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高平崇明寺(北宋至明.国五)(上)

分类: 古今文化漫谈 |
崇明寺位于山西省高平市南郊15公里圣佛山南麓,俗称狼谷寺。南向,始建于北宋初年,元明时续修,现存山门、中佛殿、后殿及配殿等。


中佛殿,居院内中央,雄健古朴,稳重壮观,据寺内现存宋淳化二年(991年)碑文记载,创建于宋《营造法式》颁行之前的北宋开宝年间。殿身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九脊顶,筒板布瓦盖顶,上施琉璃吻兽。该殿在许多地方沿袭唐制,柱头无普柏枋。斗拱七铺作,双抄双下昂,昂为批竹式,昂尾压在四椽袱下皮。补间斗拱五铺作,双抄偷心造,下部无栌斗和直斗与唐代建筑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一致。殿内梁架彻上露明造,使用的一对“断梁”,结构奇特,是民间匠师独特的创造,这在建筑史上具有较高的实践意义。

崇明寺俗称狼谷寺。在高平市区东南15公里圣佛山东麓。背依青山,前临深谷。创建于北宋开宝年间(968―976)。现存山门、钟鼓楼、中佛殿、后殿及东庑,为两进院。中佛殿内一对“断梁”,为民间匠师因材设计,小材大用,利用两根直径同等长度的小梁对成,断梁正中缝下,用顺袱串承托,两端架于前后檐柱斗拱后尾上,并将屋盖重力平衡到前后檐柱上。这一建筑特点是古代匠师因材设计:小村大用的独特创举。三间殿宇,七铺作斗拱,出檐之深远,又超过了五代时期的建筑平遥镇国寺万佛殿,其建筑风格当属古制。崇明寺中佛殿在建筑风格上沿袭唐风,并且结构独特,可谓我国古代建筑中一枝独放的奇花,具有很高的建筑艺术价值。据寺内北宋淳化二年(991年)及清道光六年(1826年)重修碑文记载,虽屡经修茸,其规制仍保存宋代建筑风格。 

道光《修武县志·金石志》记载有两通关于崇明石的古碑,一通为至正十年(1350年)元代礼部郎中张琬撰的《五里源崇明寺碑》(以下简称张琬碑),一通为嘉靖十三年(1534年)明代礼部侍郎何瑭撰的《重修五里源崇明寺碑》(以下简称何瑭碑),张琬碑云“兹寺,大禅师稠公之所创”,何瑭碑云“屯西南有崇明寺,盖禅师稠公之所建也”,两碑都认为此寺的创建者为稠禅师。稠禅师,稠禅师(510~585),名慧,北朝魏齐间邺(今河北临漳县西)人。他是我国历史上最早有文献记载的佛门著名武僧和少林寺二祖。北齐天宝七年(557年),稠禅师奉文宣帝旨意,在太行山一带沿山建寺二十多所,在天门山腰首建大护国仁王寺,即今天的百家岩寺。又据张琬碑,其篆额有“百岩崇明寺碑,大护国仁王寺下院”,则知五里源崇明寺为百家岩寺的下院,其建寺年代也当在北齐天宝年间。据此推算,崇明寺已有1450多年的历史。 

崇明寺建成后,因其位于县城和百家岩正中,且是县城去百家岩的必经之处,因此无论善男信女还是文人骚客,慕名前往百家岩的,无不先到崇明寺或先礼佛,或作小憩,又因这里风景绝佳,由此崇明寺之名大噪,遂成一处名刹兼名胜。张琬碑称其“负太行而揖嵩少,东连乎苏门、百泉之幽胜,西接乎济水、盘谷之清雅,风气淳淑,民物繁伙,加以水竹之明秀,村落之旁午,稻塍蔬圃,鸡犬相闻,故高人胜士联鏕并驾,游咏不乏,盛境振名于怀卫”,赞其为“实中土之杰区,空门之福地”,而何瑭碑则记其“北负太行,东连百泉,西去海蟾宫里许,宫之前有泉涌出,下流寺侧,盖宁城之胜地也”。 

崇明寺代有修葺,有明确记载的有:至正年间,住持僧因资、因全重修。因资俗姓霍氏,河内人,出家于河内天圣院;因全,俗姓师氏,清华人,为因资师弟,因资圆寂后继任本寺住持。此次重修,由当时的翰林文字同知兼国史院编修官奉议大夫礼部郎中张琬为之作记。明代成化年间,僧官祥俊及其弟子妙淳、妙庆重修,由当时的河南按察使杨徽为之作记;嘉靖二年(1523年),由当地耆老杭鉴及其子杭彪州捐银一百两及当地信士共同资助,本寺住持广坚、清应等主持重修,历时两年半,于嘉靖四年十月完工,重建雷音殿五间、伽蓝殿三间、东西方丈六间。此次重修,由当时的礼部右侍郎何瑭为之作记。另据道光《修武县志·寺观附》记载,百家岩寺曾一度倾废,其僧众皆居于五里源之崇明寺,由此可见当时崇明寺规模之盛。但至道光年间,虽然该寺颇具“花木竹柏之胜”,但已墙垣颓败,寺僧寥落无存。其后有无重修,不得而知。2001年,五里源村有心之士根据当地老年人的回忆,绘制了民国时期的崇明寺示意图,阅图可知,当年的崇明寺有山门一间,东西廊庑各五间,中佛殿三间,大佛殿五间,中佛殿东南有钟楼一座,大佛殿东侧有观音殿一间,观音殿还有地下室,另有东西配殿各五间,最后为僧房十一间。当地百姓传说,庙中大殿梁上虽然长年无人打扫,却从无积尘,也无本寺一奇。
此寺在日伪时期被彻底拆除,用于修建本村炮楼和碉堡。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国家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五里源公社在原崇明寺的废址上兴建了公社卫生院,原来寺院的碑刻也散落各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宗教政策得到落实,当地善男信女开始筹划重建崇明寺。九十年代后期,信众集资购买了乡卫生院后院作为安神之所,原碑刻文物也逐渐被找回,其中就有著名的唐代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和北宋鲁迁之诗碣。
此寺在日伪时期被彻底拆除,用于修建本村炮楼和碉堡。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国家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五里源公社在原崇明寺的废址上兴建了公社卫生院,原来寺院的碑刻也散落各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宗教政策得到落实,当地善男信女开始筹划重建崇明寺。九十年代后期,信众集资购买了乡卫生院后院作为安神之所,原碑刻文物也逐渐被找回,其中就有著名的唐代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和北宋鲁迁之诗碣。
崇明寺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为唐代碑刻,但既未录幢文,又无注明雕刻时间。幢首周围雕有佛教人物,线条流畅,造型精美。幢身为八面柱形,八面皆镌文字,分经序和经文两个部分。幢座为正方形,中有八面微槽,与幢身正好吻合。在幢身上的文字中,未有雕刻时间的记载,但有五里源信士撰写的材料记载此幢造于唐代武则天时代的垂拱三年(687年),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只有唐代才有,且县志有载,此幢为唐时之物当确信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