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穿越太行山(8)--应县木塔

(2021-02-02 17:18:36)
标签:

穿越太行山

应县木塔

佛宫寺

应县

佛牙舍利

分类: 用车轮丈量疆土

穿越太行山(8)--应县木塔
  “塔身之大,实在惊人。每面开三间,八面完全同样。我的第一感触便是你不在此同我享此眼福。不然我真不知道你要几体投地的倾倒。”这是1933年,中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第一次来到应县木塔实地测绘,写给妻子林徽因的信中所道。

  19世纪2、30年代,西方认为中国建筑,没有建筑流派,日本学者更是断言讥讽,在中国没有唐代及以前的木制建筑,就算有也没有能力科学的测绘,要研究中国古建筑还需去日本。这极大地刺激了中国学者,在这样的背景下,以梁思成、林徽因为代表的一群接受西方建筑教育的知识分子,纷纷放弃高薪回国,投身于祖国古建筑的研究和保护工作。梁思成对应县木塔的发现和测绘研究,让应县木塔进入了一个个建筑史学家的视野,震惊了世界,后与法国埃菲尔铁塔、意大利比萨斜塔,被并称“世界三大奇塔”。

  应县木塔,全称应县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城内西北佛宫寺内。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毕。是中国现存最高、最古老的一座纯木构建的塔式建筑,也是唯一一座木结构楼阁式佛塔。塔内供奉的两棵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发现的释迦牟尼佛灵牙舍利,使其成为了佛教圣地,更成为了中国佛教界的骄傲。

  应县木塔高67.31米,楼层为明五暗九,呈平面八角的底层直经30.27米。让人难以想像如此雄伟木塔,整体建材竟然全是木头,而且所有构架连接连一根铁钉都没用,全部是采用榫卯咬合连接方式搭建而成。更为神奇的是,近千年来厉经四十多次地震,更有350年前山西灵丘一带发生9级强烈地震,它的周围房倒屋塌,而木塔却一直完好无损;还有,1926年,阎踢山、冯玉祥晋奉军阀战争,木塔中弹二百余发;1948年解放应县时,木塔被12发炮弹击中,木塔仍完好无损。但由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维修时捣毁了木塔夹泥墙改装成了格子门的错误方式,后来又有各类人员大量频频登楼,木塔在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发生了倾斜,时至今日木塔已倾斜了11度,并且还在以每年2度的速度继续倾斜,可对木塔倾斜性保护维修的可实施性方案还在探索中。

  2020年10月22日,上午,我们由恒山出发,追随梁思成、林徽因寻唐脚步,来到了山西应县,见到了在他俩眼中“美到震撼”的应县木塔。

  走进佛宫寺中心诺大一个院子里,但见一座足有二十层楼之高的木塔岿然耸立在三、四米高二层石砌台基之上,稳重庄严,说句实话,初见应县木塔,并没有“美到震撼”的感觉,但被他深深吸引是真的。。走入塔内,一尊大佛端坐其中,周边绘有浓郁佛教风格的壁画,两边的楼梯被一道栅栏阻挡,也不知是什么时间不再允许登楼了,我们在室内看了一圈也只能扫兴而出。虽然这次无缘近距离欣赏各层技艺高超的斗拱悬梁,无缘欣赏楼上的壁画雕像,让人倍感遗憾。但从保护古塔的角度来想,还是非常赞成这种做法的,其实能来到这里,如此近距离观察这座世界级木塔,己属幸事,毕竟这座木塔已穿越千年,多么希望它能再穿越千年、再千年。

  站在院内驻足静观木塔,五层八角的佛塔上挂满了历代名人书写的匾额,同时还看到了很多飞来飞去的麻燕,可别小看这些麻燕,它可是这座木塔的保护神,千百年来,它们不停的捕食蛀蚀木塔的害虫,使的木塔免遭虫害,千年不蚀,可由于麻燕数量逐年增大,麻燕排泄的粪便对木塔又造成了潜在的危害,为此,现在景区安排了专人及时对麻燕粪便进行清理,最大程度上保护着这座千年木塔的健康。

  应县木塔充分展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建筑技艺,以其精美的构造,精湛的技巧,独特的魅力,成为了我国建筑史上的辉煌标志,下面就跟随我的镜头欣赏这千年国宝。

下图:2020年10月22日,北岳恒山到应县木塔路线图。穿越太行山(8)--应县木塔下图:应县“辽代文化城”。穿越太行山(8)--应县木塔下图(7幅):应县木塔穿越太行山(8)--应县木塔

穿越太行山(8)--应县木塔    穿越太行山(8)--应县木塔


穿越太行山(8)--应县木塔

穿越太行山(8)--应县木塔

穿越太行山(8)--应县木塔

穿越太行山(8)--应县木塔
下图(4幅):应县木塔纯木榫卯咬合连接的斗拱。穿越太行山(8)--应县木塔

穿越太行山(8)--应县木塔

穿越太行山(8)--应县木塔

穿越太行山(8)--应县木塔下图(4幅):佛宫寺佛牙舍利,“佛牙舍利展厅”在应县木塔西侧的,我们去到的时候没有开放,所以只能从展厅墙上宣传画翻拍几张了。穿越太行山(8)--应县木塔

穿越太行山(8)--应县木塔


穿越太行山(8)--应县木塔
据佛教经典来理解,佛陀留下的灵牙,会在牙根牙槽,牙身上生长出细粒舍利子,下图是显微镜下放大后的细粒舍利子穿越太行山(8)--应县木塔下图:佛宫寺穿越太行山(8)--应县木塔下图(3幅):游人云集的应县木塔,不仅它的高大雄伟让人赞叹,其无以伦比的艺术之美更是令人叫绝,所以这里除了游人,还吸引了很多向往艺术的人们。穿越太行山(8)--应县木塔

穿越太行山(8)--应县木塔

穿越太行山(8)--应县木塔
下图(2幅):网上搜到的资料
穿越太行山(8)--应县木塔

穿越太行山(8)--应县木塔
下图(2幅):应县县城的午餐。
穿越太行山(8)--应县木塔
午餐详解(下图):每人一碗红烧羊肉(很实在哦),“乱炖粉条豆腐”、“素拌菠菜”、馒头和一份当地名吃“黄糕”,六个人共花费185元,真实价廉物美。“黄糕”是黍子去皮(黍子,俗称黄米,但不是小米)磨面蒸制而成,是应县人一日三餐的传统主食,在应县有“黄糕泡肉,吃个没够”之说,在应县人看来,来到应县只看木塔,没吃黄糕泡肉,那就叫“来到应县没吃糕,等于白白走一遭”。穿越太行山(8)--应县木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