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陕西省旬邑县秦直道遗址(秦.国六)(一)

(2017-02-12 17:37:31)
标签:

古建

古遗址

国保

文物

图片

分类: 古今文化漫谈
秦直道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陕西省旬邑县。秦直道始修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自陕西淳化(古云阳)北部的秦林光宫(即汉甘泉宫)北门始,向北,经旬邑、黄陵、富县、甘泉、志丹、安塞、榆林等地,再经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东胜、达拉特旗至包头。道路全程直线距离约700公里,已发现遗迹的道路全长约750公里。秦直道西侧的甘肃正宁、宁县、合水、华池等地,也发现了可连成一线的道路遗迹、烽燧及故城,一说为秦直道的支线。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陕西省旬邑县秦直道遗址(秦.国六)(一)
秦直道是中国古代唯一沿山脊和高地选线的国家级交通大道。修成的直道线形顺直,弯道很大,道路标准很高,被誉为中国高速公路之祖。秦直道自秦至隋唐一直沿用,整体路段宋代以后开始废弃。千余年间,它不仅是中原王朝北方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北方经济文化交流、民族融合的重要纽带和桥梁。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陕西省旬邑县秦直道遗址(秦.国六)(一)
专家称,秦直道始修于前212年(秦始皇三十五年),"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秦代经营的交通大道多利用战国原有道路。只有直道是在秦统一后规划施工,开拓出可以体现秦帝国行政效率的南北大通道。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陕西省旬邑县秦直道遗址(秦.国六)(一)
与常规道路沿河谷选线不同,秦直道的设计者巧妙地利用了陕甘交界处的子午岭,以及陕北、陇东及内蒙古南部黄土高原特有的地形地貌,建成了中国古代唯一沿山脊和高地选线的国家级交通大道。修成的直道线形顺直,弯道很大,道路标准很高,被誉为中国高速公路之祖。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陕西省旬邑县秦直道遗址(秦.国六)(一)
秦直道修筑方式以堑山为主,仅在河谷或低凹处垫方夯筑(《史记》中称为"堙谷")。在山区,直道路面一般宽10-30米,部分路段宽40-50米。秦直道一线两侧,共发现秦汉时期的宫殿、城址、兵站、关隘、烽燧等遗址及墓葬百余处,出土大量建筑材料、陶器、铜器、铁器及兵器等遗物。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陕西省旬邑县秦直道遗址(秦.国六)(一)
东汉以后,佛教沿丝绸之路向东传播,到达陇东后与秦直道交汇。再向东,则呈放射状传播,佛教遗存猛增。至今,秦直道两侧共发现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各代石窟数十处,说明秦直道在佛教传播中的重要作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陕西省旬邑县秦直道遗址(秦.国六)(一)
秦直道自秦至隋唐一直沿用,整体路段宋代以后开始废弃。千余年间,它不仅是中原王朝北方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北方经济文化交流、民族融合的重要纽带和桥梁。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陕西省旬邑县秦直道遗址(秦.国六)(一)
秦直道的研究、保护和开发,对于中国古道路考古、中国秦汉史、中国古代民族融合史、佛教传播史和交通史,乃至对黄土高原及沙漠草原地区环境变迁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布线于山脊和高地的秦直道修筑艰难,工程量极大,但一旦修成,却较少河流冲毁和水土流失的侵蚀。对于今天的考古界,地处僻远、人迹罕至、多被林木掩盖、而绝少与现代道路重叠的秦直道,又恰恰成为人类文明干扰最少、原始遗迹保存最多、最接近两千年前风貌的古道路标本。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陕西省旬邑县秦直道遗址(秦.国六)(一)
陕西境内已发现遗迹的秦直道全长498公里,其中富县段长125公里,其路面一般宽30-40米,最宽处达58米,是直道全程十余个县中路段最长、遗存最典型的地区。桦沟口段直道位于富县张家湾乡五里铺村的陕甘交界处,是自南而北沿盘山道下子午岭支脉后过葫芦河前的一段,地处葫芦河与其支流桦沟河交汇地带,呈西北-东南走向。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陕西省旬邑县秦直道遗址(秦.国六)(一)
多处路面上叠压有秦代和西汉时期的绳纹筒瓦、板瓦,两处路面上还出土了战国晚期至西汉年间使用的三翼铜镞和西汉末年的"大泉五十"铜币,为道路的绝对年代提供了可靠依据。
在发掘中心区直道最狭窄处两侧的建筑基址中,揭露出数处夯土磉墩和置于磉墩之上的石柱础。夯土磉墩呈圆柱形,直径约55-65厘米。其上的石柱础仅存一件,系用当地的灰砂岩略经加工而成,向上的一面平整,直径44-46厘米,高22厘米。从残存磉墩的布局看,在道路两侧,各建有一排房屋,房屋面宽约3.5米。由于葫芦河冲刷和人工的破坏,每排的间数和房屋进深不详。基址中,有大量秦汉时期的绳纹筒瓦、板瓦,及陶罐、盆、甑等残片堆积。
铜镞1件,出土于直道关卡下方约50米的直道上层路面车辙上。铜镞为三棱三翼形,锐部锋利,铤部缺失,长2.9厘米,宽约1.2厘米,保存完好。铜镞方向向上,指向守军的一方,据此判断,为北方(匈奴或其他少数民族)军队发射。此类三棱三翼铜镞出现在战国晚期,沿用至两汉。考虑到铜镞使用者是北方少数民族,比起中原有一个时间差,结合铜镞的出土地层,可将时代定在两汉之间或稍晚。
2007年春,在车路梁直道出土的一件铜镞与此迥异,为三棱形,铁铤,与秦始皇兵马俑坑所出的相同,应是秦朝军队所用。说明地处要津的该关卡周边,曾经发生过多次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南北战争。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陕西省旬邑县秦直道遗址(秦.国六)(一)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陕西省旬邑县秦直道遗址(秦.国六)(一)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陕西省旬邑县秦直道遗址(秦.国六)(一)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陕西省旬邑县秦直道遗址(秦.国六)(一)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陕西省旬邑县秦直道遗址(秦.国六)(一)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陕西省旬邑县秦直道遗址(秦.国六)(一)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陕西省旬邑县秦直道遗址(秦.国六)(一)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陕西省旬邑县秦直道遗址(秦.国六)(一)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陕西省旬邑县秦直道遗址(秦.国六)(一)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陕西省旬邑县秦直道遗址(秦.国六)(一)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陕西省旬邑县秦直道遗址(秦.国六)(一)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陕西省旬邑县秦直道遗址(秦.国六)(一)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陕西省旬邑县秦直道遗址(秦.国六)(一)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陕西省旬邑县秦直道遗址(秦.国六)(一)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陕西省旬邑县秦直道遗址(秦.国六)(一)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陕西省旬邑县秦直道遗址(秦.国六)(一)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陕西省旬邑县秦直道遗址(秦.国六)(一)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陕西省旬邑县秦直道遗址(秦.国六)(一)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陕西省旬邑县秦直道遗址(秦.国六)(一)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陕西省旬邑县秦直道遗址(秦.国六)(一)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陕西省旬邑县秦直道遗址(秦.国六)(一)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陕西省旬邑县秦直道遗址(秦.国六)(一)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陕西省旬邑县秦直道遗址(秦.国六)(一)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陕西省旬邑县秦直道遗址(秦.国六)(一)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陕西省旬邑县秦直道遗址(秦.国六)(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