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上海世博会场地公共空间设计 总体篇

标签:
林选泉上海世博会公共空间景观设计广场 |
分类: 作品发表 |
2010年上海世博会场地公共空间设计
撰文:刘月琴
http://s7/middle/51ed6db6ha15b661d85c6&690
项目业主: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
建设地点:上海市世博会浦东园区
建成时间:2010年4月20日
工程规模:50.6万平方米
投资额度:2.5亿元
项目支撑:上海世博会(浦东园区)场地设计(国际竞标第一名中选方案)
设计单位:上海浦东建筑设计研究院
主持主创:林选泉、刘月琴
设计团队:林选泉团队
所获奖项:
第七届上海国际青年建筑师设计作品展一等奖
2009年上海市建筑学会第三届建筑创作奖佳作奖(相当二等奖)
2009度上海市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二等奖
http://s14/middle/51ed6db6ha15b7a36ef6d&690
世博会浦东场地公共空间设计范畴
上海世博会浦东场地公共空间设计是以参展国家为主体,在项目主体多、设施种类多、边界不稳定的条件下进行的一项复杂的综合性的设计研究工作。
包括浦东围栏区(2.39平方公里)内246个外国国家馆、国际组织馆区地块所在ABC三片区内的11个组团场地设计,地块总面积84.2万平方米其中外部空间面积50.6万平方米具体为:广场系统,绿地系统,高架系统、夜景系统以及配套设施系统等。其中广场又分为五大洲主题广场和14个展会广场,绿地分为楔形绿地和广场绿地。场地公共空间设计内容包括11个组团场地的成功设计与落地对整个世博园区场地公共空间具有典型的样板意义。
图1 上海世博会浦东场地设计鸟瞰
图2上海世博会浦东场地设计范围与设计内容
信息时代下的世博会公共空间
在信息时代,当人们对信息的获取不再遥不可及时,人们对世博的关注渐渐的从实体展品转变成对整体世博园区的交流空间的重视,其外部公共空间将为大量的不同种族、文化背景的国家的人们提供 “全球狂欢”以及消费的场所。由于展馆和配套设施等建筑的面积是有限的,据测算容纳的人数大概在10万人左右,当遇到极端高峰日客流量为80万人次时外部空间成为承担主要人流的 “容器”。从这个意义上说,此次世博也是一次“室外世博会”。所以世博场地公共空间主要职责:
合理有序的落实大量配套设施的同时,也要满足为展馆提供室外展示、小型演出、游人的休闲活动、排队等候以及人流疏散等空间功能需求;进行高效的人流组织,减少被动等待时间;会展期间与后续利用的关系,减少资源的浪费。
总体空间布局结构
世博场地公共空间结构表达要注重整体协调性,简洁大方,处理好与展馆,配套设施以及舞台演出等的关系,使场地成为一个积极的交通与交流空间,成为室内展馆空间的有利补充。
对于广场与绿地两个系统,广场空间布局采用“方正、秩序” 格局,在此基础上广场体系按照功能要求,划分为:交通性空间,过渡性空间,广场核心空间,遮荫休憩空间,演艺空间以及部分展馆的室外展示和等候空间。其空间界定主要采用铺装的纹理与色彩来实现。
http://s4/middle/51ed6db6ga16917ae8563&690
图3
图4
图5
图6
具有点睛作用的是五大洲主题广场,在世博场地ABC片区中合适的区域范围内,世博园240多个外国国家馆依据所在洲的地理位置聚集分布,每个洲都有自己的主题广场。世博是一次盛大的全球聚会,多元文化交融需要文化主题的演绎,而空间载体集中体现在五个主题广场:为亚洲、大洋洲、欧洲、美洲和非洲。
由于每个人对文化的理解不同,同时从抽象的文化理念到景观的空间载体的表达更具有难度。最终通过文献、问卷等途径,确定选取自然环境元素与空间的文化意向元素来表达五大洲文化,提取“大洲的性格、自然环境、材料与植物、色彩”这5大元素进行空间载体表达。
五大洲 |
大洲性格 |
自然元素 |
材料 |
植物 |
色彩 |
亚洲 |
内敛含蓄 |
河流 |
竹子 |
竹子 |
红色 |
欧洲 |
理性秩序 |
平原 |
石头 |
鲜花 |
白色 |
美洲 |
自由包容 |
雨林湖泊 |
木材 |
大王椰子 |
绿色 |
非洲 |
热情奔放 |
沙漠绿洲 |
黄沙 |
加拿利海枣 |
黄色 |
大洋洲 |
温婉宁静 |
海洋岛屿 |
红石 |
华盛顿棕榈 |
蓝色 |
图4
亚洲广场用“水墨“元素形成黑白灰空间,用“竹阵、竹伞”构成内敛含蓄的东方空间体验。
大洋洲广场让自由曲线形成“海洋岛屿”,描绘出一幅温婉宁静的土地画面。
欧洲广场提取了拥有欧洲客厅之称的“圣马可广场”线条形成秩序严谨的空间感受。
美洲广场上生长出热带雨林里的苍天大树,这抹浓绿与自由包容的文化共生。
非洲广场以“撒哈拉之眼”和“沙漠绿洲”为元素,用黄色和斑纹与的非洲馆立
面呼应,释放出热情奔放。
人流可以短暂停留与休息的楔形绿地则通过“水墨,自然”的概念,呼应滨江绿地的“滩”和“扇”,形成“曲”中有直的空间。
场地主要特殊性与应对策略:
1)室外场地空间的临时性
世博浦东园区会后将发展成为国际会展中心和文化演艺中心,除了“一轴四馆”保留外,其余的240多个外国国家馆、国际组织馆将全部拆除,作为后续发展储备区域,世博场地公共空间具有临时性。
应对策略:
2)巨大的参观人群的压力
综合各方因素世博会客流总将达7000万人次。日均客流量为40万人次,高峰日客流量为60万人次,极端高峰日客流量为80万人次。由于展馆建筑有限,高峰时将有超过70%的人流由场地公共空间来消化。
应对策略:
场地公共空间的设计应对巨大人流压力进行高效、合理的组织与引导。其中,园区内的标识系统分级别运用地图导向、设施引导、动态信息、广场标识等进行信息传递与人流引导。结合园区以东西向高架平台为主南北向为辅呈鱼骨状的人流特征,公共空间设计了纵横穿插成网格状的廊状线形遮荫体系来引导人流。
铺装采用对应的纹理,“交通性空间”采用导向性较强的线性铺装纹理对人流进行引导。此外,室外场地基本以平地为主,尽量减少高差,基本不设水体。场地广场上的许多设施如休息坐凳,树箱绿化,表演舞台,临时遮荫、移动厕所等尽量采取可移动和可快速装卸的特点,以应对临时场地巨大人流的挑战需要求。
3)极端恶劣天气的影响
为期184天的上海世博会展期间将会遭遇梅雨、台风、高温等灾害天气的影响。夏季持续时间一般140天以上,光33℃以上高温将超过1个月。
应对策略:
因为世博会持续的时间长,根据世博会的一般特点,随着开园后的媒体的介入与宣传,势必出现随着上海季节气温的上升。所以提供合适的遮荫、降温设施将成为世博漫长的夏季里的最大的挑战之一。
4)落实配套设施的庞杂性与专业性
室外场地要容纳下大量配套齐全的设施,包括四大建筑设施,餐饮,购物,功能和援助,厕所,人性化细节体现在遮阳,降温,直饮水,坐凳,以及对演艺空间,夜景照明,标识导向,预约机,信息亭,广播监控,银亭等30多项配套设施尽心布置与设计,提供高水平的人性化服务。
应对策略:
在场地空间十分紧凑情况下,为了对诸多配套设施做到合理的安排,有序的组织,相互之间不干扰,形成系统性,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配套系统就近布置的原则,如医疗急救车位布置在援助设施中的医疗室附近,休憩区,坐凳与遮阳系统的结合,餐饮设施与垃圾收集设施,购物设施与银行银亭等;
2)关联系统一体化布置的原则,在不影响功能发挥的前提下,提倡设施的集约化设计,减少占地,如信息广播,视频监控和中杆灯的结合处理等。
3)功能设施的空间分布应与人群分布密度相一致,设置不同的服务半径,以提高设施的利用效率,方便人群使用。如垃圾箱,饮水机等的设置。
图7 上海世博会五大洲主题广场系统
图8 上海世博会各洲展会广场系统
http://s5/middle/51ed6db6ha15b6a5ab8b4&690
图9 上海世博会楔形绿地系统
图10 上海世博会遮阳系统
图11 上海世博会降温系统
注:文中涉及的世博实景照片均为林选泉拍摄,其它图片为项目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