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泉州府文庙(宋至清.国五)(中)

标签:
古建筑历史旅游文化杂谈 |
分类: 古今文化漫谈 |
元·至治元年(1321年),总管廉忱筑杏坛于棂星门南。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重建。杏坛之说,起于庄周尝称孔子曾鼓琴于缁帷之林、杏坛之上。

大成门是孔庙第二进院落的正中大门,在露庭北面、两庑之前。大成门东西两端连接金声、玉振两旁门,成为一体。现存系清末建筑。单檐悬山顶,砖木结构。三开间,二进深。大成门的两边有一对青石花鼓、屋檐下立有左右两尊“避邪”,明间有大型“万字不断墙”的砖砌壁饰。

泮池在大成门内、大成殿拜庭前方。南宋为方池。元·至正九年(1349年),郡判卢僧孺在方池行作泮桥。明·宣德(1426—1435年)中,修方池两桥,护以石栏。元·正统十一年(1446年),疏河道通潮汐于方池。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改泮池为圜,如古頖宫之制。

现泮池作半月形,南岸半圆,北岸平直,可通潮汐。中间纵贯泮桥,桥长约20米,梁式石构,中稍拱突,石板横铺,护以栏杆。桥上两旁栏柱雕石像,象征太平景象。桥板七十二条,隐喻孔子七十二贤人;外行第7条石断为两截,象征被逐出孔门的叛徒樊迟。桥筑于元代,风格端重,人行桥上,有举止雍容之感。

月台又叫露台、拜亭,在大成殿前面、泮池北面,是一高起一米的台式石建筑,为古代文武官员绅士祭孔时跪拜歌舞之地。两边原有两株百年古榕,宛如天然大盆景。月台须弥座保存着宋代的青石浮雕,有仰莲、复莲、扶桑、山茶、牡丹、芙蓉等。月台东西砌有石阶、台面原有围栏、后废。正南面原有雕龙石丹陛,后以石阶代之。
泮池东南原有育英门。清·道光《晋江县志·卷8·水利志·泮南井》:“泮南井,在府学泮池南育英门外。”
大成殿为孔庙的主体建筑,是祭祀孔子的正殿,始建于南宋·绍兴七年(1137年),咸淳元年(1265年)重建。咸淳(1265—1274年)中,大成殿遭遇火灾,重建。明·洪武三十一年
(1398年),因飓风殿圮,重修。

正面殿前檐下有两根浮雕盘龙金柱和6根浮雕盘龙檐柱,造型优美生动,风格古朴,为全国现存孔庙所罕见。 殿为重檐九脊,正脊两端雕饰两条跳跃的小龙,其他各脊用泥塑、瓷雕、彩绘装饰着飞禽走兽、农耕狩猎、草木花卉……极具闽南建筑艺术特色。
殿的东西两侧东庑和西庑各18间,略低于正殿,木石走廊式建筑。原系供奉孔子弟子及后代圣贤的牌位,后为作为府学的斋房。

殿内正中南向设大型木龛,宋代起供奉孔子泥塑造像。因恐造像不肖,亵渎圣容,自明·嘉靖九年(1530年)起,改为供奉“大成至圣先师孔子”木牌位,后废。后根据唐代大画家吴道子的白描孔子画像加彩放大仿画供奉,现在恢复为孔子站立塑像,以供游人参观瞻拜。

殿内东西两边对向置四木龛,供奉颜回、曾参、孟轲、孔伋(子思)等孔子四大贤弟子及传人的画像,称为‘四配’。殿内东西两侧还没有两龛,分别供奉闵子骞、仲弓、子贡、子路
、子夏、有若、冉耕、宰予、冉求、子游、子张、朱熹等十二贤哲的画像,称为‘十二哲人’,并简略介绍其生平。

正厅上方梁上悬挂有清·康熙皇帝御书“万世师表”、雍正皇帝御书“生民未有”、
嘉庆皇帝御书“圣集大成”等匾额,金碧辉煌。据说历代皇帝的御书还有乾隆的“与天地参”、道光的“圣协时中”、咸丰的“德齐帱载”、同治的“圣神天纵”、光绪的“斯文在兹”、宣统的“中和位育”。帝皇的钟爱有加,显示了一种极高的规格,对孔子给予很高的评价。

东西棂牅嵌以《易经》的八卦太极。殿前露台,翼以扶栏。露台宽敞,旧时祭孔时“八佾舞于庭”即此。露台须弥座束腰处嵌有仰莲、覆莲、扶桑、山茶、牡丹、芙蓉等图案的辉绿岩石浮雕,各具形态,宛若生枝。台下为拜庭,两旁古榕垂阴。

大成殿前东西侧建有两庑。西庑现为“泉州历史名人纪念馆”,东庑则为“古代教育展览馆”。
大成殿后为议道堂。
元·正统十一年(1446年),改议道堂为至善堂。崇圣祠在大成殿东侧,即敬一亭故地,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移建于此。现主体建筑尚存。清·道光《晋江县志·卷14·学校志·府学》:“阁(尊经阁)之后为道南祠,祠之西为福德堂,其东为崇圣祠旧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