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夏河县 八角城城址 唐至明 国六(一)

标签:
古迹遗址国保文物图片 |
分类: 古今文化漫谈 |
八角城城址位于甘肃省夏河县驻地拉卜楞镇东北24公里白石崖南麓、央曲北岸。汉代曾在此设白石县,古为军事交通要地。古八角城为一空心十字形城。在十字城各角上设城墩八个,形成八角,故名。古城占地20万平方米,城墙周长2193米,墙高达10米。东西瓮城有s形通道。城外有护城河。北城依山、无门,从西城经南门至东城筑有外廓,南门外筑有外城。城墙以沙土、芦苇、红柳等层层夯筑而成。至今保存完好。由于墙面多,对城下弩射无死角,故易守难攻。八角城壁垒建筑突破方形、矩形格局,式样奇特,不同于一般古城。据考证,它可能就是唐代雕窝城,宋代的一公城。

八角城故址位于夏河县城北35公里大夏河(古称漓水)支流央曲河上游且隆沟内台地上。出且隆沟经过怀羌城(即麻当古城)、土门关,直通临夏。西边是广阔的大草原,其西北通
道八角城故址位于夏河县城北35公里大夏河(古称漓水)支流央曲河上游且隆沟内台地上,海拔2100米。出且隆沟经过怀羌城(即麻当古城)、土门关,直通临夏。西边是广阔的大草原,其西北通过达里加山隘口,可直通青海。

八角城所在地四周山峦环抱,地层属于巴颜喀喇一一秦岭地层区北秦岭地层下白垩纪,城北是著名的白石崖。甘加乡盆地中草滩广阔,谷沟宽敞,溪流纵横,自古以来是天然的优质牧场,盛产甘加羊、牦牛、蕨麻猪等优质品种。草甸边缘,岩石裸露、断崖百丈,形成了横亘10余里的白石崖矗壁,其主峰达里加山海拔4636米,为夏河县第一高峰。

八角城,藏语称“卡尔昂”,藏文史称为“雍仲卡尔”,意为“万字城”,实际是一个空心的“十”字形城。它打破了传统的方城构筑惯例,内城为空心十字型,但截去城垣四面凸出部分的8个角,形成为20个面,在“十”字的各角上有马面,计8个。早在汉代,这里就设有白石县,《汉书》卷二十八下:金城郡辖县十三,其中有白石县,并有离水出西塞外,东至袍罕入河。王莽时期称之为顷砾。是丝绸之路河南道上的重要军事建筑遗址。

丝绸之路河南道开创于南北朝时期,是由西域、漠北、凉州出发,经吐谷浑河南国,而往古代益州、建康去的国际通道。它由许多路线组成,但主要路线是:由若羌、敦煌或武威(凉州)出发,经过青海湖至黄河以南的吐谷浑地区,而抵达长江上游的松潘地区,再由松潘地区沿岷江而下至成都。这条路线在甘肃省境内有三段:由松潘出发,沿东岷江而上,经南坪至文县,这是阴平南支道;第二段是阴平中支道西段,由文县出发,经峰迭、华严诸古城,至迭部;第三段是河南中支道,由迭部出发,经碌曲、夏河、临夏,至西宁。这条路线的沿线多保留大量的古代城址,分布线路比较分明,由松潘向东北方向延伸,多半都是吐谷浑时期与唐代的。勘察时,在八角城内发现一些魏晋时期的残砖断瓦。当地文物部门讲,他们曾经在—八角城故址征集到大量唐、宋时期的金属货币,发现了新莽货币及其他文物。
该城在唐代称“一公城”、“雕窝城”、“叶公城”。宋崇宁二年改名为循化城。《宋史·地理志》称:“循化城,旧一公城,崇宁二年收复,改今名”。“乐州。旧邈川城,元符二年收复,建为湟州,建中靖国元年弃之。崇宁二年又复。三年,置倚郭县,五年罢。大观三年,加向德军节度。宣和元年,改为乐州”。
唐蕃古道在甘肃省境内越过陕甘两省界山——陇山到达秦州(今甘肃天水),溯渭水继续西上越鸟鼠山到临州(甘肃临洮)。从临洮西北行,经河州(甘肃临夏)渡黄河进入青海境内,再经龙支城(青海民和柴沟北古城)西北行到鄯州(青海乐都),可以称古道东段,全在唐王朝境内,这是汉代以来从中原进入河湟地区的传统路线。城内出土有大量唐、宋时期的建筑构件和文物。
元、明时期,八角城开始废弃,但只是一座重要的驿站。宋代所称的“移公城”在明代即青海蒙古火落赤的驻牧地捏贡川。清代以来称甘加川,即今大夏河的支流铁龙沟,《中国历史地图集·北宋秦凤路图》亦将移公城位置标示于此一带。
清代初年准备在这里开垦屯田,但由于自然条件较差而未能实施。乾隆年间始有“八角城”的名称,乾隆七年《大学士鄂尔泰为遵旨议复捏贡川地方屯田事奏折》:“查从前鄂弥达奏请将河州八角城之捏贡川地方挑浚河渠,开垦荒地。臣等议令该督抚委员查勘,于奏到之日再议。捏贡川远在番夷,泉水既不足以灌田,而地土又难于开垦,兼之地寒霜早,不能必其成熟,徒劳民力,虚糜帑项,均属无益。”清政府放弃在此地开垦土地的计划,说明在清代时八角城已完全废弃。
民国时期,当地汉、藏居民开始大量入住八角城。八角城故址内现有七十余户人家,五百多人,藏、汉杂居。藏族居民有三分之二,八角城村是附近地区最大的自然村。全村以放牧为主,略做些农业。村中小学学习藏、汉两种语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