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兴安县 秦城遗址 秦至晋 国六(一)

标签:
古迹遗址国保文物图片 |
分类: 古今文化漫谈 |
广西兴安县秦城遗址(兴安秦城遗址):位于广西桂林地区兴安县城西南20公里的的溶江镇灵渠与漓江汇合处,北距桂林约40余公里,是秦始皇修建灵渠、统一岭南的屯兵遗址、军事要塞,是五岭之一越城岭要塞的相关设施。秦城遗址分"大营"和"小营"。大营北起马家渡,南至灵渠口,东濒灵渠,西临溶江,纵约6公里,横约2公里,总面积约12平方公里。其间尚存马家渡、七里圩、太和堡等城垣遗址。七里圩南有一处称为"王城"的长方形土城,被视为秦兵营地指挥部,东西横距300米,南北纵距200米,城墙高2~4米,厚约6米。内城之外有外城、外城埂高、厚均约1米,尚有马厩。整个遗址地势平坦,两边高山绵亘,四面江流环绕,地理位置十分险要,进可以攻、退可以守,是宿营屯兵的最佳选择。







































附近的 灵渠(即兴安运河)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凿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初名秦凿渠,亦称零渠。兴安古严关遗址(在严关镇),在秦城之北。地处湘桂走廊中心,关西侧凤岭与越城岭相接,关东侧狮子山与都庞岭相连(越城岭与都庞岭之间有一条狭长的谷地名“湘桂走廊”,是中原通向岭南的交通要道)。
秦城遗址是秦始皇修建灵渠、统一岭南的屯兵遗址、军事要塞,现在发现的主要有四处:一是马家渡至大营村的“城墙梗子”
二是七里圩村南大溶江边的“王城” 三是道济与太和堡之间两道土城四是在灵渠出口处与大溶江汇合处的水衔。

已发现的“大营”秦城遗址主要有四处:一是位于大营村的“城墙埂子”,二是位于七里圩村的“王城”,三是位于道济村的土城,四是位于灵渠出口处的水街土墙。除了这几处,在十多平方公里范围内,还有散布着许多墩台、壕沟、土墙,布局纵横交错,古战场遗迹历历在目。“城墙埂子”呈东北——西南走向,从马家渡口至大营村西丘陵高地,城垣长达三里多路,城垣之上宽可纵马飞奔。城垣北面的灵渠为东西走向,与城垣斜向并行,在马家渡口与城垣交汇处,现存城垣东端距灵渠仅数十米。在高高的城垣上,处处可监控灵渠,看来,这一道“长城”对灵渠的护卫非常重要。秦城遗址中保存最完好的是七里圩村南大溶江边的的“王城”。,“王城”北距古严关15公里,地势平坦,两边则高山连绵,灵渠和大溶江流经东西。“王城”城墙残垣东西长约300米,南北宽约200米,墙厚5至8米,高2至4米;城外周围还筑有约10米宽的城壕和墙体高厚约1米的外城;内外城基本都是长方形,整座城像一个“回”字,仅在北垣开有城门及一突出的平台;城垣四角墙高且厚,向往外突出,古时应建有角楼。

高大的城墙,宽而深的城壕,角楼、马面、单城门的设置,以及出土的兵器,显露出军事防御的气息。说明秦城整体上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军事要塞,而“王城”则是其中一座具有军事性质的古城,应是秦汉时期驻军的指挥机构所在地。
秦城遗址中规模最宏大的是位于通济村的“土城”。称“土城”不过是为了与“王城”有区别,这“土城”之称实为杜撰,不必当真。找“土城”先问遗址保护标志,好不容易在荒草丛中发现了这少为人知的石碑。城呈长方形,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宽约400米。城垣东临灵渠,西濒大溶江,南起通济村,北至太和堡,雄据于两水三角洲上。王城”城垣外掘有城壕,城壕外筑有外城。可惜的是,西城垣沿大溶江一线已毁,笔直的城垣修筑成公路,城壕改造成水渠。北城垣则因开挖农田,断断续续的已残缺成土墩,唯东、南两面城垣仍在,雄视灵渠南北。通济村“土城”城垣有内城、外城之分,内城外城之间掘有约20米宽的城壕。
秦城中最险要的是位于“水街”北的灵河口遗址,水街位置原在窄小的三角洲上,而今早已废弃。因古水街在1952年被洪水冲毁,政府将“水街”村民迁到灵渠以东老溶江镇以南,已远离灵河口秦城遗址。灵河口秦城遗址城垣残存约200米,东起灵渠,西至大溶江,南为汇流后的漓江,虽弹丸之地,却控制着三江航道,堪称一垒当关,万船莫开。当走遍秦城,才认识到这古秦城的军事意义非同凡响:最北的大营“长城”、中部的通济方城、最南的河口城堡,沿灵渠西岸层层设防,固若金汤。
靠西的七里圩“王城”西临大溶江,据江流天险,相对安全,其东南与通济土城、河口城堡相呼应,西北与大营长城相依托,是军事指挥的最佳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