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丽水市通济堰(南朝至清.国五)(下)

分类: 古今文化漫谈 |
堰头村位于丽水市莲都区碧湖镇松阴溪与瓯江中游汇合处,古樟弥漫、风景优美。它因位于浙江省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通济堰的源头(堰首)而得名,也因通济堰而闻名于世。
堰头村还因其古朴自然的田园风光与巍巍古堰交相辉映、独特的历史环境和优美的自然景观交错融合而成为中国摄影之乡的创作基地、丽水“古堰画乡”的核心区块。
通济堰的主建者詹司马、南司马,名佚无考,生卒年、籍贯不详。南朝梁天监四年(505),詹司马奏请在碧湖平原西南端(今堰头村),松阴溪与瓯江大溪汇合处筑堰坝。朝廷又遣南司马共治其事。因溪水暴急,开始堰坝未筑成,后创拱坝形式得以建成,比16世纪西班牙爱尔其拱坝早一千多年。大坝木筱结构,长275米,宽25米,高2.5米,汇松阴溪水入堰渠,渠道自大坝至白桥注入大溪,全长23公里,灌溉土地2.5万亩。
詹南司马庙,俗称“龙庙”,位于堰头村西首的大坝北岸。“龙庙”也称“龙王祠”,据《松阳县志》载:“龙王祠,中附司马祠,在县东七十里堰头”。始建何年无考,最早提及龙庙的是北宋关景晖《通济堰詹南二司马庙记》:“元祐壬申(1092),堰坏,命尉姚希治之。明年,帅郡官往视其成功。堰旁有庙,曰詹、南二司马,不知其谁欤?”在该《记》中,还提到“尉(指县尉姚希)曰‘尝询诸故老,谓梁有司马詹氏,始谋为堰,而请于朝,又遣司马南氏共治其事。’”这是最早记载曾听老人流传的詹南司马始为堰的经过。

詹南司马庙是为纪念詹南二司马创建通济堰而建的,它“一则栖神崇祀以存保功保德之典;二则官司往来巡视以为驻扎之所;三则令门子看守以时扫洒启闭。仍令闸夫每月轮值二名,常川歇住以便守闸,防透船泄水之害。”(《丽水志稿》)它也是保存历代碑刻的场所。祠内,原保存有唐、宋、元、明、清及民国时期的碑刻二十二通,现存十八通。记录了通济堰历代修建情况,以及堰规、堰图等。其中有南宋乾道五年(1169年)范成大“重修通济堰规碑”。另有明洪武三年(1370年)重刊南宋县丞赵学老刻通济堰水系图碑,以及北宋元祐八年(1093年)关景晖“通济堰詹南二司马庙记碑”,是现存最早的通济堰史料,它们是研究我国古代水利建设史和管理史的重要资料。现存厢房、台基、石大门等建筑为清、民国时期修建的。庙正殿面阔为三间,通面阔10.65米,通进深8.0米,硬山顶。两侧有宽3.5米厢房。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西厢房倒塌。

祠内,原保存着唐、宋、元、明、清及民国时期的碑刻22块,记录通济堰历代修建情况,以及堰规、堰图等。宋代诗人范成大、明代著名剧作家汤显祖等人撰写过碑文。解放前夕,司马祠原貌已严重破损,解放后进行多次维修,并收集失散的历史碑刻15块。1988年11月建通济堰纪念馆,并修葺司马祠,重塑詹南司马像。

石涵、文昌阁、古樟群:石涵,俗名“三洞桥”,宋政和初知县王禔采纳乡人叶秉心建议建造。位于堰头村尾,系一立体交叉石涵引水桥。这一水利古建筑设计独特,畲坑水与通济堰渠水两条水流呈立体垂直交叉运行,畲坑水从桥面流入瓯江,通济堰渠水则从桥下流过,避免砂石淤塞通济堰渠道。文昌阁,俗名“八角亭”,位于石涵左侧,始建年月无考,清宣统年间重修,系雕木二层叠式,亭榭结构。古樟群,在通济堰源头堰头村,沿渠两岸约有20株巨樟,已历数百寒暑,其大者有几抱粗,苍劲挺拔,遮天盖地,绿树浓荫,衬托出通济堰古老静谧自然美之风韵。
在“三洞桥”旁北侧有一座泉坑石桥(通济桥),跨泉坑水,是“通济古道”的必经之处。全长11米,宽1.3米。为抬梁式石桥,桥墩和桥面均采用条石砌筑,桥墩北侧迎水面砌筑分水尖。该桥始建年不详,桥墩南侧刻有“道光十五年(1835)五月重修”字样。该桥西侧桥头是文昌阁。
文昌阁,俗名八角亭,位于堰头村东首石函旁。起初也是供路人歇息的场所,始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为清代重建,其形制同碧湖上街的通济古道路亭非常相似。在我国古代,民间有在交通要道和村口路旁筑亭的习俗,以作为旅途歇息和迎宾送客的礼仪场所,有的还根据当地的风俗,请人撰写匾额和楹联,悬挂在亭上。据当地族谱记载,在明清时期,堰头村共有数十族人取得功名,为昌文风,在路亭的基础上重修成文昌阁。该建筑为二层歇山顶重檐结构。东西朝向。三开间,明间为通道,次间设有长板凳可供小憩。三面外砌抹灰夯土墙,东面开拱券门,西面敞开式。面积77.18平方米。长8.8米,宽8.75米。正脊4.34米,重脊7.68米,戗脊9.76米,下檐脊12.88米,西侧牛腿雕刻有精美的动物,南北墙墀头有水墨画。阁内曾悬有“文昌阁”匾,并在二层塑有文昌星帝像,故名。至今仍保存有清代重修文昌阁石碑一方。紫砾岩质,方首抹角。通高1.40
米,宽 0.75
米,碑额首阴刻“重修文昌阁碑”,篆书。碑文阴刻,共20行,行41字。记述重修过程和捐助人名等。宣统元年(1909)立。

后一篇:杭州凤凰寺(元至清.国五)(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