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临城普利寺塔(北宋.国五)

分类: 古今文化漫谈 |
普利寺塔位于河北省l临城县城内,北宋皇祐三年(1051年)建,经明嘉靖(1522-1566年)、万历年间(1573-1620年)维修,现仍基本保存宋代原貌。此塔南向,砖筑,坐落在5.83米高石砌基台中心,塔基正方形,叠涩三层。塔身七层。三层以上收分显著。塔身低,近于密檐。一层内有方形塔心室,向南辟券门。其余墙面满嵌方形佛像雕砖1016块。塔身各面安置立佛,共十六尊。转角置力士像。该塔还保存带有北朝造像的石础座数方,也很珍贵。
临城县境北部北魏时为房子县,属中山国管辖;南部为赵郡管辖。房子县北面是赞皇,赞皇县北面是井陉县。井陉素有“太行八陉之第五陉,天下九塞之第六塞”之称,是通往晋地、出走燕、代古地的要冲,是历代兵家必争的关喉。当初后赵王朝、北魏帝国进犯邢襄,出走中原时,临城古地就曾是他们南行的路线。在临城这个南来北往的要津处修建寺庙,一方面是政治的考虑,由它作为北魏帝国倡导佛教的南下出口,以此标志为起点,由太行山东麓进入中原;另一方面是军事的考虑,北魏王朝以临城普利寺为联络南北方的支点或是说接力站,构建太行山东麓南北之间军事联接的通道;再一方面是佛教传播的考虑,出井陉西行北上,便是佛教圣地五台山,北魏太武帝继位之初,虽然重视佛教并对佛教的利用政策深思远虑,但国力和民情都非如愿,还达不到后来的北魏文帝重金建设五台山的盛举,但太武帝已经把临城的普利寺纳入了南北佛教传播联系的大布局。
临城普利寺塔建于宋朝。首先反映了宋朝佛教文化复兴的趋势,宋朝前半期,是中国科技、文化复兴的一个重要时期,佛教作为华夏文化中的一个基本内核,在宋代文化复兴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其次也顺应了宋朝对北方地区军事统治的要求,赵匡胤建立宋朝后,由他而始,经太宗、真宗直到1064年仁宗去世,在104年中,邢州、赵州、冀州、贝州(现清河县)四地一直是宋朝与辽国打仗对峙的地带,为稳定民心,营造边屯地区祥和的气氛,宋朝在临城普利寺内建造高塔,政治、军事目的兼之。

塔的基层砖墙上刻有974个小佛像,内壁四周砖刻佛像40个,故又名千佛塔、万佛塔。塔内有井,井内葬有志云异僧佛牙舍利,故又称舍利塔。塔居城北岗南,依坡就岗,塔基为高10米、南北长28米、东西宽23米的石砌方台。塔身呈正方形,砖砌而成,高33米,九级八檐,大型飞檐斗拱,顶端有金属塔刹,每层四角原均有玲珑铁钟一挂,晚风徐徐,叮当悠远,“普利晚钟”为临城八景之一。一九五九年该塔遭一次雷击,塔顶稍向东斜。

普利寺塔又叫舍利塔,万佛塔,是我国惟一保存的北宋方形密檐式仿木砖塔。普利寺建于北魏太武帝年间,距今已有1580年的历史。唐朝时重修。北宋皇祐四年在寺内建舍利塔,因落在寺内而得名普利寺塔,明朝时曾经修葺此塔。公元1110年夏,北宋赵佶皇帝北巡晋地时,路经临城,曾在普利寺内驻足停留,看着此处的山景秀色,一时高兴,命宰相蔡京书写“爽亭”二字刻于碑上。现普利寺已废,仅存普利寺塔。

此塔为砖结构楼阁式,平面方形,高33米,共8层。首层塔身南面辟门通塔心室,外壁各面略向内凹作弧状。各壁面砌千佛龛,每龛内浮雕坐佛一躯,一层塔身共有佛像1016尊。二层塔身坐于斗拱出挑的平座上,各面分别浮雕四尊罗汉像,转角处饰有力士。二层以上为密檐六层,各层檐下均有砖制斗拱。 

临城县境北部北魏时为房子县,属中山国管辖;南部为赵郡管辖。房子县北面是赞皇,赞皇县北面是井陉县。井陉素有“太行八陉之第五陉,天下九塞之第六塞”之称,是通往晋地、出走燕、代古地的要冲,是历代兵家必争的关喉。当初后赵王朝、北魏帝国进犯邢襄,出走中原时,临城古地就曾是他们南行的路线。在临城这个南来北往的要津处修建寺庙,一方面是政治的考虑,由它作为北魏帝国倡导佛教的南下出口,以此标志为起点,由太行山东麓进入中原;另一方面是军事的考虑,北魏王朝以临城普利寺为联络南北方的支点或是说接力站,构建太行山东麓南北之间军事联接的通道;再一方面是佛教传播的考虑,出井陉西行北上,便是佛教圣地五台山,北魏太武帝继位之初,虽然重视佛教并对佛教的利用政策深思远虑,但国力和民情都非如愿,还达不到后来的北魏文帝重金建设五台山的盛举,但太武帝已经把临城的普利寺纳入了南北佛教传播联系的大布局。

临城普利寺塔建于宋朝。首先反映了宋朝佛教文化复兴的趋势,宋朝前半期,是中国科技、文化复兴的一个重要时期,佛教作为华夏文化中的一个基本内核,在宋代文化复兴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其次也顺应了宋朝对北方地区军事统治的要求,赵匡胤建立宋朝后,由他而始,经太宗、真宗直到1064年仁宗去世,在104年中,邢州、赵州、冀州、贝州(现清河县)四地一直是宋朝与辽国打仗对峙的地带,为稳定民心,营造边屯地区祥和的气氛,宋朝在临城普利寺内建造高塔,政治、军事目的兼之。

前一篇:河北泊头清真寺(明.国五)
后一篇:邢台临城潘氏贞节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