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沽源县梳妆楼元墓(元.国五)

分类: 古今文化漫谈 |
在内蒙古高原南缘的河北省沽源县保存着一座全国罕见的元代古建筑,这就是民间传说的神乎其神的辽代圣宗之母萧太后的"梳妆楼"。

史料记载,梳妆楼一带在辽代为王室避暑行猎之地。当地相传,萧太后有一次在此发现头发乱了,便命臣下建一小楼,供其梳妆,故称梳妆楼,地方史志上也有类似记载,至今尚存的这一遗迹上留有“梳妆楼”匾额。
梳妆楼匾额
梳妆楼出土的鎏金铜带扣
梳妆楼墓葬发掘时的场景
发掘后的梳妆楼木棺
经文物部门发掘考证,这是一处元代的古墓群,主墓是元世祖忽必烈的驸马墓。走近"梳妆楼",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外观引人关注。该楼基平面为正方形,顶部为圆拱形,四面砖砌墙体,表卧砌白灰砖,未灌灰浆,墙厚70厘米。四面均辟门。全楼建筑全部用砖,未用一点木料。早先内有壁画。顶上原有琉璃瓦镶嵌,金碧辉煌,十分壮观。1982年修整时,在楼基附近地下掘出黄绿琉璃瓦,应是顶部饰物。然而史书对此没有任何记载,许多考古学者也是众说纷纭,但民间都传说它是辽代萧太后的"梳妆楼"。
1999年9月,对俗传的"梳妆楼"进行考古勘察时发现,此处竟是一个长140米,宽74米的陵园。楼内是一座古墓,在地下2米左右,发现一长体竖穴砖石墓,墓内并列三具棺木,中间棺木极其独特,从整体看像半截松木横卧其中。仔细端详,才知是在三分之一处已竖立锯开,内挖与人体相当的凹槽,死者便置其中。东西两个棺木与现代棺木类似,但西边棺木出土后仍崭新如初,棺底有两层,上层有七个与北斗星类似的七个圆,史称"七星棺"。棺底全用青砖砌成,上铺一层枕木,棺与棺之间均用砖墙相隔,并有木条相衬,然后用铁条箍紧,上覆大青石。三名死者为一男二女,男即为元世祖忽必烈的女婿阔里吉思,二女即阔里吉思的两个妻子,身份均是公主。死者服饰华丽、考究,具有元代蒙古族特色的质孙服和织金绵,并具有等级很高的龙纹鎏金银带装饰,还发现朱梵文咒语及其图案。同时还出土宝剑、古钱币、铜印等若干珍贵文物。据文物专家介绍,元代蒙古人的墓葬在全国少见,而具有这种墓上建筑的墓葬形制,并以树为棺在河北独一无二,在全国也属罕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