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灵武市 灵武窑址 宋至明 国六

标签:
古迹遗址国保文物图片 |
分类: 古今文化漫谈 |
灵武窑址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南,灵武市城区东磁窑堡。遗址面积32万平方米,遗址内遍布西夏(1038-1227年)和明清时期瓷片,并有窑址遗迹。窑址座落在南北长800米,东西宽400米的小山上。文化层厚约2-4米。该窑历史始于西夏,经金代而终于元代。

所烧瓷器十分品种丰富,有白瓷、青瓷、褐釉瓷、茶叶末釉瓷、黑瓷和少量紫色釉器物。产品有碗、杯、盘、盆、钵、釜、高足杯、壶、各式瓶、缸、瓮、罐、灯等。还有为西夏游牧民族所特有的扁壶、铃、钩等。器物胎体沉重,造型浑厚,很多器型都在北方窑产品中常见。

1984年至1986年,宁夏考古部门对灵武磁窑堡瓷窑遗址进行了发掘。共发掘西夏窑址4座、瓷器作坊遗址9处,出土瓷器、制瓷工具、窑具等3000余件。
西夏瓷窑均为南北向,平面呈马蹄形,由窑室、火膛、烟囱组成,窑门已不存在。出土的西夏瓷器有白釉、黑釉、褐釉、青釉四大类,除青釉瓷只有素面和刻花两种外,其他三类均有素面、刻花、剔刻花和点彩4种。出土的器形有碗、盘、扁壶等,其中碗的数量为最多。此外还有白釉或黑釉瓷质建筑材料以及窑具匣钵、垫圈等。此窑产品的特点表明其深受北宋定窑和磁州窑两窑系的影响。从整体上看,体现出了西夏游牧民族瓷器的特点。
在西夏时期瓷窑遗址,可见漫山遍野的瓷器残片闪闪夺目,令人遐想。由当地“磁窑堡”“古窑子”“瓦罐梁”等一些地名可知,这里曾经盛产瓷器。从瓷窑遗址出土的大量瓷器产品和窑具证实,西夏瓷器剔刻花图案精美、风格独特、民族特色浓郁,制瓷技术十分先进。

北方诸窑普遍采用煤做燃料,因窑内温度提高,匣钵这种窑具便应运而生。匣钵可以保护坯体,避免坯件与烟火及窑内粉尖接触,使坯件釉面洁净,提高所烧瓷器质量。西夏匣钵有开底桶状、平底矮钵状、尖底钵状、碗形、椭圆形等多种,容积大的匣钵呈圆柱体,高40 厘米,口径26 厘米,多数近底部器壁有3—6
个圆形孔,孔径最大5
厘米。外壁有“瓦棱”和“窑汗”,内壁干净。匣钵开孔便于排出坯体受热后放出的气体,使坯体受热均匀,同时也可以防止匣钵受高温后炸裂。在匣钵内层层叠摞装烧瓷器,可充分利用窑炉空间,增加装烧量。

顶碗是支托坯件的窑具,常见的样式有上下直径一样的筒形、上口小下口大的喇叭形、束腰筒形、钵形、盆形等等。顶碗上下开口可内外通热,高矮不一便于烧制深浅不同器形。顶碗用于覆烧法,即将碗盘等器物坯体施釉后,内底刮掉一圈釉,然后倒扣在顶碗上,之间放置执圈或撒些沙粒隔离,依次可以倒扣十余件。顶碗比较稳固,起到支撑上面坯体压力的作用。瓷器坯体一般以轻为好,碗盘胎壁越薄器底就更薄,形成灵武窑器皿“挖足过肩”的特点。顶碗这种窑具在址遗留较多,残件随处可见,由此证明该窑生产的碗碟数量较多。

支钉是用来支撑坯体的窑具,侧面呈工字形状,两头为圆形。大支钉有10 厘米高,可支撑盆罐等体态较大器物;小支钉高不过2
厘米,可支撑碟盘等低矮物件。支钉为手工捏制而成,一般比较粗糙,大多施有黑、褐、白等釉色。支钉可以反复使用,经过多次烧制后釉色变得十分美观。支钉可以支撑在器物两侧之间使之稳固,起到间隔作用,如瓷罐、经瓶等,肩部刮掉一层圈釉,便于垛烧。若烧制盘子等重心低,承重面积大的低矮器物,可等距离排列3~6 颗平面宽0.8 厘米、2.5
厘米高的小支钉。装烧时钉尖接触釉面,不易粘连,烧成后袖面会留下支钉痕迹。使用支具可将器物支托到最佳窑位,避免窑底低温,提高产品质量和成品率。

垫圈是烧制大型器物与匣钵之间起间隔作用的窑具。垫圈呈圆环形状,有锯齿状和条状两种,上下两面比较平整,高2~5 厘米,直径10—25厘米不等,直径略等于或小于所撑托器物的足(底)径,厚度根据器物的不同而有所差别。垫圈放置在复烧物的中层,防止两件器物釉水粘连,垫圈有接触面小,用料少而轻,支点均匀,稳定性能好,取放方便等特点。

支圈呈圆圈环形,圈内侧有垫阶,截面为“L”形。使用时先平放一枚支圈,将一个口檐无釉的芒口碗等坯体扣置在支圈内的垫阶上,后在坯体上叠置一个与其规格相同的支圈,依次上叠。支圈正烧法主要烧制罐、盆等较大的器物,减少器物变形,确保产品质量,增加装烧密度。

火照是用来测定窑内温度的简便器具,又称“照子”“火标”或“试片”,通常是用碗等器物坯件加工改做而成,形状为三角形,上平下尖,中间有圆孔,大体呈“Ⅴ”形,上半部施釉。火照一般放置于窑膛内,从观火孔可以看到,当窑工想测定窑内温度时,就用长铁钩由观火孔伸入将火照钩出。烧一窑瓷需要多次验火,验一次就钩出一个,十分方便。

垫条长条形状,长3—4
厘米。烧制盆缸等较厚重器物多用对口烧法,两件器物两口之间需加几个泥垫条进行隔离,使之有空隙,不会造成粘连,同时还可以调节器内外温差,排出器内气体,避免坯胎烧裂。当窑内炉火熄灭后,所烧器物之间的泥条则被素烧成坚硬的垫条而被废弃掉。

垫饼是器物之间或器物与匣钵间起隔离作用的窑具。垫饼呈圆饼状,直径等于或小于所承托器物的底径,厚度随装烧方法和垫托器物的不同而有所差别。垫饼与器物接触面大,承重力强,垫托比较平稳,但因容易与器物互相粘连,使用频率较少。

窑柱一般6—8
根,用粗瓷土烧制而成,固定有秩序地排列在窑炉内窑床上,高度近1 米,直径20 厘米,呈圆柱形,上下两端略粗,其作用是支撑窑床顶。
研磨杵圆形,一侧开口处有齿状棱角,宽约5 厘米,长约12 厘米,手握圆柄处可以用来研磨瓷釉。塔形支烧宽高3—4
厘米不等,头小底大实心,因形状近似馒头,又称馒头形支烧,顶部略凹,形状精巧,用于支烧小精器物。

后一篇:宁夏盐池县 张家场城址 汉 国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