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贵德文庙及玉皇阁(明、清.国五)(一)

标签:
古建筑历史文化旅游图片 |
分类: 古今文化漫谈 |
贵德文庙及玉皇阁是集儒、释、道三教于一体的古建筑群,包括文庙、大佛寺、玉皇阁、关岳庙、城隍庙、民众教育馆六个院落及贵德古城、古校场。玉皇阁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扩建,光绪年间(1875-1908年)重建,为三层楼阁。


史料记载,明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为巩固统治,教化民风,保佑“皇图永固,时岁享昌”,乃“恭择城中场地,创修玉皇圣阁”,历时四年竣工。文庙包括棂星门、泮池、乡贤名宦祠、七十二贤祠、大成殿等十二个单体建筑。

贵德玉皇阁是明清的古建筑遗存,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建筑包括玉皇阁万寿观、文庙、大佛寺、关岳庙、城隍庙、民众教育馆(现为梨馨园)六个院落及古校场(俗称隍庙场)和贵德古城。庙观相互毗邻,现存大殿11座,东西两庑46间,钟鼓楼4座,牌坊1座,亭子长廊23间。

贵德玉皇阁古建筑群集儒、道、神为一体,摒弃门户之见,相依并存,其格局国内罕见。庙观庭院以中轴线左右对称,大殿厢房雍容大度,气势恢宏。古建筑群规模宏大,历史悠久,有较高的历史文物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玉皇阁建筑包括山门、过厅、东西配殿和玉皇阁。山门为中柱式硬山建筑,明间中缝安通间门,两边砌墙,前后形成明廊;过厅亦为硬山建筑,面阔三间,分心四柱,前后出廊;玉皇阁又名万寿观,是整个建筑群之首,誉为“仙阁插云”,通高26米,有凌空出世、昂首天外之感。底面为正方形,基础台基高1.4米,基础台基上再砌高9.9米的砖包土筑正台基,上起三层楼阁,一层金柱通接二层檐柱,三檐柱坐在二层匝梁上,中间四根内金柱为三层通柱。三层平板枋上安24攒五踩斗拱。整个大木结构榫卯互锁,受力合理,承压均匀,结构十分严密。
每层正面枋下均安通口龙凤花板装饰,一层门两边有六幅砖雕草花,雕刻细腻,寓意深远。青瓦歇山顶吻兽齐全。正脊中间有三尊青狮白象驮宝瓶,显示着北方古建筑的特点,加上富有地方特色的建筑彩画,使整个建筑显得造型华美,富丽堂皇。玉皇阁属道教,三层楼阁中,顶层奉“天”,立玉皇神位,中层奉“地”,立土地神位,下层奉“人”,立皇帝牌位。“天地人”共奉,包含着“天人合一”的重要思想。整个建筑群由文庙、武庙、玉皇阁万寿观、大佛寺、城隍庙、梨馨园、博物馆、贵德古城等组成。占地61亩,总建筑面积4915平方米,是集儒、道、佛于一体,摈弃了门户之见的游览胜地,充满浓郁的中原文化气息。这里庙宇、道观相互毗邻,布局严谨,风格独特;大殿、厢房雍容大度,气势恢宏。里面的碑刻、壁画是珍贵的史料,有着很高的历史文物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

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 ,贵德地区曾被羌 、吐谷浑、吐蕃、蒙古和中原交替控制。至南宋宝右元年(1253年), 在河州(今甘肃临夏)设置吐番宣慰使都元帅府 ,置 贵德州宣慰司,“贵德”地名首次出现。元至元八年(1271年)正式设贵德州。明洪武三年(1370年),征西将军邓愈率兵进占贵德,改贵德州为归德州。洪武九年(1376年)置必里卫,洪武十三年(1379年)贵德城筑就,万历二十年(1592年)贵德玉皇阁建成。

贵德古城筑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洪武十三年(1380年)告竣。城呈正方形,夯筑土城 ,夯土层约10公分 。城四面有马面32个,南北正中设城门,均设有瓮城,顶有敌楼,城四周有护城河,是明初战乱年代防御性极强的军事工程,现存东、西、北三面,城门、敌楼均无存;文庙由棂星门(牌坊)、泮池、戟门、乡贤祠,名宦祠、七十二贤祠和大成殿组成。

大成殿供奉孔子之神位,历来为文人祭孔和集会的场所 。是整个建筑群体量最大的单体建筑。九檩单檐歇山大木,面阔五间,分心四柱 ,甘青地方做法 ,柱径硕大,翼角翘高,虽不施斗拱, 前檐用地方做法“平枋假 猫儿头”,在前檐形成一个多层次的木雕装饰,高大巍峨中显出华丽;关岳庙俗称武庙、马祖庙 , 建筑包括山门戏台 、过厅 、钟鼓楼、东西厢房和正殿组成,供奉关羽、岳飞、 马祖三尊神像. 是军旅、戎边将士拜谒的场所。

关岳庙过厅体积较小, 但极为精彩,单檐歇山建筑,面阔五间,分心四柱,檐下斗拱密置 , 木雕精美、彩画绚丽。是清代建筑中的上乘之作;大佛寺原为藏传佛教,现仅存大雄宝殿,殿内供三世佛;城隍庙建筑包括过厅 、十八层地狱廊、正殿、地藏王菩萨殿、后寝宫。其过厅及钟鼓楼与关岳庙相似,后寝宫为硬山建筑;民众教育馆建于1927年(民国16年),现存藏书楼是青海早期图书馆,另有抗战纪念亭勤读轩、梨花亭、长廊等园林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