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山西灵石资寿寺(明.国五)(下)

(2016-09-27 15:47:44)
分类: 古今文化漫谈
佛教是通过大月氏介绍传到中国,历经东西汉、三国两魏南北朝渐次发展起来的。统治阶级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大力传播佛教,将大量物力人口用于造庙度僧,公元534年时,全国即有寺院三万余所,僧人200余万。大文学家韩愈一生以辟佛为己任,晚年因力谏唐宪宗迎佛骨几被处死,那首著名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即是他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时所作。诗云:“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山西灵石资寿寺(明.国五)(下)
寺院利用布施和侵占的方式获得大量土地,同时经营高利贷和典当业,以重利盘剥农民,并且享有豁免赋税的特权,因而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税收,危及到统治者的统治基础。在这种情况下,至唐武宗(公元841——846年)时,开始对佛教持否定态度。仅唐武宗会昌五年(公元845年),朝廷就下令拆寺4600余座,毁招提、兰若(官赐额者为寺,私造者为招提、兰若)四万余所,僧尼还俗26万余人,收回大量田地以及奴婢15万人,至唐武宗驾崩才停止,史称“会昌灭佛”。这段时间不长,但对佛教影响很大。
山西灵石资寿寺(明.国五)(下)
武宗后是为唐宣宗(公元847——859年),开始对佛教采取宽容政策,允许僧侣回寺,佛教才又有了发展。可见,资寿寺正是在佛教刚刚恢复元气不久兴建的。
山西灵石资寿寺(明.国五)(下)
资寿寺所在的苏溪村,背岗而筑,面对重峦,东望绵山,西邻汾水;四周林茂草肥,郁郁葱葱,景色宜人,确是一块风水宝地。当地县志载有清人诗篇,云:“何事名苏溪?赤壁景差肖。长坂树扶疏,泉声激情妙。山高明月来,东坡有诗料。”证明苏东坡游历至此曾吟诗作赋,灵石八景之一的“苏溪月夜”即由此而来。
山西灵石资寿寺(明.国五)(下)
资寿寺,顾名思义,所谓“资”,即供给、赐予也,资寿寺意为“祝帝道以遐昌,资群生于寿域”,希望在上天和帝王的护佑下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百姓能过上富足美满的生活,并得以健康长寿。以至当地有“王家为何这样富,烧香拜佛在资寿”的说法。
山西灵石资寿寺(明.国五)(下)
资寿寺建筑群经历代整修扩建,体现出鲜明的唐以后的建筑特色。历史上虽出现过多种寺院建筑布局,但最早出现的是廊院式。这是一种受印度佛教寺院形式影响,并结合中国传统构图习惯形成的形制:即在每一个佛殿或佛塔四周以廊屋围绕,形成独立院落,大的寺院可由许多廊院组成。各院根据内容命名,如观音院、弥陀院、净土院、塔院、翻经院等。庙中宽阔的廊壁也为壁画艺术提供了表现场所,丰富了其艺术魅力。由于佛殿和佛塔居于众院落中间,这种向心的构图特点有其艺术性的一面,但也有显得布局分散、不易形成统一构图的弊端,尤其不利于修建在较复杂的地形上;所以被后来的纵轴式布局所代替,如资寿寺。
山西灵石资寿寺(明.国五)(下)
现廊院式寺院基本绝迹,仅存于太原崇善寺、日本奈良的法隆寺等。纵轴式布局即将主要殿堂布置在一条纵轴线上,每殿前方左右各置一配殿,形成独立成章的三合或四合院落,排列有序便于信徒出入。位于中轴线两侧院落的房屋由于大小、高低、形制不同,因而呈现出层次分明、丰富多彩的建筑立体空间变化;但从高处鸟瞰,整体建筑群依然给人以规整平面布局的视觉感受。
山西灵石资寿寺(明.国五)(下)
资寿寺现存建筑均为明代重修,总占地面积17000平方米,建筑均为砖木结构。殿宇气势雄伟,单檐歇山顶,黄琉璃瓦剪边,雕花脊兽工艺精湛,辅之以朱红色门柱门窗,勾栏画栋,于阳光下熠熠生辉。修剪整齐的矮松铺设在甬道两侧,院落显得格外肃穆庄严。从南面入口进入,绕过影壁便是仪门。仪门由16柱支撑形成回廊,,顶部双层,四角飞檐,瓦挂青兽与灰色脊兽。上层尊天阁门额由青石阴刻“八水圆功”四字。
山西灵石资寿寺(明.国五)(下)

传说佛界有七宝池,池中有八功德水,生有无数朵四色莲花。作为佛的象征,一瓣莲花便是一位释迦;八水圆其功德生无数莲花,成无数释迦。匾的含义是:此为佛界,人至此即可成佛也。在长达70余米的砖砌围廊引道下,中轴线纵贯南北的主体建筑。寺院分前后院,前院山门是整座寺院的前门,亦称“三门”,指佛教教义中的空门、无相门、三解脱门。殿式的山门内空间不大,却门槛甚高,原两侧依墙立有手持利器护佛的哼哈二将,后被毁坏,2005年修复关帝庙时已恢复,两侧有竖三世佛殿和伽蓝殿。
山西灵石资寿寺(明.国五)(下)

进山门迎面是四大天王殿,殿首高悬明著名书法家傅山书写的匾额“山林埜趣”四个黑底金字,字迹苍莽野逸,极见功力;据说这是当年傅山应邀来两渡何家(灵石四大家族之一)讲学时,游览该寺所提。其中“埜”字为其兴之所至的独创。双木为林,林植于土,“林”字下面以“土”为基,让人联想到森林大地中的万物,自然野趣十足,让人感觉十分形象贴切。作为表意的中国文字,历史发展上有一个不断从形象向抽象、意象演变的过程。傅山这个富有创造性的“林土”字在中国书法史上是很有名的,经常被人们引用,可见是很成功的;该字虽未被收入正式字典,但作为书法却被书家普遍承认。

山西灵石资寿寺(明.国五)(下)
山西灵石资寿寺(明.国五)(下)

山西灵石资寿寺(明.国五)(下)

山西灵石资寿寺(明.国五)(下)

山西灵石资寿寺(明.国五)(下)

山西灵石资寿寺(明.国五)(下)

山西灵石资寿寺(明.国五)(下)

山西灵石资寿寺(明.国五)(下)

山西灵石资寿寺(明.国五)(下)
山西灵石资寿寺(明.国五)(下)

山西灵石资寿寺(明.国五)(下)

山西灵石资寿寺(明.国五)(下)

山西灵石资寿寺(明.国五)(下)

山西灵石资寿寺(明.国五)(下)

山西灵石资寿寺(明.国五)(下)

山西灵石资寿寺(明.国五)(下)

山西灵石资寿寺(明.国五)(下)

山西灵石资寿寺(明.国五)(下)

山西灵石资寿寺(明.国五)(下)

山西灵石资寿寺(明.国五)(下)

山西灵石资寿寺(明.国五)(下)

山西灵石资寿寺(明.国五)(下)

山西灵石资寿寺(明.国五)(下)

山西灵石资寿寺(明.国五)(下)
山西灵石资寿寺(明.国五)(下)

山西灵石资寿寺(明.国五)(下)

山西灵石资寿寺(明.国五)(下)

山西灵石资寿寺(明.国五)(下)

山西灵石资寿寺(明.国五)(下)
山西灵石资寿寺(明.国五)(下)

山西灵石资寿寺(明.国五)(下)

山西灵石资寿寺(明.国五)(下)

山西灵石资寿寺(明.国五)(下)

山西灵石资寿寺(明.国五)(下)

山西灵石资寿寺(明.国五)(下)

山西灵石资寿寺(明.国五)(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