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记忆中的老烈士陵园

(2015-04-08 20:29:09)
标签:

杂谈

孟母

烈士陵园

书台

孟子

分类: 摄影游记

            记忆中的老烈士陵园 

  记忆中的老烈士陵园

 

清明节已到,及此缅怀我的父亲、岳父岳母、丁叔以及他的战友和革命先烈们。

每个城市都会有一个革命烈士陵园,这是为了体现我们对烈士的尊重,同时证明我们不会忘记革命历史。同样我所在的城市也有一个烈士陵园,我这里所说的烈士陵园是原址的老烈士陵园,它始建于1955年,位于因利河的北岸,我的父亲当时就参与了陵园建设及管理,家里一直存放有陵园竣工后的老照片。另外,这里在我上初中时,由于唐山大地震影响,防震期间我们都是在户外上课学习,这里又是我们班的户外教室所在地。还有,在上学期间每年清明节都要到这里扫墓,扫墓后为我们讲革命历史故事的一位老红军战士后来成为了我的岳父,所以对老烈士陵园还有一层特殊的情感。陵园由两部分组成,最里面是烈士墓地区,中间有个高高的隔墙,中间有扇大门,外面是办公、展览室和进行集体革命历史教育的空地区域,院落内有草坪,且绿树成荫,就像现在的小公园,非常整洁、漂亮。因此,老烈士陵园在我的记忆里刻有深刻的印记。由于城市规划建设的需要,1993年9月25日座落在市区岗山的东首,面积164亩的新烈士陵园建成,完成了搬迁工作。

    2014年10月4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带着女儿走进了迁移后的老烈士陵园旧址。我们来这里的时候,现场的考古发掘工作已基本完成,因为在老烈士陵园建园之前这里是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孟母祠遗址,老陵园已经完成迁移,市政府计划先对地下古迹发掘,而后再进行孟母祠恢复性重建工作。走进这熟悉的地方,看着已面目全非被挖的坑坑洼洼陵园旧址,让我想起了好多往事,我的父亲、岳父、我当年在这里玩耍、上课学习、第一次听到毛主席去世的消息,等等等等。   

   看着这仅剩的“革命烈士纪念塔”石碑及亭子,最先让我想起的是防震期间我在这里上课学习时的日子。1976年由于7月的唐山大地震,政府要求学校不能在室内让学生上课,于是学校将教室迁到了室外,可学校校园内的空地有限,其中几个班就迁到了离我们学校不远的烈士陵园绿化区空地上课了,其中就有我们的班。每个班占一方块地,从学校搬来桌子凳子,将小黑板架起,一个室外教室就这样建成了,在这了我们开始了在防震期间的学习生活。依稀记的,有一天上午下课的时从喇叭里传出一个声音:下午两点有重要广播,请下午及时到校收听。好像还重复了好几遍,若无其事的我们下午坐在这室外教室,听到的却是一个晴天霹雳,毛主席病逝了。记得当时就有同学大哭了起来,虽然我们当时对政治还在懵懂时期,但听到毛主席离去的消息时还是有一种天塌下来的感觉,突然觉得无所适从了。后来又去了老汽车三队的大停车场参加县里的大型追悼会,身穿洁白衬衣,胸佩白色纸花,整整齐齐的站立了整整一个大停车场。追悼队伍抽噎声不断,清楚地记的站立在我身后的的女同学突然晕倒被救护车拉走的情景。

   为此,当我站在这片废墟上,看着依旧挺立的革命烈士纪念碑的时,我第一反应就是拿出手机拍下这一切,发到了微信同学群,并附言“记得这是哪里吗?防震时我们曾在这里听课上学,在这里我们听到了毛主席去世的消息”,微信的发出立刻唤起了同学们的回忆和感叹,是啊,虽然已过去了近40年,故地重游却唤醒了儿时的记忆,有的还是那样的清晰,亲切。

    尘封已久的往事,在这一天变得清晰,记忆潮水般慢慢涌来,在这里遥寄一份情丝,守护一份挂念,思念和缅怀逝去的一切,过去永远不会忘记,今天我们会倍加珍惜。

      呵呵,老是回忆起过去,难道我已老去?

 

    写到这里顺便说下孟母祠,那天从陵园回到家,我查阅了一些相关资料,好的是找到了1907年法国沙畹拍的几张那个年代孟母祠前的照片,并查到了以下内容:         

在邹城市老县城南门里曾建有一孟母祠,祠内的三迁故址坊、断机堂、孟子曝书台与子思书院、子思祠及路西的人祖庙、颛孙子张祠呈一直线,并与北面的崇圣门及老城墙遥相互应,连在一起。虽没有如今孟庙、孟府的规模气势,但其历史价值不容忽视。 
    关于子思书院、孟母祠,明万历年间邹县县令胡继先主持修复后,由潘榛撰写的《景贤堂记》是这样记载的余出廓门东顾,则见其道,有柳荫斯干,与子思、孟母两祠俨然列而为三。登堂,则爽垲轩豁、巨丽可观。退以慎独名室、顿觉心旷神怡,而尘虑顿洗。登曝书台上,则山势东来,排闼送青,极目远眺,隐隐隆隆、峄峰出焉。下临因利河,环抱如带、风水成文、清澈可人。南则烟火相接、千家井市、松柏郁苍,孟子之祠巍然在望。背则重城百雉、如列屏然。俄而万色入冥,弦歌杂诵读之声,时断时续、不绝于耳……”
    1933年日本人马场春吉在他所著《孔子圣迹志。附颜孟其它邹鲁遗迹》中对三迁祠是这样记载的:三迁祠位于县城南关外,出南门的崇教门,有一小沙河称因利渠,渠上有桥叫因利桥,在桥前道路两侧竖立两块石碑:一块为子思子作中庸处,另一块为孟母断机处。靠城墙有一条向东去的小路,跨过这条路有一牌坊,上面写着三迁故址,由此牌坊沿因利渠向东就是三迁祠。如再往前走就是亚圣孟子洗砚处,与这块石碑相隔一条路就是三迁祠,祠面南三间,额匾上书三迁祠,在门南东侧的壁上嵌有孟母断机处五字刻石。北边东侧有孟母三迁祠。断机堂碑记,门内正殿之间额匾上写有断机堂三字,堂内中央龛中奉安邹国端范宣献夫人之神主,在其东侧还有一龛,配祀亚圣孟子之神位。另外,堂内壁上嵌有刻石,堂前东南有一丈左右见方的台子,上设一亭,称曝书亭,传说是孟子曝书处。在曝书台下南侧为曝书碑亭,北侧为重修曝书台碑重修断机堂记 
    而对于子思祠,马场春吉是这样记载的:祠南面门三间,题额述圣庙三字,门外西侧立一碑,书子思子作中庸处六字石刻:东侧西面立重摹邹县述圣于思子庙记碑。进门后院中央建一碑亭,亭内立乾隆述圣赞碑。亭后正殿为述圣殿,挂有雍正帝御赐性天述祖牌匾,内设有修道堂、慎独斋、中庸精舍、子思书院及讲堂二十余间。
    然而,令人可惜的是子思书院及孟母祠历经战争及风雨的侵蚀,遗迹已荡然无存,只剩下《孟母断机处》、《子思子作中庸处》两块石碑移入了孟庙里。据记载最后被毁的子思书院,是国民吏邹县县长刘昭庚率部于194510月以有碍城防为由,烧香叩首许愿后进行拆除的。现上述两碑与孟母三迁祠碑已上了初中语文课本第五册彩页,背景为孟庙红墙,光秃秃的,与建筑考究的著名景点岳阳楼、醉翁亭、太白堂同处一个页面的位置,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与对比,其实上述任意一个景点如果一旦恢复在全国也是很有影响力的。
     孟母祠、子思书院自春秋末年,历经元、明、清三代修复重建,连绵两千余年。

 

下图:陵园内原墓地区现状-1

记忆中的老烈士陵园
下图:陵园内原墓地区现状-2
记忆中的老烈士陵园
下图:陵园内原墓地区现状-3
记忆中的老烈士陵园
下图:陵园内原墓地区现状-4,原孟母祠地面部分。记忆中的老烈士陵园
下图:陵园内原墓地区现状-5,原孟母祠石碑的龟驮碑底座,碑已不知哪去,但赑屃这一神兽,却依然在这里坚守,给人们带来长寿和吉祥。
记忆中的老烈士陵园
下图:陵园内原墓地区现状-6
记忆中的老烈士陵园
下图:陵园内原绿化休息区,我们防震时期的室外教室就在这一区域。当时的墓地区和休息区有一堵高墙隔开,平时大门都是关着的。记忆中的老烈士陵园

下图:老照片,原烈士陵园建成时烈士墓地区和休息办公区的隔墙。

记忆中的老烈士陵园
下图:老照片,烈士陵园建成时墓地区的烈士墓
记忆中的老烈士陵园
下图:因利河南岸,尚有一幢老房子。

记忆中的老烈士陵园
下图:因利河南岸老房子近景。

记忆中的老烈士陵园

下图:因利河桥东北岸是老烈士陵园,南岸是民居。
记忆中的老烈士陵园
下图:站在因利桥看老烈士陵园旧址。
记忆中的老烈士陵园
下图:老照片,我的父亲和他的战友们。
记忆中的老烈士陵园
下图:1907年法国沙畹拍的孟母祠
记忆中的老烈士陵园
下图:1907年法国沙畹拍的孟母祠前的牌坊记忆中的老烈士陵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夕阳与残荷
后一篇:春天的脚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