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新绛县 稷益庙(明.国五)(上)

分类: 古今文化漫谈 |
稷益庙位于山西省新绛县城西南30华里阳王村。南临稷王山,北望汾河水,环境宜人。这是一座供奉后稷和伯益的庙堂。创建时代不祥,元、明重修并扩建,现存山门、献亭、舞台、正殿等。
据明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重修东岳稷益庙碑》记载:"阳王之墟者,东岳稷益庙也。罔知肇自何代,元至元重修。正殿旧三楹,国朝弘治年间恢复为五楹,增左右翌室各四楹,正德间复增先门三楹,献庭五楹、舞庭五楹。缭以周垣,架以长廊,隐以佳木,百工殚巧,金碧辉煌"。现存舞台、正殿为明代建筑。舞台五间,单檐歇山顶,周檐大额枋,台口近10米,梢间空间较大。正殿五间,三彩琉璃瓦顶。殿内东南西三面满布壁画,面积130平方米,壁画保存基本完好,东西两壁以台阶式布局,宽8.23米,最高处达6.18米,在现存明代壁画中属巨幅佳品。
稷益庙现存明代壁画中巨幅佳品

该庙的舞台之形制,倍受戏曲研究者的注目,其正殿内总计130平方米的壁画,更是深受中外美术家交口称誉。它的题材,多为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歌颂大禹、后稷、伯益教民稼穑、为民造福的事迹,表现了古代人民征服大自然的坚韧不拔精神。其中彩绘的朝三圣、稷益传说、烧荒、狩猎、斩蛟、伐木、耕获、山川园林等,内容丰富,艺术精湛,堪称中国古代壁画遗产中一颗璀灿的明珠。
稷益庙东壁全图

壁画歌颂大禹、后稷、伯益教民稼稿、为民造福的事迹和古代人民征服大自然的坚韧不拔精神。东壁绘“朝圣图”,三圣帝君坐于殿中,侍女成群,百官、武将、农民朝贺侍立;或手持五谷,肩扛农具;或挑猎物,捆蝗魔,抓蚂蚁;或捧果盘,提壶浆,千姿百态。西壁绘大禹、后稷、伯益,烧荒、狩猎、伐木、祭祀以及农业生产活动等。画法精湛,布局严谨,笔力劲健,色彩纯朴浑厚,为明代壁画中的佳品,完成于正德二年(1507)。
稷益庙正殿历史照片

这些珍品壁画总面积达130余平方米,共绘有人物400多个,壁画把历史传说、神话故事和当时的农耕生活浑然融为一体,匠心独运的艺术手法和精巧的画面布局,令人赞叹不已。壁画上的人物神情各异,各具神态,有的注视,有的对语,有的沉思,有的倾听。如此众多的人物组织在统一的构图中,整齐而不呆板,繁复而不杂乱,画面强调照应,又适当注意变化,通过微小的转侧、顾盼和劳作得到相互之间的呼应。画中线条严谨,简练、流畅,面部表情能用各种不同的线来表现,眉眼特别有神,皱眉肌的变化,以及眼与其他各部的关系处理得准确巧妙,使同样严肃的面孔上显示出各自不同的个性,达到了工笔重彩人物画的高峰。立粉贴金技法更增加了画面的立体感,使得壁上人物呼之欲出。
稷益庙壁画仕女图(历史照片)
史料载,这些精美的壁画全由绛州画师陈园和侄子陈文、门徒刘崇德,以及翼城县画师常儒和儿子常谏、常耜(si)、门徒张细等合作画成。他们对民间生活有细微观察,对农耕生活有亲身体验,才能画出人间真谛。真可谓风动满壁,神采照人.
稷益庙元建舞台历史照片
单檐歇山式木构建筑,面宽五间,是中国戏剧发展史的重要实物见证
稷益庙壁画《捕蝗图》局部

史料载,这些精美的壁画全由绛州画师陈园和侄子陈文、门徒刘崇德,以及翼城县画师常儒和儿子常谏、常耜(si)、门徒张细等合作画成。他们对民间生活有细微观察,对农耕生活有亲身体验,才能画出人间真谛。真可谓风动满壁,神采照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