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顺昌县宝山寺大殿(元.国五)(下)

标签:
历史文化古建筑旅游杂谈 |
分类: 古今文化漫谈 |
宝山寺大殿包含了石构建筑的独有特性。其斗、角替、替木等多与梁枋相连而刻;次间石砌隔墙而隐刻梁枋;椽瓦以巴掌榫左右上下相合,上部进入正脊之下等处理手法,保证了建筑的稳固耐用,历六百四十年而不倒。大殿结构为前后九椽栿,在后间使用三椽栿。在法式上不见;梢间穿插枋而砌以隔墙,出檐甚短、墙体厚逾七十厘米等做法,均较少见,应为地方手法,以适应其摆放佛像、山顶多雾潮湿、风大雨急等现实,是实用性在建筑结构上的具体体现。




大殿建筑构件装饰普遍采用莲瓣、莲华的艺术风格,富含佛教象征寓意,是研究古代佛学的精品。古印度佛教中相传有一座虚拟的世界最高山叫须弥山,各路神仙都住在此山上。后来佛教传说又用它来实指喜玛拉雅山。用须弥山作台阶石上的花纹,以此衬托台阶上建筑的神圣和威严,只有重要的庙宇和宫廷建筑可以用须弥座作装饰花纹。

在宝山寺正门外有一处元朝时期的香炉,称“宝炉”,高约3米,为全砂岩石结构,古拙质朴。正面阴刻着一副对联,字迹清晰可认,十分罕见。联语为:纳九州贡化万民愆愆,读音为“千”,罪过与过失之意。对联的含意是,纳全国的贡品,化解众生的罪过。此联口气之大,在全国民间寺庙中很难看到,应惟宝山寺仅见。香炉的右侧面有一个古代“钱币”的标志。这座香炉在漫长岁月中,不但没有被风化,至今已成为专家考察顺昌宝山文化的重要文物。

大殿之附属文物,位于宝山侧峰峰尖的南天门和大圣庙为明代全石构建筑。南天门塌损的梁枋上阴刻“维大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清晰可辨的纪年款和大圣庙的齐天大圣、通天大圣神位碑及神灵墓等文物,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史,尤其古典名着《西游记》的重要实物佐证。

1363年建成至1948年,宝山寺主要由住寺僧人保护管理,当地县衙亦重视对其维护。大殿明间前檐上上金檩(后加)铭文“维大明万历四十二年六月二十八日吉时顺昌县知县进士赵文佐重新修造上祝谨题”,县令的亲笔题文证实当地县治对宝山寺大殿进行保护管理的情况。

大殿的重要铭文:
大殿随脊檩下皮阴刻“维大元至正二十三年癸卯岁七月二十八乙未良日已卯时募众鼎建上祝”。明间前檐上上金檩(后加)下皮阴刻:“维大明万历肆拾贰年陆月二十八日吉时顺县知县进士赵文佐重新修造上祝谨题”。明间左月梁前方顶板瓦墨书(楷体):“光绪三年”。明间后檐下金檩下皮阴刻:“福建行省都九王缘理问官林志宇喜舍花银□□两祈保禄位高迁者”。

明间后金枋前侧阴刻:“当今皇帝万岁”。明间前檐上金檩阴刻:“顺昌县清埔坊李福卿舍钱五定祈保平安”(左向)“顺昌县市内余宗德舍钱五定祈保平安”(右向)。明间左侧后梁阴刻:“大干都场中保信士赖福□喜舍钱壹拾锭祈保平安者”。明间右侧后梁阴刻:“娄杉都西城保信女黄□观喜舍钱壹拾定祈保平安者”。

明间后金枋下部阴刻:“娄杉耆都大劝者
廖玉山 杨文山
各舍钱壹佰锭祈保子孙昌盛产业增崇。”明间左后金柱阴刻:“大干耆横圳保信土潘佛生喜舍散柱□根铜钱壹拾陆定祈保全家平安者”。
次间前廊左搭牵下皮阴刻:“林地保潘福先舍钱五定祈保子孙绵远者”。左稍间下金檩下皮阴刻:“顺昌县丘城信张□祖助舍石梁一条”。

后屋顶中部椽瓦阴刻(每片皆有);“马岩保周珠娘舍瓦贰片;信女杨海娘舍瓦壹片;信女丁诚娘舍瓦壹片;信士李德甫舍瓦壹片;大平保信女王富娘舍瓦壹片……”
左次间悬挂一木匾铭文:“光绪七年孟秋月吉立‘惠我黎庶’□峰村沐恩弟子
范树荣 范树茂 范树明
仝敬叩”。
后一篇:《西游记》顺昌宝山高老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