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雁门关,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以"险"著称,在内长城与宁武关、偏头关合称为"外三关",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
雁门山,位于恒山山脉的西段,古称“勾注山”,是古代中原与塞外、中原与漠北的界山。长城如巨龙般蜿蜒在延绵的山峰之间,成为了一道天然屏障,对外组成了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作为外三关中最大的关隘,处在雁门山峡谷最窄段的雁门关自然就成了从关外入侵中原最主要的最后一道防线。在这里,杨家将四代将领都曾率兵在此镇守边关,抗击金兵。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曾在此发起“雁门关伏击战”痛击日本鬼。近两千多年来,在这里发生的大大小小的战争有几千次,留下了无数保家卫国的传奇故事,雁门关也因此成为了历史最悠久、战争最频繁、影响最广泛的关隘要塞,因此也有了“得雁门而得天下,失雁门而失中原”之说。
驶入雁门山,一段号称“山路十八弯”的蜿蜒山路,已被来来往往运煤大货车碾压的坑坑洼洼,行驶在上面颠来颠去,车子只能缓慢前行。在山路的最高处,路边“雁门天路”四个字从眼前闪过,这叫法让我们几个自驾穿越青藏、川藏、新疆独库公路的朋友觉得有点不服,觉得有点忒不知天高地厚了,这破路竟然也敢称“天路”?
行驶到十八弯的第二弯右拐驶入雁门关北门后腰铺游客服务中心,购票转乘摆渡车来到了雁门关景区。在摆渡车下车点,毛泽东在1948年由延安转移到西柏坡路过雁门关时写下的“雁门关”三个大字,被刻在了面南而立的红色名人壁最上面最显眼的位置,名人壁之上用浮雕方式刻有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许多来过雁门关的伟人、名人头像以及刘邦、慈禧太后等20多位来过雁门关的皇帝头像。与名人壁分立路边的是二组杨家将的汉白玉石雕,宋辽对峙期间,杨家将在此为国守边,凭着一口金刀八杆枪,威震四方。杨家四代精忠报国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故事的流传在很大程度上也让雁门关名声远扬,所以,这里有很多杨家将的塑像也就不足为怪了。
过路跨过石桥,走进景区入口“明月楼”城门,是一个古老的边关村寨,清朝时期叫“明月村”,
现在被改名为“雁门寨”了。细品,明月楼内“明月村”,这是多么和谐的村名,可不知为何被改名了。村寨修葺一新的房屋、崭新的石板路和浓浓的商业气息,让人已找不到一点点古老村寨的气息。哎,真不知当时修复再建这里的时候,他们要的是古老还是现代,还好的是,他们没把这里修出异域风彩就不错了,将就着瞅吧。
在1989年修复的明代雁门关翁城城门前,人们正在争相拍照留影,虽然城门额匾所书“雁门关”三字已模糊不清,但门两侧对联“三边冲要无双地,九寨尊崇第一关”清晰可见,据说这幅对联是明末清初书法家傅山所题,对联所题,也印证了雁门关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走进翁城,踏着存有历史印记的斑驳石板路,走入宁边楼,走出地利门,在空旷的点将台感受杨家将当年在荆旗飞扬,烽火连天时,点将杀敌的雄浑场景。继续东行到达关城东门“天险门”,门额上嵌“天险”二字,其上筑有楼阁,名曰“雁楼”,楼上高悬一匾额,上书“天下第一关”,五个大字遒劲醒目,在挺拔的山峰,陡峭的山崖间,使的“天险门”大有“一夫当关,万夫末开”之势。“天险门”过道的青石板了路上,近千年来往车辆碾压的车辙印记清晰可辩。站立其中,似乎仍可以听到马蹄声声,仍能感受当时车水马龙的壮观景像。由此入关,走过为纪念大将军李牧修建建镇边祠,沿古道顺坡下行,在萧峰跳崖处探究跳崖后的萧峰,是不是真的死而复生,变身成传说中武林江湖的神话独孤求败了呢?探究不得结果,继续前行去拜盘古石,细辩自然与人文的神奇巧合,找寻盘古石上那大自然杰作“雁门关”三个字,可惜不具慧眼,眼望巨石仔细辩寻也未能找出“雁门关”三字。站在红色的“马”字石碑旁,感叹马公自荐杀虎,立官为民,造福一方的崇高品格。
雁门关,见证了汉高祖由此出兵抗争的决心和窘境,也见证了昭君出塞换得和平的无奈,又见证了蔡文姬归汉回家时的悲喜交加,还见证了隋文帝帅兵北巡的意气风发,真可谓“一座雁门关,半部华夏史"。雁门关,自汉武帝设关,经北魏重建、唐朝重建、元朝被毁,明朝重建,在历朝历代都是中原抵挡外来入侵的重要防线,俗话说“铁打的雁门,流水的王朝”。在连连战事中,雁门直到清朝,边疆逐渐稳定,才慢慢失去了边关作用,城墙逐年荒废,在风吹雨打中,无声地诉说昔日的辉煌。
今天,站在再次得以重建的雁门关长城之上,远望昔日关外群山,回望昔日关内古道,这片不知洒有多少血汗的土地之上,胡汉早已一家,同为中华儿女,祥和之中,深感和平如此美好。
下图:万年冰洞到雁门关路线图,因为“二广高速(G55)大运高速入口”路面维修,使得我们去雁门山的时候提前一个出口下了高速,走上了G208国道,其中一段号称“雁门险路十八弯”又号称“雁门天路”,那是非常的难走,所以出雁门关后没敢再走,而是绕道去了元营高速入口。

下图:雁门关所处群山地理位置图(图片网络下载)。
下图:内、外三关位置图(图片网络下载)。

下图:古雁门关和唐朝后的雁门关位置图(图片网络下载)。

下图:雁门关景区游览图,红线为乘摆渡车线路,黄线为我们步行游览路线。
下图:雁门关北门,后腰铺游客服务中心。
下图:名人壁和杨家将石雕。

下图:景区入口,明月楼。
下图:1989年修复前的翁城城门(小北门),图片网络下载。
下图:进入小北门是瓮城,穿过瓮城内的地利门(西门),就进入了点将台和驻军城池。

下图:瓮城内看小北门。

下图:点将台,左侧门楼是地利门上建的“宁边楼”,早前悬挂的是“宁边楼”牌匾,但不知为何现在却悬挂上了“雁门关”的牌匾,最左侧就是天险门上建的“雁楼”,现在也改名为了“雁门关楼”了,感觉这种改名真的很不应该,正前方的塔就是著名的“雁塔”。
下图:地利门和宁边楼(现悬挂“雁门关”牌匾)与长城和雁塔。
下图:地利门上镶嵌的门匾是“地利”二字,字已经看不太清了,据说这两个字是武则天所题,“地”字是武则天临时创造的,它由“山、水、土”三个字由上到下摞在一起组成的,细想也是,这大地上不就是由山、水、土组成吗,虽说有理,但咱如果造出这样的字来那可就没人认可了。
下图:城池内观天险门和雁塔

下图:1989年修复前的天险门,图片网络下载。
下图(两幅):天险门,门匾上书“天险”二字,天险门上建有“雁楼”,但现在“雁楼”的牌匾已被摘下,换上了新的名字牌匾“雁门关楼”,好在上面的“中华第一关”牌匾还保持这原来的五个字。
下图:地利门上镶嵌的门匾是“天险”二字,也是武则天所题,据说“天”字是武则天临时创造的,它由“草字头”和“曳”上下组合而成,又有一说,这字并这不是武则天所创,而是明英宗(正统)年间,科举考试规定:所有的“天”字都必须是“草头下加曳”的写法,俺感觉这个说法比较可信。
下图(三幅):位于天险门外右侧的“镇边祠”,是公元1506年为纪念大将李牧而建,1937年被日军毁灭性的破坏,2009年原样修复。
下图:天险门过道石板路上的车辙印,见证了当时的车水马龙,也见证了边塞贸易的繁荣辉煌。
下图(三幅):天险门出入关古道的战车和地面上的车辙印,见证了无数硝烟战火,也见证了边塞贸易的繁荣辉煌。

下图:天险门城楼上的雁楼(现在称雁门关楼)。
下图:站在城墙上看“镇关祠”。

下图:进出天险门的千年古道,它北通塞外,南接中原,战时为边防,平日为营商,当时行人往来,车水马龙,繁忙无比。
下图:盘谷石,当时左看右看也没看出个所以然,现在细细把量,还有点意思。
下图:“萧峰跳崖处”:萧峰,汉名乔峰,是金庸小说《天龙八部》及其衍生作品中的男主角,师从少林和丐帮,曾执掌丐帮八年,身世揭秘后主动退位。它生于辽国,实为契丹人,辽国珊军总教头萧远山之子,与慕容复并称为“北乔峰南慕容”。
“马公杀虎处”:马公是孪生兄弟,曾任雁门关总兵。相传雁门关道虎害成灾,昼伏夜出屡伤百姓及过往商旅,使熙来攘往的雁门关道几成绝路。马公兄弟遂自荐除害,弟与虎搏斗中不幸遇难,兄承弟志愤杀虎于道旁,使雁门关道恢复往日的祥和热闹。为纪念马公兄弟除害之功,当地百姓自愿捐资立了此碑。

下图(5幅):雁门关长城 。
下图(2幅):雁门关前明月村及关外山峦。
下图:雁门山G208路边的“雁门险路十八弯”和在公路最高处路边墙上的“雁门山天路”路标。
下图:2020年10月24日,下午18时,出高速进入原平市。

下图:2020年10月24日晚餐和入住原平市的酒店。

下图:2020年10月25日,酒店早上的自助餐和昨晚晚餐地兰州拉面馆墙上悬挂的菜单、菜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