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浙江临海市桃渚城(明、清.国五)(下)

(2016-10-16 15:33:59)
分类: 古今文化漫谈
今日的桃渚城仍保存着明代的摩崖题刻和明、清历朝所修建的寺庙庵堂以及古建民居等和古迹数十处。其中题刻为明代所刻的“眺远”、“镇海”大字摩崖和《桃城新建敌台碑记》石碑;寺庙庵堂有明代始建的敬奉海神妈祖娘娘的“天妃宫”,也有“关帝庙”和清代所建的“观音堂”;古建民居有鼓楼、鹤峤书院,以及柳氏古宅、郎家里古宅、郎德丰古宅;古迹则有佛号柱等等。
浙江临海市桃渚城(明、清.国五)(下)后山上的“眺远”石刻

“眺远”、“镇海”大字摩崖
位于城内后所山上。“眺远”刻在山之东北角的巨岩上,二字直排,字径分别为118×138.5、168×109厘米,左为“明楚将军胡海题”款,右有“民国廿九年(1940年)五月吉旦桃渚区长敖翔重刻”款。题字的楚将军胡海生平不详,估计即明弘治时(1488—1505年)的浙江按察使司佥事胡海。“镇海”摩崖刻则刻在山之中段半山腰的崖壁上,二字亦直排,字径分别为117×115、114×111厘米,原题款已无法辨别,仅见“民国廿九年(1940年)五月吉旦桃渚区长敖翔重刻”款。据《台州府志.金石考》及桃渚《柳氏宗谱》,可知原款为“崇祯元年(1628年)四月望吉古越鲍大谋题”。浙江临海市桃渚城(明、清.国五)(下)后山上的镇海石刻
鲍大谋史志无载,生平亦不详。《桃城新建敌台碑记》石碑原立于西城墙与北城墙的转角处,现竖在后所山上,并建有碑亭加以保护。石碑由碑和碑座组成,其中碑高160、宽82.5、厚11.5厘米,四周饰以缠枝纹;碑座高40,上端宽同石碑、下端宽88、厚37厘米;碑面文字共18行,满行34字。碑文为嘉靖四十年(1561年)邑人何宠所撰,虽碑面已漫患无辨,但桃渚《柳氏宗谱》和《郎氏宗谱》均录有原文。浙江临海市桃渚城(明、清.国五)(下)古城门外广场上矗立着一尊民族英雄戚继光的雕塑

 
天妃宫位于后所山山腰的高阜处,始建于明正统中(1436—1449年),为祭祀天后和保佑出海渔民而建。历代屡有兴废,现尚有庙宇三间。相传天后林默娘为莆田湄洲人,系唐未都巡检林愿之六世孙女,生于北宋建隆元年(960年)三月廿三日。默娘自幼聪明好学、勇敢善良飞,能预知气象变化,有驱邪治病和泅水航海的本领。也经常给邻近乡民施诊、施药和出海救助遇难的渔船。后羽化成仙,白日飞升,民间因称之“龙女”、“神仙”,历代尊其为航海保护神。明成祖曾敕封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宏仁普济天妃”,清康熙皇帝又敕封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宏仁普济天后”,神号“天上圣母”,俗称“妈祖娘”。浙江临海市桃渚城(明、清.国五)(下)用山石垒砌的城门布满了厚厚的青苔

关帝庙在桃渚城内,始建于明成化三年(1467年)。后为火灾所毁,清代重建。现存大殿三间,内供关公神像。房屋坐北朝南,柱础呈鼓形,柱头饰有斗拱,雕梁画栋,尚留有明式建筑的痕迹。关公庙巷口两边原竖有二根“无极大帝”旗杆。关公本名关羽,字云长,出生于公元一六0年,卒于公元二一九年。关公在其近六十年的一生中,策马横刀,驰骋疆场,征战群雄,辅佐刘备完成鼎立三分大业,谱写出一曲令人感慨万端的人生壮歌。关羽那充满英雄传奇的一生,被后人推举为“忠”、“信”、“义”、“勇”集于一身的道德楷模,并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士农工商广泛顶礼膜拜的神圣偶像。“县县有文庙,村村有武庙”。这是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中,社会各界普遍祭拜孔子和关公的真实反映。据有关资料记载,在宋元明清社会中,对“武圣”关公崇拜的虔诚和普及,甚至超过了被人们盛赞为“千古一圣”的孔子。早在明代,王世贞就惊呼:“故前将军汉寿亭侯关公祠庙遍天下,祠庙几与学宫、浮屠等。”而清代的赵翼,则更加惊叹道“今且南极岭表,北极寒垣,凡儿童妇女,无不震其(关公)威灵者。香火之盛,将与天地同不朽”。浙江临海市桃渚城(明、清.国五)(下)路边生命力旺盛的古树
鼓楼位于城内主街道与通连衙门和南门主巷道的交叉点,是古代预报敌情的场所,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年)。楼由三间二层楼房组成,明间主楼巍耸高峨,楼下为过道,左右扶以翼楼,酷似展翅飞翔的金翅大鹏鸟。主楼今存,由于年代久远,原楼之飞檐翘角和雕梁画栋已不复见。观音堂坐落在城内后所山南麓,处于苍松翠柏和古樟修竹的怀抱之中,环境极为幽绝。庵堂由三间大殿,南北二间翼楼和南北三间二层厢房组成,始建于清乾隆中(1736—1795年)。整座建筑坐东朝西,造型古朴典雅。殿堂内陈设的各种佛像雕工精湛,栩栩如生。今遗迹尚存,惜大殿已毁,北翼楼和北厢房被改建成民居。浙江临海市桃渚城(明、清.国五)(下)古城简介牌
鹤峤书院在城内后所山东麓,因所在山坡隆起似峤,且常有于此栖息,故名鹤峤。书院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此当临海“两痒闹学案”馀波未尽之时,意义很大。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失之于火,里人郎正斋重建。咸丰十一年(1861年)又毁,同治中(1862—1874年)里人郎继虞再次重建。光绪三十年(1904年),辛亥志士杨镇毅出任书院山长,培养了不少的革命学生。现代著名教育家林迪生年少时就读于书院,曾在这一带从事过地下革命工作。今书院虽已废圯,但遗址尚存。仍可见古枫侵空,翠柏森森之静谧清幽景象,只是不闻当年朗朗的读书之声。浙江临海市桃渚城(明、清.国五)(下)技艺高超的理发师傅
柳氏古宅建于明朝末年,为柳氏第五代后裔所造。清同治中(1862—1874年),其第十二代后裔柳子翰曾考取了“武举”,风光一时。现存古宅占地1800平方米,为一座完整的四合院。台门三进,大台门中开,分上下二层,设有外障屏风,内有堂号,北、西建有屋套。台门两旁原竖有二根顶部设星斗的旗杆,今已毁。东、西各开台门,东台门上方原悬挂有“武魁”二字匾额。宅内柱子均呈鼓形,柱头装饰斗拱;梁枋、窗棂、廊柱上的木雕,形态逼真;屋檐、照墙的砖雕,技法细腻;墙上的石漏窗,古朴大方;天井地面的石板,图案别致。无论是从建筑构造,还是木作雕刻上看,都留有明代的遗风。浙江临海市桃渚城(明、清.国五)(下)清澈的河水 忙碌的洗衣人

郎家里古宅建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为郎氏第八代后裔郎昌滁所造。古宅为一座完整的四合院,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有二进台门,东、西、北均建有屋套。房屋宽敞高大,前庭开阔。大台门为临街二层楼房,门上饰以四根门簪,距大门2米处设内障屏风;小台门上则建有过街楼。整个院子建筑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显得古朴庄重。建筑构件上,窗棂、梁枋的木雕,手法细腻灵活;柱头的如鹿回头、飞龙、走狮、麒麟等高浮雕,则更为纯朴洗练。石漏窗和照墙屋檐的砖雕技法多样,有线刻、浅浮雕、高浮雕、半圆雕、圆雕等等。此外,在偏门的槛石两旁都设有门枕石,既牢固方便,又雅致气魄。浙江临海市桃渚城(明、清.国五)(下)古井

郎德丰古宅始建于清光绪中(1875—1908年),为郎氏第九代后裔郎子恒所建。宅院亦为四合院形式,占地面积3200平方米,规模宏大。共有楼房30间,平屋22间,屋套环绕东、西、北,呈U形。临街照墙高大壮观,给人一种古朴庄重的感觉。大门中开,院内东厢房与扦翼楼房契合,回廊与天井道地相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它的如人物、鸟兽、花草、鱼虫等木构件和各式镂空石窗花,造型优美,线条流畅,图案富于变化,赋予了古建筑一种全新的生命。浙江临海市桃渚城(明、清.国五)(下)桃渚城外的景色   桃江十三渚因桃江将田畦割裂、包围成大小不一、形状迥异的十三个渚而得名,所谓渚,意为"水中的陆地"。江水平静清澈,周边峰峦倒映水面,渚中禾苗翠绿,构成了一幅水中有陆,陆中有水的江南美景

 
佛号柱在城内后所山山腰,传为元末明初所立。柱由柱体、顶端石块等组成,柱体高280、边宽20厘米;柱顶端石块高15、边宽45厘米。柱体四边分别刻有“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南无大乘妙法莲华经”、“南无华严会上佛菩萨”等四佛号。此柱应为寺院庵堂大殿前的佛号柱,不知何故徙立于此。亦有人认为,此柱为石柱天灯,它暮时点燃,彻夜通明,专为商贾、渔民航海定向之用。浙江临海市桃渚城(明、清.国五)(下)

浙江临海市桃渚城(明、清.国五)(下)去往桃渚古城的柏油马路浙江临海市桃渚城(明、清.国五)(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雕像
浙江临海市桃渚城(明、清.国五)(下)桃江十三渚。站在古城背后的山上即可一览无遗

浙江临海市桃渚城(明、清.国五)(下)
浙江临海市桃渚城(明、清.国五)(下)

浙江临海市桃渚城(明、清.国五)(下)

浙江临海市桃渚城(明、清.国五)(下)

浙江临海市桃渚城(明、清.国五)(下)

浙江临海市桃渚城(明、清.国五)(下)

浙江临海市桃渚城(明、清.国五)(下)

浙江临海市桃渚城(明、清.国五)(下)

浙江临海市桃渚城(明、清.国五)(下)

浙江临海市桃渚城(明、清.国五)(下)

浙江临海市桃渚城(明、清.国五)(下)

浙江临海市桃渚城(明、清.国五)(下)

浙江临海市桃渚城(明、清.国五)(下)

浙江临海市桃渚城(明、清.国五)(下)

浙江临海市桃渚城(明、清.国五)(下)




浙江临海市桃渚城(明、清.国五)(下)


浙江临海市桃渚城(明、清.国五)(下)

浙江临海市桃渚城(明、清.国五)(下)

浙江临海市桃渚城(明、清.国五)(下)

浙江临海市桃渚城(明、清.国五)(下)

浙江临海市桃渚城(明、清.国五)(下)

浙江临海市桃渚城(明、清.国五)(下)

浙江临海市桃渚城(明、清.国五)(下)

浙江临海市桃渚城(明、清.国五)(下)

浙江临海市桃渚城(明、清.国五)(下)

浙江临海市桃渚城(明、清.国五)(下)

浙江临海市桃渚城(明、清.国五)(下)

浙江临海市桃渚城(明、清.国五)(下)

浙江临海市桃渚城(明、清.国五)(下)
浙江临海市桃渚城(明、清.国五)(下)

浙江临海市桃渚城(明、清.国五)(下)

浙江临海市桃渚城(明、清.国五)(下)

浙江临海市桃渚城(明、清.国五)(下)

浙江临海市桃渚城(明、清.国五)(下)

浙江临海市桃渚城(明、清.国五)(下)

浙江临海市桃渚城(明、清.国五)(下)

浙江临海市桃渚城(明、清.国五)(下)

浙江临海市桃渚城(明、清.国五)(下)

浙江临海市桃渚城(明、清.国五)(下)

浙江临海市桃渚城(明、清.国五)(下)

浙江临海市桃渚城(明、清.国五)(下)

浙江临海市桃渚城(明、清.国五)(下)

浙江临海市桃渚城(明、清.国五)(下)

浙江临海市桃渚城(明、清.国五)(下)

浙江临海市桃渚城(明、清.国五)(下)

浙江临海市桃渚城(明、清.国五)(下)

浙江临海市桃渚城(明、清.国五)(下)

浙江临海市桃渚城(明、清.国五)(下)

浙江临海市桃渚城(明、清.国五)(下)

浙江临海市桃渚城(明、清.国五)(下)
浙江临海市桃渚城(明、清.国五)(下)

浙江临海市桃渚城(明、清.国五)(下)

浙江临海市桃渚城(明、清.国五)(下)

浙江临海市桃渚城(明、清.国五)(下)

浙江临海市桃渚城(明、清.国五)(下)

浙江临海市桃渚城(明、清.国五)(下)

浙江临海市桃渚城(明、清.国五)(下)
浙江临海市桃渚城(明、清.国五)(下)

浙江临海市桃渚城(明、清.国五)(下)

浙江临海市桃渚城(明、清.国五)(下)

浙江临海市桃渚城(明、清.国五)(下)

浙江临海市桃渚城(明、清.国五)(下)

浙江临海市桃渚城(明、清.国五)(下)

浙江临海市桃渚城(明、清.国五)(下)

浙江临海市桃渚城(明、清.国五)(下)

浙江临海市桃渚城(明、清.国五)(下)

浙江临海市桃渚城(明、清.国五)(下)

浙江临海市桃渚城(明、清.国五)(下)

浙江临海市桃渚城(明、清.国五)(下)

浙江临海市桃渚城(明、清.国五)(下)

浙江临海市桃渚城(明、清.国五)(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