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永州柳子庙(清.国五)(二)

标签:
古建筑历史文化旅游图片 |
分类: 古今文化漫谈 |
永州,地处湖南西南部。古称零陵,因舜帝南巡崩于宁远九嶷山而得名。又因潇水与湘江在永州城区汇合,自古又雅称“潇湘”。是湖南四大历史名城之一。近现代史上,因唐代大文豪柳宗元文章而被大家所熟知。也因此,这儿有柳宗元很多的痕迹。


柳子庙是一座完全民间发起的纪念柳宗元的祠庙,据说在柳宗元即将离开永州时就有人为之筹建祠庙,但没有实现。直到北宋至和三年(公元1056年),其庙始成。现在的柳子庙,为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重修。庙门院墙都用极为朴素简洁的黑白色调,飞檐彩绘,颇为气派,那是一座戏楼。旧时的每年春秋,都在庙内举行祭典,尤其是每年七月十三柳子的生辰最为隆重,规模胜于祭孔。人们杀猪宰牛,焚香祭祀,请上有名的戏班子唱几出大戏,为柳子祝寿,并祈全家平安。因为他们称柳宗元为柳子菩萨,他能镇妖鬼,佑众生。民间至今还流传着他智斗蛇精,法力无边的许多故事。

戏楼共有三层,底层架空,四面通透,是经庙门进出的通道。二层戏台宽敞,三面敞亮,楼阁正中是著名书法家何绍基所书“山水绿”的戏楼题额。戏楼台檐柱上端雕有麒麟、凤凰,一只牵绳嬉戏玩闹的麒麟神态尤妙,呼之欲出。台阁中则是一排栩栩如生的“九仙”塑像,除了吕洞宾,铁拐李,何仙姑等民间喜欢的“八仙”,还有一位太上老仙。因为在永州民间,人们将柳宗元看做是太上老仙下凡。

柳子出身河东柳氏名门,他的高祖伯曾做过宰相,整个家族是与皇族有着亲密关系的权臣贵戚。柳子聪明早慧,4岁开始读书写字,13岁时便写出《贺平李怀光表》,出手不凡。他兴趣广泛,不仅通晓诸子百家,还学习天文、地理、医学、法学,迷恋书法和音乐,“其少精敏,无不通达。”21岁时考中进士,声名传遍长安,并开始步入仕途。到33岁时,已从一名九品上的小官飞升至六品上的礼部员外郎,可谓青云直上,飞黄腾达。他还与刘禹锡等作为主将参与著名的王叔文集团“永贞革新”,起草诏命章奏,参与谋议,采听外事,成为政坛与文坛的耀眼新星。

这时的柳子,少年得志,轻取高位,锋芒毕露,英姿勃发,前程似锦。
但命运的狰狞也埋藏在这光彩之中。仅仅半年时间,轰轰烈烈的“永贞革新”就在激烈的政权斗争中彻底失败。柳宗元、刘禹锡等改革者们全部被流贬到边远之地。柳子被贬为邵州刺史,在赴谴所途中,加贬为永州司马。柳子迅速从“超取显美”的高官一落千丈,变成“自度罪大”的流囚。永贞元年9月,愁绪满怀的柳宗元离开长安,夫人杨氏和两个姐姐早已去世,他带着67岁的老母卢氏和几个仆人经三个月艰难行程抵达永州。

柳子在永州是个编外制的闲员,不仅没有一点权力,连住的地方都没有。最初只能住荒僻的龙兴寺一间阴暗潮湿的小厢房里。因为多次失火,他几次搬家,生活动荡。加之北人南来,水土不服,不到半年,老母因染病去世,他的爱女不久也夭亡。“穷天下之声,无以舒其衷矣,尽天下之辞,无以传其酷矣。”家破人亡的柳子身心健康急剧恶化。“百病所集,痦结伏积,不食自饱。或时热,水火互至,内消肌骨,”“行则膝颤,坐则髀痹。”他患上了严重的痦病,重时一两天发作一次,心慌意乱,视力模糊,吃不下饭,人一天天消瘦,听到别人大声说话都心惊肉跳。一个三十多岁正当黄金岁月的壮年男子,即将成为中国封建机器中无数被绞碎被蒸发而无名可查的祭品。

永州十年,艰苦卓绝,却未能消磨柳子通过读书著述而求万世之名的心志与信念。他与村夫野老来往密切,走访街头巷尾,亲自下地劳动,眼界大为开阔,思想也更加深刻。他读诗书能“上下观古今,起伏千万途”,且敢于批判、决不盲从,并与韩愈一起成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这十年里,柳子发奋创作的雄深雅健的论说文,绘时鞭浊的寓言,传示后世的传记文,深得骚学的辞赋诗歌,数量和质量都达到他一生创作中的巅峰,备受后世瞩目。尤其是他的“永州八记”,更是千古流传的山水游记经典作品,并由此确立了山水游记作为独立文学体裁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他否认天命,认为“天人不相预”的自然哲学思想,曲高和寡;他回答屈原《天问》而写的奇文《天对》,为前人所不敢言,当世也无人能全部理解;他提出的“官为民役”的观点,见解卓绝,大胆叛逆,世所罕见。
到元和十年,柳子接到诏命带着一腔喜悦奔赴长安,没想到却被贬到更偏远之地,由此受到更沉重的打击。虽然在柳州四年他重视生产,以文化民,教授后学,但这时候正当四十三岁壮年的柳子却发须斑白,宿疾沉重,渐感到自己去日无多。他沉着地整理好作品寄给好友刘禹锡,并将小儿女托付给他。

前一篇:湖南永州柳子庙(清.国五)(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