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焦作市 山阳故城.汉(国六)(一)

标签:
古迹遗址国保文物图片 |
分类: 古今文化漫谈 |
山阳故城遗址位于金乡县卜集乡高庄村前,距金乡城18公里.面积约1万平方米,始建于汉初,为山阳县城。山阳故城呈不规则的长方形,有9门的痕迹。为夯筑而成。城墙断面夯土层,有汉献帝的墓冢,瓦当与碎瓦片等遗物。
彩绘陶庭院
其平面呈方形,可拆卸组合,门楼面阔三间,大门设在正中,庭院四角各设两层望楼。此庭院结构严谨、制作精良,真实再现了2000年前汉代地主庄园的真实情景,对研究汉代的历史文化及经济发展状况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山阳故城始建于汉初,为山阳县城。公元前144年,汉景帝以昌邑为山阳国,封张当居为候,后又封梁孝王子刘定为山阳王。前141年,刘定卒,撤销山阳国;前97年改为昌邑国,武帝封其子刘髆为昌邑王,髆卒,其子刘贺继位;前63年,改昌邑国为山阳郡。三国时,魏曹丕废汉献帝,封其为山阳公(太行山南,曰山阳)。
城墙大部分高出地面,清晰可见。古城呈不规则的长方形,缺东南角。北城墙破坏严重,有断有续;东城墙除自然风化外,保存基本完好;南城墙中间大部已无痕迹。城墙有9门(北5门、西2门、东1门、南1门)的痕迹。城墙为夯筑而成。城墙断面夯土层明显,每层厚10~15厘米,厚薄均匀。

城东北有汉献帝的墓冢。在城的西北角发现有汉代的完整瓦当与碎瓦片等遗物,在城南挖掘出用青石板平铺的地面,在城墙上多次捡到过铜镞,在城的附近还发现了被箭射穿成孔的人头骨,在城外马作墓群区曾经出土过刻有"山阳"铭文的陶器。
城内原有法明寺、藏梅寺(佛教称千佛殿),城北的墙北村有石岩寺(下院)等名寺古刹。现寺院的古建筑虽已无存,但还存有"千佛石刻造像碑"、"重修神农庙碑"等文物。从有关文献资料及城墙遗址的夯土层看,山阳城为汉代所筑。建筑雄伟,结构合理,城墙坚固,利于防御,反映了汉代劳动人民夯土建筑的高超技艺。

在频繁的战乱中,处于洛阳的统治者通常在丹河、沁水西南方与反对者对峙,而反对者若想取而代之登上王位,就必须跨黄河与沁水进攻中原腹地,或向北越太行占山西而略西北。或许正因为如此,山阳故城的西面城墙才会显得格外厚重。
战争直至两汉,山阳故城才有了长期的休眠期。山阳故城汉时置县,属河内郡,其地域范围为东至李固村(现修武县李固村),西至丹河东,北至河南、山西交界处,南至武陟三阳,地域辽阔,属东汉一座大型城市。作为“王畿之地”(都城洛阳范围内的区域),山阳故城随着都城洛阳百废待兴,政治、经济、文化也开始发展起来。
考古发现,两汉时期,山阳故城已是全国最重要的制陶工业基地之一、最大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这里出现了诸多“富可敌国”的大庄园主。此时的山阳故城除了兼具一定的军事作用外,更是汉时河内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山阳故城至今仍是焦作历史的处女地。其未被发掘的原因大致有二:一是山阳故城地下水位较浅,发掘难度大;二是山阳故城周边高楼林立,经济活跃,发掘资金缺口大。
山阳故城西南一角缺失,这种建筑形式在汉《三辅黄图》一书中有记载,名为“斗”城,是根据城市的地理方位,按照“北斗七星”的布局构筑而成,寓意国家长治久安。数千年来,“斗”城的构造不会因为岁月的侵蚀而改变。
东汉时,山阳故城内有宫殿、道路、生活区、衙署、城隍庙、佛寺、平民区、工业作坊区、军事防御区、墓葬区等。山阳故城的城市功能虽然远不如都城洛阳,但也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可以称之为一座功能齐全的大型城市。

山阳陶罐(公元前206~公元220年)
1986年7月在原河南轮胎厂西汉晚期墓葬群发掘出土。现藏焦作市博物馆。陶罐高18.4厘米,口径13.1厘米。“山阳”铭文陶罐的出土,印证了史书记载有关“山阳城”遗址的文献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