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临海市台州府城墙(宋至清.国五)(上)

分类: 古今文化漫谈 |
台州府城墙,又称江南长城、江南八达岭,位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浙江省临海市,东起揽胜门,沿北固山山脊逶迤至烟霞阁,于山岩陡峭间直抵灵江东岸,延伸至巾山西麓,依山就势,俯视大江,尤以北部最峻。


台州府城墙始建于东晋,历史上曾多次拆毁、重建及修缮,元朝时期台州府城墙以其防御水患的重要功能免于拆除,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建瓮城,是一座具有军事防御与防洪双重功能的府城城墙,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被中国古建筑学泰斗罗哲文先生赞誉为北京八达岭等处长城的“师范”和“蓝本”。

南宋临海陈耆卿《嘉定赤城志·叙山》中载:“大固山,一名龙顾山,在(临海)州西北三百步。高八十丈,周回五里。按旧经,晋隆安末,孙恩为寇,刺史辛景于此凿堑守之,恩不能犯,遂以大固、小固名山。《壁记序》云:‘隋平陈,并临海镇于大固山,以千人护其城。’则得名旧矣”。《辞海》:说“旧城相传为辛景抵御孙恩所筑”。《辞源》认为:“东晋时郡守辛景于临海大固山筑子城以拒孙恩”。从临海的历史而言,东晋时,已经有临海郡、临海县的行政区划。很显然,东晋元兴元年(402年)辛景在大固山上的军事防卫工程为后来的台州府城奠定了基础。
台州府城大体上呈四方形,城墙东南西三面平地而建,北面蜿蜒跨建于大固山山脊。东面城墙“……自小鉴湖,循清心岭而南,萦抱旧放生池,直接城山岭古通越门土地庙处”(宋·陈耆卿《嘉定赤城志》),长约二千余米。南面城墙始自今灵江大桥以东,由巾山南麓沿江而上至镇宁门;西面城墙由镇宁门折而北上至朝天门;两面城墙约长二千五百米。北面城墙则自朝天门沿大固山北上蜿蜒至山之东端,长约二千三百米。宋时曾对城墙作过实测,王象祖《重修子城记》的记载是“大城东、西、南三面为丈二千四百有奇,州后北山城为丈九百有奇”(宋?陈耆卿《嘉定赤城志》)。这与旧称城墙“周回一十八里,长二千四百九丈,高一丈八尺,阔一丈二尺”基本上相吻合。民国初年也曾对城墙作过测量,周回长度为“二千一百三十丈”(项士元《景藜阁日记》)。今实测为6000余米,四面城墙除东面城墙于1956年被拆外,余基本保存完好。
台州府城除子城二门外,原有古城门七道,东面一,西南二面六。分别为东崇和门、东南靖越门;南兴善门、镇宁门,西南丰泰门,西括苍门、朝天门。各门之上原都有城楼,其中崇和门城楼名“惠风”,靖越门城楼名“靖越”,兴善门城楼曰“超然”,镇宁门城楼曰“神秀”,丰泰门城楼谓“霞标”,括苍门城楼谓“集仙”,朝天门城楼称“兴公”。七门中,西南面的丰泰门和括苍门因防洪的需要早已被堵塞。而东面的崇和门,则在五十年代被拆,同时被拆的还有城门外的吊桥。崇和门也是七门中唯一使用吊桥的城门。其它的靖越、兴善、镇宁、朝天四门,及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增筑的瓮城,基本上保存完好。台州府城除保留有四座城门外,尚保存“马面”六个。所谓“马面”,是指城墙中向外突出的附着墩台,因为它形体修长,如同马的脸面,故名。“马面”之设,既增强了城墙墙体的牢固性,又在城池的军事防御中得以消除战场上的死角,因此作用巨大。台州府城墙上的“马面”,因东面城墙已毁,原有的数目已不得而知。而保存下来的“马面”都在镇宁门以西至朝天门一带,由于这些“马面”把靠江上游方向的一面做成斜面或弧面,其中二个甚至把临江一面与江上游一面相合而成一个弧面。因此,就与一般古城上传统的“马面”有了明显的不同。六个“马面”的独特形制,注定了台州府城墙的特殊性,即具有军事和防洪的双重功能。这是其它古城尤其是北方古城所没有的,“可称得上是一个伟大的创造,全国罕见”(罗哲文《历史文化名城临海·序》)。
东晋元兴元年(公元402年),郡守辛景在临海大固山筑子城抵御孙恩,台州府城墙的初始形态得以形成。
唐朝初期,临海升为州治,行政等级得到提升,城郭规模得以扩建。
唐朝末期,台州降宋时,拆除雉堞以示诚意。
北宋宋真宗时期,完全按原样修复了城墙,重建后,逐渐形成“九门”规制,包括外城的镇宁、兴善、丰泰、括苍、崇和、靖越、朝天七门及子城的顺正、延庆二门。
唐朝初期,临海升为州治,行政等级得到提升,城郭规模得以扩建。
唐朝末期,台州降宋时,拆除雉堞以示诚意。

北宋宋真宗时期,完全按原样修复了城墙,重建后,逐渐形成“九门”规制,包括外城的镇宁、兴善、丰泰、括苍、崇和、靖越、朝天七门及子城的顺正、延庆二门。

台州府城墙从北宋庆历五年(1045年)开始砖石包砌,后屡经修缮,直到清同治十年十一月最后一次大修。散存在县前街东北街口有部分城砖最早为宋代,各朝的城砖,长短不一,厚薄各异,种类繁多,都是手工压模制成。而“台州府城砖”、“同治拾年十一月造”,字体模印在同一块砖上,长33厘米、宽16厘米、厚9厘米,此砖均出北固山山上那一段城墙。

台州府城墙靖越门至朝天门西南二面临江2370米城墙体还保存百余种明清时期的城砖。据调查发现,有嵌入靖越门大城门中“后所”城砖,长41厘米、宽20厘米、厚11.5厘米,据考为明代按军事所城规划设置,在临海有“前所、后所”之分;“黄岩县”、“天台县南”、“天台”,等均按县来分配任务修筑城墙铭文砖;“甜瓜窑”、“若山窑”、“天王窑”、“吉祥窑”、“东浦窑”窑厂砖;“永保万安”、“吉”、“鱼雁沉”等吉语砖;“浮江”、“杨砂溪”、“东林”、“溪头”和“三十三都”、“三十五都”、“二十二都”、“十二都”等产地砖;“周存福造”、“杜国才造”、“方有高造”、“陈道松造”、“王万云造”、“周思才造”等窑工砖。
经汇总,共有窑工7种、窑厂5种、吉语4种、产地12种、姓氏21种、纪年1种、纹式5种等各式模印砖铭,计有文字的有60种,历代修筑承传信息内涵丰富。其中“府闵监造”、“太府…”铭文砖镶嵌在朝天门瓮城南门外捍墙上,据考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任台州知府,四川人闵继缙。清代最大城砖,长38厘米,宽19厘米,厚10.5厘米。


































经汇总,共有窑工7种、窑厂5种、吉语4种、产地12种、姓氏21种、纪年1种、纹式5种等各式模印砖铭,计有文字的有60种,历代修筑承传信息内涵丰富。其中“府闵监造”、“太府…”铭文砖镶嵌在朝天门瓮城南门外捍墙上,据考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任台州知府,四川人闵继缙。清代最大城砖,长38厘米,宽19厘米,厚10.5厘米。


































前一篇:浙江临安市功臣塔(五代.国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