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 圆沙古城(汉.国五)
| 分类: 古今文化漫谈 |
圆沙古城,曾经是新疆发现的年代最早的一座古城。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于田县大河沿乡。圆沙古城又名尤木拉克库木古城,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几乎全被沙丘覆盖。古城呈不规则四边形,城墙周长995米,高度、顶宽均约3-4米,木骨泥墙结构。
圆沙古城是塔里木盆地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古城之一,它安卧在克里雅河下游的古河道东岸纵横交错的沙丘里,清晰地展露出原始古朴的城堡遗风
圆沙古城 圆沙古城又名尤木拉克库木古城,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几乎全被沙丘覆盖。外侧有护墙坡,南墙中部和东墙北部各有一门,其门道、门柱、门板遗迹尚存。城内有暴露于地表的建筑遗迹六处,出土陶、石、金属、料器等。该城始建于汉代,社会经济以饲养业、畜牧业为主。尽管现在看来圆沙处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中心,当早在丝绸之路开通前,这里已经是东西文化的交汇之地。
圆沙古城是塔里木盆地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古城之一,它安卧在克里雅河下游的古河道东岸纵横交错的沙丘里,清晰地展露出原始古朴的城堡遗风
城内有建筑遗迹。城墙以两排竖直的胡杨木棍,夹以层层的红柳枝当墙体骨架,墙外用胡杨枝、芦苇、淤泥和畜粪堆积成护坡。墙的拐角处有一些直角的"土坯"。法国考古专家经仔细考察后认为,这不是经过人工和泥模拓制的土坯,而是将河道中的淤泥切割成块,直接砌到墙上去的。这是在过去的考古发掘中从未发现过的。
城墙顶部宽约三四米,残存高度也约三四米。以两排竖植的胡杨木棍夹以层层红柳枝当墙体骨架,墙外用胡杨枝、芦苇类淤泥,畜粪堆积成护坡。墙的拐角处有一些直角的"土坯"。法国考古专家经仔细考察后认为,这并不是真正的土坯,因为它不是经过人工和泥模拓制的,而是将河道中的淤泥切割成块,直接砌到残墙上的。城墙残存四百七十三米。城周长约一公里,呈不规则的圆形,颇像一只桃子,南北最长处距离为三百三十米,东西最宽处距离为二百七十米。
2001年的秋天,考古学者开始对圆沙古城周围发现的6处墓葬群进行发掘,20多座古墓葬大都因为暴露于地面,葬具、人骨已朽酥,保存完整的仅有3座,其中两座为单人仰身屈肢葬,一男一女;一座墓中是双人相向合葬,均为男性,一年龄在55~60岁,另一约18岁,"这两种葬式都非常罕见。"伊弟利斯说。除此4具干尸外,其他大多只剩骨架。
圆沙古城附近的墓葬大致有4种形式:树棺葬(棺木来自胡杨树)、竖穴土坑墓葬、竖穴土坑树棺葬和木椁葬。(木椁:内套棺材的大棺材)
竖穴土坑树棺葬是将整个胡杨木掏空成的树馆置于南北向的长方形土坑中;木椁葬则是在沙地上竖插胡杨棍圈成长方形,顶部利用树杈也横搭胡杨棍,如此形成长方体的罩子,顶部及四壁缝隙处再塞以芦苇,人葬其中。
女性干尸的额头上带有环状的铜饰件,这个铜饰在额头正中呈倒三角形向下止于眉心,造型别致而精美。在另一个头颅上发现了窟窿眼,初步的分析认为这是被箭一类的利器所穿。
从保存较好的几座墓葬中,这些被埋葬的圆沙人穿着粗或细的毛织物,毛织物外罩有皮衣,在衣服的胸襟上,缝缀了狼皮作为装饰,有些还有帽饰和腰带,女性干尸的脖子上还佩戴有红玛瑙,双手有皮质的手套,此外还发现有贝饰(贝壳)。
这时的古人已经能熟练使用毛纺技术,他们使用羊毛、骆驼毛做衣服、裙子,还有裙边的装饰,毛织的图案多为几何形,纹路有平纹和斜纹,有的时候,两种纹路同时使用,显现出当时人们的审美情趣;毛织物的颜色有艳丽的红色、黄色、蓝色、还有紫色、黑色、白色和咖啡色,颜料多取自于植物和矿物、甚至还取之于昆虫。
棺中男人梳着发辫,戴着假发,头发棕褐色,高鼻深目。经法国考古学者对其碳十四测定为距今2100年,人种特征属于欧罗巴人种高加索类型。
这样一座颇见规模的城池,是如何消失在流沙之中,是一个难解之谜。唐代高僧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讲述过一个失踪在沙漠之中的曷劳落迦城的故事。该城的居民由于不敬神招致神怒,神降下七天七夜的风暴毁灭了这座城,从此无论谁企图接近这里,都会"猛风暴发,烟云四合,道路迷失"。
专家推测,推测,圆沙古城的消失可能与"风暴"--即环境恶化有关。圆沙古城坐落在一条古河道的东岸。圆沙古城的西城墙被水冲垮了多处,许多地方水渍严重,说明当年这里的水很大。如果没有充足的水源,圆沙古城也就不会有灌溉农业,宽达一米的古渠遗存已经证明这里的农业曾经有相当大的规模。圆沙古城的沙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城中一点二米的土层中,最底下是淤泥芦苇,然后渐渐有了细沙,越往上沙化越严重。
后一篇:新疆克孜尔尕哈烽燧(汉.国五)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