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安徽省濉溪县临涣城址(战国.国六)

(2017-04-06 15:28:39)
标签:

古迹

国保

遗址

文物

图片

分类: 古今文化漫谈
临涣城址位于安徽省濉溪县城西南35公里处,古建筑有位于城东墙内侧的山西会馆、临涣十八庙之一的香山庙、位于临涣古城中部的城隍庙。古城呈正方形,古为铚城,是浍水、涣水的交界处。城址上出土许多汉代布纹、云纹瓦片、瓦当等文物。
据清光绪年间碑刻记载:"临涣,宿之名地也,汉置县为铚城,李唐改为临涣。郦道元《水经注》"淮水"记载:"汉(涣)水又东南迳费亭南……涣水又东迳铚县故城南,昔吴广之起兵也,使葛婴下之……涣水又东迳蕲县故城南。"说明汉代铚县位置是在费亭之南、蕲县之西,正与今临涣吻合,证明今临涣镇的古城就是汉代的铚县故城。
《梁书·武帝纪》记载:北伐魏之铚城,置临涣郡,是为临涣始名。到北齐时,改郡为县。"《史记·春申君列传》记载,黄歇向秦昭王上书"秦、楚之兵构而不离,魏氏将出而攻留、方舆、铚、胡陵、砀、萧、相,故宋必尽。"可见铚邑早在春秋时期即已出现,当时属于宋国所有,战国时属楚国,秦在铚邑置县,隶属于泗水郡,成为当地重要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

安徽省濉溪县临涣城址(战国.国六)

许慎《说文解字》释铚是:"铚,获禾短镰也",铚县临近浍水,控扼浍滨,在军事上有着重要的战略价值。"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
临涣古城遗址的形制特点与出土历代文物的特征,与古代文献关于铚城的时代相当吻合。四周城垣基本完整,城垣系用夯土筑成,从剖面看,夯土层较薄,每层10厘米,夯窝密布,窝径11厘米,间距1厘米,坚硬牢固。城垣残高5-15米不等,耸峙在浍水北岸。城垣系多次建筑,在城垣的最低部,沟槽直接挖入黄色生土层中,然后用黄土加砂礓层层夯实。这类城垣基宽20-25米,高5-8米。第二次大规模的建筑是在汉代。城垣在原有基础上拓宽10-15米,新增高5-7米,采用黄土和黑土夯筑,其中包含战国至秦汉的零星陶片。古城垣宽35-50米,顶宽5-8米,残高5-15米的规模,仍是今人叹为观止的巨大土方工程。在城垣顶端,还残存一些高大的土墩,可能是当时马面和瞭望的敌楼。北城垣上有9处高台,台距100米,长35-50米,宽15-30米,高出城垣5米。这种设施,很可能是汉代或较晚的北魏临涣郡时的产物。古城有4门,分别在城垣的四边中段,现存的门径宽10-20米。城外有防御性的护城河。除南面系利用天然河道外,其余三面均为人工开挖的城河,总长达4.2公里,宽10米多,深4米,部分河道已被淤塞。
城内地表遍布周、秦、汉、唐各朝的陶器残片,砖、瓦遗物。其中常见有新石器时代的鼎足;春秋时期的鬲足、绳纹陶罐;秦汉的云纹瓦当,弦纹、方格纹与绳纹板瓦、筒瓦;隋唐时的莲花纹瓦当、青瓷、白釉瓷片等,这些遗物对于研究了解古代临涣的历史、文化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安徽省濉溪县临涣城址(战国.国六)
临涣古街上的茶馆
饮茶在临涣已经有千年以上的历史。临涣是江淮地区闻名遐迩的茶镇,人们仍生活在慢节奏中,不大的小镇沿街布满茶馆,茶馆里坐满品茶的清客,一杆旱烟、一壶棒棒茶,悠然自得。
最晚在两晋时期,小镇就出现了茶摊,城中回龙泉、珍珠泉、龙须泉、饮马泉四大古泉的泉水清甜,佐以茶香,使人回味无穷。在繁荣的唐代,临涣水路运输便利,商业交往发达,为满足过往商贾的需要,临涣人做起了开茶馆的生意。宋、元时,以卖茶为业的茶馆,在临涣非常普遍。据清代《宿州志》记载,在宋代,临涣的回龙水茶还被商人带往汴梁等繁华都市,作为礼物赠送亲朋。在明清时期,临涣茶更是远近闻名,茶馆的经营规模、社会功能与影响也越来越大。清末,临涣茶馆不但散布全镇,成为一道风景,而且成为临涣人生活的必须品。
著名的政治家骞叔,"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东晋著名的军事家、音乐家桓伊以及东晋三戴(戴逵、戴勃、戴颙)、西晋嵇含、金代二武(武祯、武亢)等。近代早期革命家朱务平、徐凤笑、刘之芜也出生在这里。
嵇康(223-262),字叔夜,三国时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和音乐家。其先祖姓奚,因避难由会嵇上虞迁至临涣。临涣有山,名为嵇山,嵇康因为怕招引灾难,故以嵇山为姓。嵇康曾经当过中散大夫,人称嵇中散。嵇康聪慧博学,多才多艺,因"非汤武而薄周礼",不满司马昭集团的统治,遭钟会陷害,被司马昭杀害。临刑前飘然弹奏琴曲《广陵散》,曲终长叹曰:"广陵散于今绝矣!"遂慷慨就义。太学生3000人长跪恸哭震天。安徽省濉溪县临涣城址(战国.国六)
淮北濉溪的临涣古镇,距今已有3000年历史,散落于镇上的十数家老茶馆,印证着古镇厚重的历史。
安徽省濉溪县临涣城址(战国.国六)
临涣古街的老茶馆

安徽省濉溪县临涣城址(战国.国六)
临涣茶馆最大的特点是大都近水临街、依家而设、以家为店。比较著名的。老茶馆如“文昌茶馆”、“淮海茶馆”、“南阁茶馆”“怡心茶楼”现在仍然门庭若市,人声鼎沸
安徽省濉溪县临涣城址(战国.国六)
具有几千年文明历史的古城临涣,将茶馆一角中华民族的茶文化演变发展成其独具特色的皖北茶文化。临涣茶馆印证着古镇的历史
安徽省濉溪县临涣城址(战国.国六)
作为大众经济的一个部分和大众文化一定的载体,在这一历程中,临涣茶馆从数量的增减,场地分布的变迁,经营特色的改变,都体现出了鲜明的时代和地域特点
安徽省濉溪县临涣城址(战国.国六)

安徽省濉溪县临涣城址(战国.国六)

安徽省濉溪县临涣城址(战国.国六)

安徽省濉溪县临涣城址(战国.国六)

安徽省濉溪县临涣城址(战国.国六)

安徽省濉溪县临涣城址(战国.国六)

安徽省濉溪县临涣城址(战国.国六)

安徽省濉溪县临涣城址(战国.国六)

安徽省濉溪县临涣城址(战国.国六)

安徽省濉溪县临涣城址(战国.国六)

安徽省濉溪县临涣城址(战国.国六)

安徽省濉溪县临涣城址(战国.国六)

安徽省濉溪县临涣城址(战国.国六)

安徽省濉溪县临涣城址(战国.国六)

安徽省濉溪县临涣城址(战国.国六)

安徽省濉溪县临涣城址(战国.国六)

安徽省濉溪县临涣城址(战国.国六)

安徽省濉溪县临涣城址(战国.国六)

安徽省濉溪县临涣城址(战国.国六)

安徽省濉溪县临涣城址(战国.国六)

安徽省濉溪县临涣城址(战国.国六)

安徽省濉溪县临涣城址(战国.国六)

安徽省濉溪县临涣城址(战国.国六)

安徽省濉溪县临涣城址(战国.国六)

安徽省濉溪县临涣城址(战国.国六)

安徽省濉溪县临涣城址(战国.国六)

安徽省濉溪县临涣城址(战国.国六)

安徽省濉溪县临涣城址(战国.国六)

安徽省濉溪县临涣城址(战国.国六)

安徽省濉溪县临涣城址(战国.国六)

安徽省濉溪县临涣城址(战国.国六)

安徽省濉溪县临涣城址(战国.国六)

安徽省濉溪县临涣城址(战国.国六)

安徽省濉溪县临涣城址(战国.国六)

安徽省濉溪县临涣城址(战国.国六)

安徽省濉溪县临涣城址(战国.国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