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青铜峡市 鸽子山遗址 旧石器时代 国六

标签:
古迹遗址文物国保图片 |
分类: 古今文化漫谈 |
鸽子山遗址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青铜峡市蒋顶乡蒋西村西,贺兰山前鸽子山盆地东缘。









鸽子山为贺兰山东麓的一条支脉,是一处由风蚀和洪水剥蚀而遗留下来的平顶条状山脊,呈东西-南北走向,位于宁夏青铜峡市西北20公里处的瞿靖镇玉西村。鸽子山西北300米处有泉眼5处,彼此相距不远,四周地表为戈壁状缓丘荒滩,其中一泉眼边有一块形状像卧牛的巨石,当地人称此泉为卧牛泉,泉水清澈长流不息,被引向山下用于浇地和绿化,鸽子山周围绿草如茵,山上有许多天然洞穴,很适宜远古人生活。
1990年6月对该地区做了进一步实地调查,初步确定此处为一处新石器文化遗址,除发现有几件残断石斧与个别红灰陶片,并采集到数百件打制石器。特别是1995年、1996年两次中美联合文物考察队的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的石器和动物遗骨。经专家考证,测定距今时间为1.16~1万年之间,确定是一处具有重要科学价值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对研究人类转型期文化及生态环境和古人类的迁移等具有重大价值。
鸽子山古遗址出土的大量石器、石核表明,早在一万多年前,该地区就有人类活动。充足的水资源,为古人类提供了生存的场所,他们利用打磨成的复合工具从事简单的劳动,把坚硬的石头加工成锋利的刮削器,以用来狩猎和削剥动物皮毛等。这些大小不等的石器,体现了远古人的聪明才智,孕育着后来发达的细石器文化因素。
石磨盘直径23.3厘米、厚3.4厘米,质地为灰色硅质岩,比较坚硬,盘中间有一凹面,较光滑,有使用过的痕迹;石棒长21.5厘米、厚6.5厘米;骨制月牙形饰器1件,长4.6厘米、宽0.9厘米,质地呈乳白色,基本完整,中间有一小孔,是颈上佩戴装饰品的一部分。另外还有动物牙齿骨和其他石器、石核,这些器物的出土,表明了当时人类在日常生活中已较为熟练地运用石器工具。
鸽子山遗址的发现偶然中带着必然。18年前的夏秋之交,宁夏考古学者路过这里,脚步不由得停了下来。多年的考古经验令他们觉察到了这里或许非同寻常:在小山脊下分布着数十处潺潺流水的天然泉眼,这样的地貌非常适合远古人群居住或者活动。几个人立即分头开始仔细勘察,地表面散布的红陶片寥寥无几,并没有多少特色,但随处都可见到人工石片及石器,他们当即采集了数百件毛坯和成型器物。
考古人员发现这些石制品除大量石片和石核外,打制石器有各种类型刮削器、尖状器、砍砸器。细石器为数不多,但加工方法呈现多样化,外观精致,打制石制品和细石器制品用料考究,多为各色细石英岩和少量玛瑙、燧石、细泥岩和水晶等。在这里,考古专家们没有发现水洞沟文化的石料主体灰色硅质岩(白云岩)。在鸽子山周边,他们没有发现这些人工石片和石器所使用的材料,专家推测这可能采自较远的地区。
鸽子山石器数量较多,分为普通石制品(即打制石制品)和细石制品,考古人员先后采集了二千余件标本,其中普通石制品占绝大多数。普通石制品以人工石片和各式刮削器为大宗,其文化内涵与水洞沟相比存在明显的个性特征。
水洞沟石器的原料绝大多数为就近取材,多为硅质白云岩和少量粗石英岩,而鸽子山石器原料却来自数十公里之外,主要为各色细石英岩和细泥岩。以加工方法而论,鸽子山石器较水洞沟更为多样化,特别是一些双面打制的尖状器形体较大(长多在70mm以上),且比水洞沟尖状器更加规范对称,个别的已具有梃(连接安装柄的部位)。这些石器中的盘状刮器和龟背状刮器与同时代的虎头梁盘状刮器有某些相似之处,但数量远不及虎头梁那么多。盘状刮器在中亚地区是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典型器物,其外形与鸽子山的盘状刮器很相像。
鸽子山发现的细石器用料质地都很纯细,以玛瑙、燧石和蛋白石为主,也有水晶(纯石英),这些细石器的加工方法较为先进,间接、软锤及压剥法普遍使用,通过指垫法技术产生剥痕清晰规整的石片、石核比较多见。石核多采用从四周向中心剥片,形成圆锥形、楔形或船底形石核,色彩艳丽,外形美观,这些石制品从加工方法到成品形质都可代表本时期华北细石器的最高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