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安吴越国王陵(五代.国五)

分类: 古今文化漫谈 |
吴越国王陵位于临安市区太庙山,建于五代十国,是吴越国创始人之墓,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是国内保存最完好的帝王陵墓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丰富的人文资源。

陵墓包括吴越国第一代国王钱缪墓、吴越国第二代国王的王后马氏墓及钱缪的父母钱宽、水邱氏墓。

吴越国第二代国王的王后马氏墓-康陵,位于临安市玲珑镇祥里村庵基山东北坡。墓葬为砖廊石室,分前、中、后室。墓内后室刻有天文图,四壁有石刻浮雕和彩绘的牡丹图案。前室也有壁画。该墓是目前吴越钱氏王室墓中保存最完好、内涵丰富的。

唐大中六年二月十六日,钱镠出生在临安石镜乡一个名为钱坞垄的小村庄里,传说这里的的村民都是上古时代活了八百岁的彭祖的后代。《西湖游览志馀》第一卷《帝王都会》里记载,钱镠出生时,“光怪满室”,他父亲钱宽以为这是祸害,想将他溺死在水盆里,是邻家一位王姓老婆婆从钱宽手中夺过了婴儿,说服了钱宽,强行将钱镠留在了世上。为了防止钱宽再次伤害这个婴儿,王婆将婴儿放在一个木桶中,用绳索系了,悬放至井中。故钱镠的乳名为“婆留”,后以“镠”代“留”字。这口井就命名为“婆留井”,水质清冽,至今尚在。钱镠被封吴越王后,曾衣锦还乡,王婆此时已九十余岁,“携壶将角黍迎镠,呼曰:‘钱婆留,宁馨长进!’
镠下车拜之”。本来是为纪念这场命悬一线的生死考验,最终却变成了一声声满怀乡情的亲昵呼唤,如今在临安的很多地方,还可以看到与钱镠有关的遗迹上刻着他的乳名“钱婆留”。也许不平凡的出生注定了钱镠不凡的一生。尚在少年时,他就表现出了出众的领袖风采。《帝王都会》里这样描述:“临安里中有大木,镠幼时,与群儿戏木下。镠坐大石,指麾群儿为队伍,号令有法,群儿皆惮之。”

长到十七八岁时,没有人再敢叫钱镠“钱婆留”了,而是改称这位十八般武艺不学自高的魁伟青年为“钱大郎”。钱氏家族一直有“耕读传家”的宗风,然而这个轻文尚武的钱大郎让他的父亲钱宽非常头痛。《吴越史事编年》中记述此时的钱镠:“稍长,好拳勇,喜任侠,以解仇报怨为事。”受了朋友的影响,钱镠一度从事过贩私盐的行当。在当时,这是一个要掉脑袋的不法营生,可是正是这段危险的经历,极大地锻炼了钱镠。也正是这段经历,让他结交了一大帮英雄豪杰,江湖好汉,这些人有很多成为他日后兵戎生涯中的得力助手。

唐末的浙江,各种兵变层出不穷,唐王朝的正规部队往往无暇顾及,只能依靠地方镇将招募乡勇,建立地方武装。当浙西南通狼山外镇遏使王郢发生兵变后,驻扎在茅山的石镜镇将董昌借剿灭叛军之名,在乡里招募兵勇。对兵营生活倾慕已久的钱镠毅然投军,并因为出色的武艺得到了格外的重视。在新城(今富阳新登)迎战王郢,是钱镠的指挥的第一战。这一战因为准备充分、用兵精明、气势如虹,钱镠大获全胜,一个初出茅庐的年青人向世人展现出了他不可多得的作战天赋。临安是钱镠的福地。

在初战告捷后,钱镠还经历过一场为他赢得巨大声誉的,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那是在唐僖宗文明初年(880年),黄巢军数万兵马进兵临安石镜镇,然后进击杭州。董昌身边兵马有限,钱镠却认为“兵三百人足矣”。他的宗旨是:我兵少,敌兵多,只可智取,不可力敌。旨在虚张声势,把敌人赶跑,使石镜镇免遭洗劫。

于是钱镠先带了二十名“劲卒”,伏在山谷中。黄巢的先锋都是单骑,进入钱镠的埋伏圈后,被钱镠的弓弩手放箭射中先锋将军。黄巢兵马立刻乱了阵脚,自相践踏,五百多人丧命。余下的散兵游勇逃回大部队去报信,钱镠也不阻挠,他明白:“此可一用尔,若大众至,何可敌耶?”接着,他对路边一老媪交待:“有人问你临安兵的消息,你只要据实说屯兵八百里即可。”黄巢大部队果然路过此地,为了探听临安部队的消息,派人问路边老媪:“临安兵在哪里?”,老媪答:“临安兵屯兵八百里。”黄巢部队大惊,觉得自己不可能是“八百里屯兵”的对手,于是就此退兵。他们哪里知道,“八百里”是临安一个真实的地名,相传是彭祖死后所葬之地。钱镠的老祖宗冥冥中帮了他一个大忙。

精美绝伦的称世珍瓷的出土,让世人注目。钱氏王族墓葬群出土的秘色瓷数量之多,质量之好,全国罕见。1980年水邱氏墓出土了二十五件越窑青瓷珍品,这些秘色瓷以素面为主,造型端庄,线条优美,胎质致密,其中有三秘色瓷——褐彩带座鼎式熏炉,越窑青瓷褐彩如意支纹罂,褐彩莲纹体形油灯等为稀世之珍,被鉴定为“国宝”。




























前一篇:印山越国王陵(春秋.国五)
后一篇:皖南土墩墓群(西周至春秋.国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