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武义县俞源村古建筑群(元至清.国五)(中)

分类: 古今文化漫谈 |
宋谦、章溢、苏平仲、冯梦龙、凌蒙初等名家与俞源有着不解之缘,明翰林院士苏平仲撰写的俞源皆山楼记被载入《四库全书》,有关俞源的许多故事被编入《二刻拍案惊奇》和《中国情史》。俞源曾出过画有、书法家、医术家。起源于明末清初的大型民间文化活动“擎台阁”流传至今。




































俞源村还有许多不解之谜,自刘伯温为俞源改溪设太极河之后,600余年来未发生过一次洪灾;“商坐楼”边有口井称“气象井”,天晴水清见底,井水变浑浊定要下雨;“声远堂”沿口桁条上九条木雕鲤鱼会随气候变化而变色;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六是“圆梦节”,这天心降喜雨,即使大旱年头也不例外。
伯温草堂

许多建筑结构合理、科学,而且大多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双溪九陇环而抱,云可耕兮月可钓,翠草凝香黄犊肥,银波弄影金鱼跳……”这首明朝进士俞俊写的“俞源八景歌”就是对俞源自然景观的真实写照。俞源至于至今保存完整的声远堂、万寿堂、精深楼、俞氏宗祠等一大批堂、楼、厅、阁、院、馆、祠、庙古建筑内的木雕和石刻等,更是做工精细、风格各异,令人赞叹。
俞氏宗祠

俞氏宗祠建于明代隆庆年间公元1567年,是俞涞的四个儿子为其所建,原称"孝思庵",后被兵毁,重建后改为宗祠。据说,俞氏家族之所以人才辈出(清两朝俞源出过尚书、抚台、知县、进士、举人260余人),是因为俞氏宗祠恰好坐落于天枢、天璇、天玑和天权四星所组成的七星"斗魁"之内,而"魁星"又称为文昌星。"天上星、地上祠、福佑人",地显天象,天、地、人合一,也许这就是俞源之所以能长盛不衰之奥妙所在。
俞氏宗祠

俞氏宗祠还有个极富诗意的堂号,曰流水堂,此名为俞伯牙与钟子期的"高山流水"演化而来。俞氏宗祠,分三进二院,共51间,总面积达2400平方米,规模隆重,气势宽宏。不管是正厅、中厅或寝堂及两侧的庑厢、廊房均高低有序,错落有致,浑然天成。环视宗祠:厅堂轩敞,廊柱挺拔,屋梁稳重,三雕精美绝伦。饱经沧桑的飞檐、牛腿、门雀及众多由名人名家所题写的匾额,在述说着俞氏家族曾经的辉煌,特别是古戏台对面正厅中央那块由明宰相严讷赠送"壬林堂"大匾,更是把俞氏家族的当年的声望和地位刻画得淋漓尽致。
六峰堂

在俞源,几乎各个大宅都有大量木雕,显示了以经商致富的大家气派。梁、柱、门、窗、牛腿、斗拱,只要有木结构,就必有雕刻,题材从花草鱼虫到人物、亭台楼阁应有尽有,保存也十分完整,没什么破坏,是浙江罕见的天然木雕博物馆。会随天气而变色的鱼、两面看起来图案不同的雕花透窗、指甲盖大小的太极阴阳图等等神奇雕刻也都能在这里找到,相对于样式比较雷同的住宅外貌而言,其内部才是真正的千变万化。
俞氏宗祠戏台

有关刘伯温的传奇故事。传奇之一是“七星神塘”。相传刘伯温为俞源村设计了七口水塘,分别位于村内的上菜园、大菜园、六峰堂、水碓塘边、下田、上泉、下泉。村里的老年人说这七口塘是神塘,填塘肯定要招来灾祸。20世纪40年代初,外出谋生的村民俞祖芳回故宅定居,在修缮房屋时,俞祖芳不听老人的劝阻,决意要填掉紧靠房屋的一口水塘,结果正屋山墙突然倒塌,俞祖芳这才感到七星神塘的神秘力量,重又把塘挖了出来,从此完好至今。1997年,村民俞步升经过大量的调查与勘察,发现七口塘按北斗七星阵排列,从而揭开了七星神塘的神秘面纱。 为了纪念这位曾经给俞源人带来希望和憧憬的历史伟人,凭吊他的历史功绩,村民在俞源村口茂密的古树林里修建了伯温草堂。
俞源古村双溪巷

雕刻的柱础用在大型住宅的大厅里和宗祠、庙宇的厅堂里。都很简洁,但也分等级。中榀两棵前檐柱的柱础最重要,鼓形的,只在上沿刻一圈卷草形花边。础下有一块覆盆式石质。中央四棵金柱的重要性次之,柱础也是鼓形的,上下沿刻鼓钉一圈。下面也有石质。其余各柱也有石质,鼓形柱础上下沿只刻一道线。 

玉润朱辉砖雕门匾
住宅的柱础,明末和清初的,为花盆形,即上部大约四分之一的高度的轮廓为凹圆形,而下部为凸圆形。稍晚一些都改为鼓形,起初最大直径在正中,后来改到偏上,最大直径上移后艺术造型更丰富一些。
洞主庙
最华丽的一块石雕是井心石,即天井正中的一块方形石块,上面通常作高浮雕的动物和花卉。不过并不是每户的天井中都有。天井以中央为最低,井心石上有剔透孔洞,雨水从孔洞漏入地下暗沟,与天井四周明沟下的暗沟相会和,曲折流出户外。这块井石药在整幢房子造好之后,由德高望重的族中老辈来安放。
梦仙桥
砖雕比石雕多一些,主要位置在住宅正面的旁门上,形成眉檐。通常有两排砖牙子,仿木构的椽头。上面有一皮挑砖,它两端各有一只鳌鱼,正中则有一只花盆,都是很精致的砖雕。
住宅的柱础,明末和清初的,为花盆形,即上部大约四分之一的高度的轮廓为凹圆形,而下部为凸圆形。稍晚一些都改为鼓形,起初最大直径在正中,后来改到偏上,最大直径上移后艺术造型更丰富一些。

最华丽的一块石雕是井心石,即天井正中的一块方形石块,上面通常作高浮雕的动物和花卉。不过并不是每户的天井中都有。天井以中央为最低,井心石上有剔透孔洞,雨水从孔洞漏入地下暗沟,与天井四周明沟下的暗沟相会和,曲折流出户外。这块井石药在整幢房子造好之后,由德高望重的族中老辈来安放。

砖雕比石雕多一些,主要位置在住宅正面的旁门上,形成眉檐。通常有两排砖牙子,仿木构的椽头。上面有一皮挑砖,它两端各有一只鳌鱼,正中则有一只花盆,都是很精致的砖雕。
六峰堂正面的照墙正中,用贴砖砌了一座三开间的牌坊立面。明间开正门,门上匾额“丕振家声”。它完全仿木结构,有柱有梁有枋,还有斗栱、呈方、椽头,柱子上甚至用浅浮雕仿彩画的箍头卡子。墙体下部勒脚装饰着几条水纹的砖雕带。整个做工很严整很严整。这种贴砖牌坊式门头在俞源不很多,还有“南极星辉”等几个。旁门也用砖门头,有两层牙子和瓦檐,不过斗栱和饰带式彩画的。照墙向院内的一面,在乾隆末年以前,常见用砖做仿木牌坊,以后便多用彩画在粉墙上画出牌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