者曰名,眼可见者曰相。
[71] 词说:文体名。 王闿运 《论文体》:“《天问》是赞,《九章》是赋,《大招》是诔,《卜居》、《渔父》是词说。故自来以屈为词赋,以司马为文章祖。”
[72] 寄示:谓送给人看,示知。希微:《老子》:“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河上公 注:“无声曰希,无形曰微。”后因以“希微”指空寂玄妙或虚无微茫。
[73] 贞石:坚石。亦作碑石的美称。
[74] 儒释:儒教和佛教。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