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平和县南胜窑址.明至清(国六)

标签:
古迹国保遗址文物图片 |
分类: 古今文化漫谈 |
南胜窑址位于福建省平和县南胜镇五寨乡。主要遗存有南胜花仔楼窑、田坑窑、五寨大垅窑、华仔楼窑、洞口陂沟窑、大垅窑、二垅窑和田中央六处窑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核心区面积为23.85公顷,缓冲区面积51.3公顷。其烧造技术代表了明末清初漳州地区的最高水平。







明万历平和窑青花开光花卉纹折沿盆

南胜窑址烧造的瓷器是福建省"海上丝绸之路"漳州月港在明代时期外贸的重要货物,佐证了漳州月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始发港,在明末清初,影响和推动了欧洲乃至世界文明的进程。其产品也是明末清初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对外贸易、"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物品之一,在"海上丝绸之路"中占重要的地位
。
明末清初漳州平和窑五彩凤凰牡丹纹开光大盘
1994年底至1995年初,专家先后发掘了大垅窑、二垅窑及花仔楼窑;1997年秋天又发掘了田坑窑;1998年6月发掘了洞口陂沟窑,出土了大量的文物。1998年,在福州、漳州等地召开的中国古陶瓷专题研究会上,平和被确定为克拉克瓷的故乡。由此,平和南胜窑址在中国古陶瓷史上占有了一席之地。
1602年,荷兰舰队俘获了一艘葡萄牙 “克拉克”商船,该船近10
万件中国瓷器在阿姆斯特丹拍卖,轰动整个欧洲。但瓷器的来源一直是个谜,欧洲人只能称该类瓷器为“克拉克瓷”。1994年,福建漳州平和县五寨乡寨河村内,一个随处都可以捡到陶瓷碎片,当地人称窑山的山坳处,沉寂了
400
多年的古窑址被发现。南胜窑址,“克拉克瓷”的原产地,带着漳州市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荣光,再度吸引了世人的目光,也解决了困惑国际陶瓷学术界
400年关于“克拉克瓷”的谜团。
明末清初漳州平和窑青花五彩忠孝廉节铭盘
400年前的明代晚期。这时候的闽南山城平和县,窑场密布,窑炉林立,一幅十里窑烟的繁荣景象。遍布山头的窑工们在练泥、制坯、绘画、上釉、装烧……由于需求量大,窑工们日夜操作,永不熄灭的窑火映红了半个平和县。一批批精美且带有浓厚生活气息的青花瓷、五彩瓷、素三彩瓷源源不断地出炉、装船,顺着花山溪一天航程到达漳州月港出海口,沿着海上丝绸之路销往全世界。
明末清初漳州平和窑青花五彩双凤纹盘
明代后期,景德镇制瓷业出现原料危机,窑工暴力抗争及灾疫流行等原因,造成景德镇外销瓷产量大幅减少,无法满足海外市场的需求,于是,福建沿海应运而生了许多民窑。平和制瓷业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兴起,并凭借漳州月港这个与南洋诸国、日本等47个国家直接贸易的优势繁荣起来。然而,到17世纪二三十年代,沿海寇乱横行,月港的海上交通航线被破坏,再加上清朝初期,清廷实施“迁界”和“海禁”政策,南胜窑址一下衰败,在海内外基本销声匿迹。
平和青花瓷的特点是宽边,在盘、碗的口沿绘分格及圆形开光的山水、人物、花卉、果实等。其生产可分明万历至清初和康熙两个时期,前者为开光的青花瓷,后者则胎薄。产于明万历年间的平和青花盘使用浙料绘画,有翠蓝、灰蓝、淡蓝几种色调,运用分水技法,形成三至四个色阶,为康熙青花的成熟奠定了基础。画师们熟练地运笔,无论勾、点、染皆随心所欲,自然洒脱。凡是勾勒圆圈,皆是用两笔拼凑而成,因这种花卉图案具有典型的欧洲风格的青花瓷器,深得欧洲王公贵族喜爱。
明末清初漳州平和窑五彩山水楼阁纹盘
平和青花瓷是明代外销瓷器中数量最多的一种,它既具有欧洲的趣味,又保留了中国的民族风格。平和青花瓷的造型主要有盘、碗、瓶、军持等,以盘为多且具典型性。器物一般薄胎,盘有圆口和葵花口,内底微凹,圈足微向内斜,足上多粘有砂粒。其纹饰特征主要表现在装饰上,中心的主题纹饰多为花卉、花篮、禽鸟及动物纹,盘内壁一般为八个左右扇形(亦有椭圆形)开光,开光内绘杂宝等图案,有的盘壁还模印出花瓣或开光的轮廓。一般收藏的平和青花瓷瓷盘,有圆口,也有葵花口的,都是折沿、浅腹、平底、矮圈足,圈足粘砂;盘外壁为简易开窗图,盘内壁为莲瓣形开窗,窗内饰四吉祥和向日葵等,并间以立柱。立柱内饰锦纹和璎珞等;内区为锦边八弧开窗,窗内为水草和飞禽等中国画等图案。








明万历平和窑青花开光花卉纹折沿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