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河南省新郑市 李诫墓  宋 国六

(2017-05-14 15:49:02)
标签:

古迹

遗址

国保

文物

图片

分类: 古今文化漫谈
李诫墓位于新郑市龙湖镇于寨村西。据《郑县志》记载,李诫郑州管城人,北宋大观四年二月(公元1110年)卒,葬于新郑梅山。宋代时李诫墓地上土冢高大,其后李诫家族分别葬入墓区形成了李诫墓群。后代逐渐荒废,土冢不断遭到人们和自然损坏,1961年进行文物调查时,李诫墓冢仅存3米高,其它已夷为平地,周围是农田。
河南省新郑市 <wbr>李诫墓 <wbr> <wbr>宋 国六

李诫,字明仲,北宋时出身于官吏家庭,曾任曹州县尉,虢州、知州元祐七年在将作监供职达13年之久,历任将作监主薄,监丞,少监和将作监,亲自主持营建了许多规模巨大的建筑工程,如宫殿、王邸、太庙,辟雍,尚书省、城门、寺庙以及皇帝举行大典的明堂等,在工程的规划、组织、管理等方面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不仅是北宋官修的建筑设计和施工专用书,而且也对后世建筑的演变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该书不隗是我国流传下来的古代建筑最详尽最全面的一部建筑宏典。李诫博学多才,工大篆,善绘画。著有《续山海经》十三卷、《古篆说文》十卷、《琵琶录》三卷、《续同姓名录》二卷。李诫于1110年去世,葬在新郑市龙湖镇于寨村西。
李诫编写了《营造法式》建筑巨著,成为中国建筑史上的一个划时代创举,是营造史上的一次重大革新。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建筑方面宝贵经验的科学总结。对后世建筑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李诫成为享誉国内外的伟大的建筑科学家,李诫也成为中国古建筑界所供奉的祖师爷。
河南省新郑市 <wbr>李诫墓 <wbr> <wbr>宋 国六

李诫一生曾有多方面的著作,但均已散佚失传,只有他于绍圣四年(1097年)奉旨编修的<营造法式>一书得以留存。《营造法式》是中国古代最完善的土木建筑工程著作之一。《营造法式》成书于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受命重新编修《营造法式》(――原名《元祐法式》,哲宗元祐六年(公元1091年)完成),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完成,徽宗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颁行。崇宁二年(1103年)刊行,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年)重刊。全书共三十四卷,分释名、制度、功限、料例和图样等五部分。成为当时官方建筑的规范。除《营造法式》外,还著有续山海经十卷、续同姓名录二卷、琵琶录三卷、马经三卷、六博经三卷、古篆说文十卷。其中第一、二两卷是对土木建筑名词术语的考证及定额的计算方法;第三至第十五卷是壕寨、石作、大木作、小木作、雕作、旋作、锯作、竹作、瓦作、泥作、彩画作、砖作、窑作等十三个工种的制度,说明每一工种的选材、加工方法及各构件的相互关系和位置;第十六至第二十五卷规定了各工种的劳动定额;第二十六至第二十八卷规定了各工种的用料定额;第二十九至第三十四卷是图样。纵观全书,纲目清晰,条理井然。 《营造法式》的编修来源于古代匠师的实践,是历代工匠相传,经久通行的做法,所以该书反映了当时中国土木建筑工程技术所达到的水平。它的编修上承隋唐,下启明清,对研究中国古代土木建筑工程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营造法式》按内容可以分做名例(一卷、二卷)、制度(三卷到一五卷)、功限(一六卷到二五卷)、料例(二六卷到二八卷)、图样(二九卷到三四卷)五个部分。其中,《营造法式》用很大的篇幅(十三卷)列举了各种工程的制度,包括壕寨、石作、大木作、小木作、雕作、旋作、锯作、竹作、瓦作、泥作,彩画作、砖作、窑作共十三种一百七十六项工程的尺度标准以及基本操作要领,类似现代的建筑工程标准作法。这一部分突出地反映了中国古代建筑工人的卓越才能和中国古代建筑的高度技艺水平。
河南省新郑市 <wbr>李诫墓 <wbr> <wbr>宋 国六

李诫既是一个建筑大师,又是一位艺术家和学者。他编修的《营造法式》是一部建筑科学技术的百科全书,对后世的建筑技术和建筑学具有深远影响。同时,他在地理、历史、文字、音乐等方面都有广泛研究。李诫著有《续山海经》10卷、《续同姓名录》2卷、《马经》3卷、《古篆说文》10卷、《琵琶经》3卷、《六博经》3卷,还善于画马。大观四年(1110年),李诫在虢州知府任上病逝,葬在郑州管城(今龙湖镇于寨村)。李诫墓原高2米,周长40米,1960年平整土地时被夷为平地。2003年是李诫《营造法式》颁行900周年,国家文物局、中国古建筑学会、中国文物学会于8月9日在新郑市召开《营造法式》颁行900周年座谈会暨李诫原墓整修奠基仪式。此后,对李诫墓进行封冢、树碑,建了碑亭。
河南省新郑市 <wbr>李诫墓 <wbr> <wbr>宋 国六

河南省新郑市 <wbr>李诫墓 <wbr> <wbr>宋 国六

河南省新郑市 <wbr>李诫墓 <wbr> <wbr>宋 国六

河南省新郑市 <wbr>李诫墓 <wbr> <wbr>宋 国六
河南省新郑市 <wbr>李诫墓 <wbr> <wbr>宋 国六

河南省新郑市 <wbr>李诫墓 <wbr> <wbr>宋 国六

河南省新郑市 <wbr>李诫墓 <wbr> <wbr>宋 国六

河南省新郑市 <wbr>李诫墓 <wbr> <wbr>宋 国六
河南省新郑市 <wbr>李诫墓 <wbr> <wbr>宋 国六

河南省新郑市 <wbr>李诫墓 <wbr> <wbr>宋 国六

河南省新郑市 <wbr>李诫墓 <wbr> <wbr>宋 国六

河南省新郑市 <wbr>李诫墓 <wbr> <wbr>宋 国六

河南省新郑市 <wbr>李诫墓 <wbr> <wbr>宋 国六
河南省新郑市 <wbr>李诫墓 <wbr> <wbr>宋 国六

河南省新郑市 <wbr>李诫墓 <wbr> <wbr>宋 国六

河南省新郑市 <wbr>李诫墓 <wbr> <wbr>宋 国六

河南省新郑市 <wbr>李诫墓 <wbr> <wbr>宋 国六
河南省新郑市 <wbr>李诫墓 <wbr> <wbr>宋 国六

河南省新郑市 <wbr>李诫墓 <wbr> <wbr>宋 国六

河南省新郑市 <wbr>李诫墓 <wbr> <wbr>宋 国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