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车轮丈量疆土(十七)陕州地坑院

标签:
旅游汽车时尚图片娱乐 |
分类: 用车轮丈量疆土 |
用车轮丈量疆土(十七)陕州地坑院
2017年10月8日,08:40,在黄河的咆哮声中,我们又踏上了前行的征程,行青兰高速,跨黄河入山西,过吉县,驶入呼北高速一路南行,转运风高速擦肩运城,经三门峡市,来到陕州区,于12:30到达了北营村的陕州地坑院,行驶时间近4个小时,里程271公里。
度娘曰:地坑院在河南三门峡县、山西运城、甘肃垅东的庆阳及陕西的部分地区均有分布。作为一种古老而神奇的民居样式,地坑院蕴藏着丰富的文化,是全国乃至世界唯一的地下古民居建筑,是我国特有的古民居建筑之一。被誉为“地平线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2011年,地坑院营造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中河南三门峡境内保存的较好在陕县东凡塬、张村塬、张汴塬这三个高台平原地带,许多村民仍居住在地坑院里,至今仍有100多个地下村落、近万座天井院。现存最早还住人的院子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已住过六代人以上,保存较好的村庄有张村塬的人马寨和庙上村等。具有代表性的村落有庙上村、北营村和曲村。陕州区张汴乡北营村的陕州地坑院,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距三门峡市区11公里,规划面积23平方公里。
来到景区大门前,看着宽阔的广场、大门和围墙,感觉极不协调,幸好有蓝天白云的衬托,才让这不协调有了那么一点点的味道,同时也浮现出了"过度开发"这四个字。果不其然,景区内的22座地坑院落,原居民都已被搬出,基本没有一点农家生活的痕迹,更感受不到“见树不见村、见村不见房、问声不见人”的地坑村奇观,每个院落基本都被布置了,是被布置哦。几个院内分别被布置成了刺绣院、剪纸院、书画院、曲艺院、饭店等等,其实叫它陕州地坑民俗园更合适,其中有一间茶室还被布置成了老舍茶馆,这俺真看不懂了,真不知老舍茶馆在这里出现算是哪门子的亲戚,一下子又让这陕州民俗显得不那么纯了。
我们由壶口瀑布景区一路行来,没在外面吃中午饭,主要想是到村内找个农家,坐在地坑院落里吃上一顿农家饭,哪成想这里已没有一户农家,地坑院中到是有饭馆,但应该算是现代形式的快餐,看着眼前这黄黄的土墙、窑洞和院内的大树,真感觉有点可惜了。看着这些,突然好佩服福建土楼景区的规划者们,十年前去那里旅游,土楼内的原居民一家一家依旧在那里正常生活着,养着鸡、喂着鸭,虽然土楼内规划的不是那么整齐划一,环境也有些乱,但那浓浓的生活气息,让人看着是那样的舒心、那样的踏实,游人还可以和居民聊天,问这问那,可在这里你所能听到的也只有那专家级的解说词了。
牢骚归老骚,这在地下挖出的窑洞院落咱还真是第一次见到,长了见识。原来只知道看窑洞去陕西,哪知道河南也有窑洞,不但有而且他还是在地下挖成的,像个地下四合院,冬暖夏凉,温度常年保持在20度左右,刮再大的风也刮不到下面多点。据说一家人要挖成一处地坑院需要两三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但只要挖成了就能好几代人住上上百年,且成本极低,只要有力气就行,非常适合昔日黄土地上贫穷的老百姓。
最后,再唠叨几句,其实作为古老的民居游最吸引人的,并非全是建筑,更不是把屋墙、墙头贴上石头片子,路面铺上石板路,就成了古村落,应该还有真实的民居状态。在有着历史痕迹的古老民居中,有了现实的生活场景,古老的民居建筑才会有色彩,有了真实的生活痕迹,它才不空洞乏味,被定格、被布置的古老民居只会凝滞它的历史,让原有的独特文化逐渐退化,甚至逐步消失。
下图:壶口瀑布--陕州地坑院,路线图。
下图:网上下载的地坑院航拍图
http://img18.3lian.com/d/file/201710/14/f18a5d215c417c0c9eaf018d77f54835.jpg
下图:地坑院入口。
下图:地坑院落,建好的地坑院会在四周用砖磊一圈高出地面的拦马墙,起到安全和防止雨水流入地坑的作用。院内种植一颗高树,一便引起行人的注意。地坑院内会打上一处水井,并在院子的一角在挖一个不深的渗井,用于排放废水。
下图:地坑院内快餐店菜单
下图:我们在吃中餐
下图:景区内,地坑院外围的小吃一条街。
下图(10幅):路拍
(下图:黄河边上的小饭馆门前随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