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路向北(7)--自驾东北之一眼望三国

(2019-12-23 20:02:38)
标签:

东北游记

一眼望三国

防川

土字碑

图们江

分类: 用车轮丈量疆土
一路向北(7)--自驾东北之一眼望三国
     9月13日,由二道白河镇早早出发,开始了前往防川“一眼望三国”景区的行程,在行驶到延龙高速转晖乌高速时,路边一处被金色稻田围绕着的村庄吸引了我们,于是我们离开高速走进了这座小村庄。村子一片宁静,咨询村民才知道这是一个朝鲜族村庄,一溜蓝、红色聚乙烯泡沫板材的房顶,让村子房屋错落有致,整齐划一,干净整洁的道路鲜花盛开,小广场大树下村民摆摊在销售自家的土特产,有说有笑,村外的田野被火红的高粱、金黄的稻谷,绿葱葱的玉米装点的五彩缤纷,处处一片迷人景象。
   离开这美丽的村庄,午饭时来到了距离珲春市敬信镇防川村不远的一处农家小院,小院主人朝鲜族人,是位退伍军人,我们在这里杀鸡宰鱼吃了午餐,还第一次见到了最具朝鲜特色的铁锅炕,做饭的大铁锅就设在炕头,感觉很是新鲜,只是觉得万一碰到睡着了也会满炕打滚的人会出现什么结局呢。
   下午一点左右我们来到了防川“一眼望三国”景区,其实这里没有多少绝美景色,但它是我国国土最狭窄的地方,最窄处只有八米,正是这一独特的地理特点吸引了我们。另外,这里也是中朝边境线的最北端,中俄边境线的最南端。走在这窄窄的国土,隔着铁丝网,望着那片曾经属于我们的土地,看着与俄国界碑并排而立象征国家尊严的土字碑,心里很不是个滋味,因为这块界碑记录了那段屈辱和抗争的历史。
   土字碑,原是是中俄两国东部边境的第一块界碑,1860年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的《中俄北京条约》,割占了乌苏里江以东大片土地,特别是划走了珲春的全部沿海地区,并逼迫清政府承认了《中俄乌苏里江至海交界记文》,自乌苏里江江口到图们江江口设立了20处界碑,标定边界走向,其中土字碑应该立于距图们江出海口27公里的地方,由于当时的清政府代表成琦的不负责,沙俄竟将土字碑偷偷地立于距图们江出海口46公里的地方。1885年清政府派吴大溦亲自勘察边境,发现界碑位置放的不对,并且沙俄还偷占了我们部分领土,随挺身而出,据理力争,经艰苦谈判,迫使沙俄将土字碑放回原处,并争得了中国船只经图们江的出海权。直到1993年中俄重新划定东部边界,在土字碑以南,距离俄朝大桥511.9米处,设立了423号界碑,至此,土字碑才完成它的历史使命,成为了一个文物,但却依然在保护我国的领土不容侵犯。
   登上龙虎阁,站在观景台,左边是俄罗斯、右边是朝鲜,图们江从龙虎阁右侧流向日本海,这里是“一眼望三国”的最佳位置。望着远处距离只有四公里,隐隐约约出现的日本海,想想都是悲伤,原来图们江入海口是我国唯一的一条进入日本海的水上通道,但在1858年到1860年间,在沙皇的淫威下被迫签下了《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强占了我国百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图们江沿海地区也划归了俄国,让中国失去了这条水路出海权,使得东北的商品最近也要拉到丹东才能出海。如果我们拥有这条江的出海权,并建一处货运码头,让东北的商品由这里直接经日本海运往世界各地,这里也绝对会成为一座举足轻重的大城市,东北也不会是现在的东北了。虽说1993年中俄谈判,中国恢复了图们江的出海权,但由于下游俄朝跨江铁路桥的影响,仅能通行小的船只,而且中俄谈判的结果俄罗斯还不允许商业运行的船只通过,现只允许渔业捕捞船只自由来往。站在龙虎阁远望大海,想想这已无法改变的现实,现在也只能寄希望于国家间的友好合作,寄希望于与朝鲜罗津港的合作,寄希望于与俄罗斯扎鲁比诺港的合作,从而打通大东北走向世界的出海口。
   在此讲述这些历史,并不是为了记住仇恨,而是为了不让历史重演。反思过去,“落后就要挨打”这是生存法则,渴望和平,但首先要有一个强大的国家做后盾。
   下午三点多,我们结束了一眼望三国的游览,看时辰尚早,驱车就又行驶在了珲乌高速,经二百公里的行驶,来到了安图县城入住金门宾馆,此时天色已晚,天空细雨蒙蒙,今晚这个中秋之夜是看不到嫦娥,也瞅不到玉兔了。入住后的中秋晚宴在“海王金掌勺酒店”进行,把酒言欢,虽身处异乡,却依然能够感受家的温暖。行在街巷,灯火依旧,灯光下的雨丝,让这无月的中秋夜也有了唯美曼妙之感
 
    下图:二道白河镇--延长高速/延龙高速/珲乌高速--敬信镇防川村“一眼望三国”,距离约300公里,又由一眼望三国--珲乌高速--安图县,约距离200公里。
一路向北(7)--自驾东北之一眼望三国

下图(11幅):美丽的八道村一路向北(7)--自驾东北之一眼望三国

一路向北(7)--自驾东北之一眼望三国
(下图:大哥在八道村和村民交流)
一路向北(7)--自驾东北之一眼望三国
(下图:一农户为越冬取暖准备的木材)
一路向北(7)--自驾东北之一眼望三国
(下图:红红的高粱地)
一路向北(7)--自驾东北之一眼望三国

(下图:金黄的稻田)
一路向北(7)--自驾东北之一眼望三国
(下图:小广场卖土特产的农户)一路向北(7)--自驾东北之一眼望三国

一路向北(7)--自驾东北之一眼望三国(下图:刚开始以为石头上刻的是“八道村”,询问才知道这三个字是“阿里郎”)一路向北(7)--自驾东北之一眼望三国

(下图:在村子的小卖铺打上二斤高粱酒,午饭时喝)一路向北(7)--自驾东北之一眼望三国

一路向北(7)--自驾东北之一眼望三国

下图:珲春中朝国际客货公路运输口岸--圈河口岸,这里距离珲春市42公里,距离朝鲜罗津市51公里
一路向北(7)--自驾东北之一眼望三国
下图(18幅):一眼望三国景区,龙虎阁。一路向北(7)--自驾东北之一眼望三国(下图:两边的铁丝网外就是国界了,右边是俄罗斯哈桑小镇,左边是中朝界江图们江,前方的小楼就是我国的边防哨所)一路向北(7)--自驾东北之一眼望三国

(下图:铁丝网外,巡逻小道右边就是俄罗斯领土)一路向北(7)--自驾东北之一眼望三国

(下图:五幅,土字碑)
一路向北(7)--自驾东北之一眼望三国
(下图:并排而列的中俄界碑)
一路向北(7)--自驾东北之一眼望三国
(下图:我国的土字碑)
一路向北(7)--自驾东北之一眼望三国
(下图:俄罗斯的界碑)
一路向北(7)--自驾东北之一眼望三国

一路向北(7)--自驾东北之一眼望三国
下图:一眼望三国边境线示意图。
一路向北(7)--自驾东北之一眼望三国
下图:一眼望三国,左边俄罗斯的哈桑镇,右边朝鲜的豆满江市,最前方隐约中的是日本海。
一路向北(7)--自驾东北之一眼望三国
下图:我国的边防哨所,后面就是俄罗斯的哈桑镇。
一路向北(7)--自驾东北之一眼望三国

一路向北(7)--自驾东北之一眼望三国
(下图:那片水域已经属于俄罗斯了)
一路向北(7)--自驾东北之一眼望三国
(下图:俄罗斯的哈桑镇。一路向北(7)--自驾东北之一眼望三国

(下图:四幅,图们江的对岸是朝鲜的豆满江市,朝鲜方面把图们江称为“豆满江”)一路向北(7)--自驾东北之一眼望三国

一路向北(7)--自驾东北之一眼望三国


一路向北(7)--自驾东北之一眼望三国


一路向北(7)--自驾东北之一眼望三国
(下图:朝俄铁路大桥,就是由于这座桥的存在使得我国的大型船舶无法通过图们江进入日本海)
一路向北(7)--自驾东北之一眼望三国
下图:农家小院杀鸡吃午餐

一路向北(7)--自驾东北之一眼望三国
下图:这是农家小院过冬取暖用的木材。一路向北(7)--自驾东北之一眼望三国

下图:农家小院最具朝鲜特色的大铁锅,锅盖很沉,盖上有点压力锅的意思。一路向北(7)--自驾东北之一眼望三国


一路向北(7)--自驾东北之一眼望三国
下图:农家小院最具朝鲜特色的铁锅炕,灶炕的特点是,灶下陷在地下,底部低于地面,上部有盖板,而锅台炕同在一个平面,这种灶炕既能做饭还能取暖,既经济卫生,由于他们主要以蒸煮为主,基本不用来煎炒,所以没有油烟味。一路向北(7)--自驾东北之一眼望三国

下图(两幅):农家小院火炕餐厅一路向北(7)--自驾东北之一眼望三国


一路向北(7)--自驾东北之一眼望三国

一路向北(7)--自驾东北之一眼望三国

一路向北(7)--自驾东北之一眼望三国

下图:由龙虎阁出来会经过一个商品区,在这里发现了瓶“生命之水蒸馏酒”,竟然标称96度,不知这酒该怎么喝,喝这酒又是什么感觉,什么人能喝的下肚呢。
一路向北(7)--自驾东北之一眼望三国

一路向北(7)--自驾东北之一眼望三国
下图:安图中秋晚宴。
一路向北(7)--自驾东北之一眼望三国一路向北(7)--自驾东北之一眼望三国

下图:安图火车站一路向北(7)--自驾东北之一眼望三国

下图(两幅):珲春图们江出海口地理位置和航线图,从下面这两张图,就可看出拥有图们江出海口的重要作用,只可惜原来属于我们的珲春图们江入海口沿海地区被沙俄抢占。
一路向北(7)--自驾东北之一眼望三国

一路向北(7)--自驾东北之一眼望三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