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陕西华县元君庙--泉护村遗址(新石器时代.国五)

(2016-08-20 12:35:51)
分类: 古今文化漫谈
元君庙--泉护村遗址位于陕西省华县柳枝镇泉护村和安堡村,处于秦岭北侧、渭河南岸二级台地上,总面积60万平方米。主要遗存有仰韶文化、容省庄文化两类。有仰韶文化的典型墓地和居址,其中元君庙墓地为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发现墓葬共57座,其中45座分属于同时并存的东、西墓区。居址位于泉护村属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房址有半地穴、地穴式两种。半地穴式为方形圆角有斜坡道或台阶,中设灶坑。
华县古称郑县,自唐至清绝大部分时期为华州州治所在地,1913年改名为华县。周宣王二十二年(前806年),周宣王将郑地(今陕西华县东)封给弟弟姬友,是为郑桓公,建立郑国。郑桓公居住在棫林(一名咸林,在今陕西华县西北一带)。华县已经成为全球郑氏儿女寻根祭祖追怀祖德的圣地。是全球郑氏公认的郑国受封地、郑桓公陵墓所在地、郑氏祖源之地。
元君庙遗址位于华县柳枝镇东南,是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墓地。墓地内共有57座墓葬,其中的45座,分属于东西两个并存的墓区。
陕西华县元君庙--泉护村遗址(新石器时代.国五)元君庙墓地发掘现场

每个墓区内的墓葬又分3期,按其早晚由东向西分列成3个纵行, 同期的墓葬则是从北到南依次入葬的。三期墓葬均属于仰韶文化半坡类型。 1958年至1959年黄河水库考古工作队 陕西分队华县队发掘,全面揭露了这一基本上保存完整的半坡类型墓地。两墓区各期墓葬中,除"空墓"7座外;28座墓葬是同时葬入的多人合葬墓,16座是单人墓。合葬墓中的死者,占墓地死者总数的92%。一墓中少则2人,多者可达25人,一般都在4人以上。合葬墓大多数为二次葬(迁葬),其次是兼有一次葬和二次葬,也有个别的为一次葬。单人葬则一、二次葬的都有。人骨均为仰身直肢,或被整齐地成堆放置在一起,头皆向西。除个别墓葬用卵石垒砌"椁室",或用红烧草泥土块铺砌墓底外,都是无葬具的土坑竖穴墓。墓穴的大小,一般依葬人多少而有区别。葬一人和合葬人数较少的墓葬,呈长方形,合葬人数较多的一般为方形。较小的墓穴,如M428,东西 长184、南北宽90厘米;较大的墓如M453,东西长310、南北宽295厘米。墓穴深浅也不一样,深者如 M439,约70厘米,浅者如M419,仅15厘米。 28座合葬墓,占墓葬总数的54.9 %,占全部葬人墓葬(除"空墓"外)总数的63.3%。它比单人墓多出近一倍,可见,合葬是当时最盛行的一种葬制。
陕西华县元君庙--泉护村遗址(新石器时代.国五)元君庙墓葬

死者均无葬具。葬坑皆为竖穴墓。随葬物品仅是最简单的劳动工具和生活用品。各墓多随葬陶质炊器、盛器及水器,用骨、蚌料制作的装饰品,劳动工具的数量及品种都不多。有的墓即使随葬陶器较多,也往往仍伴有劳动工具,说明墓主人并未脱离生产活动。可见死者生前所处的经济地位大致是平等的。尸体或遗骨均按仰身直肢放置,头向西,随葬品皆摆放于墓穴东部。埋葬方式的一致,反映死者生前的共同信仰和传统习俗。
陕西华县元君庙--泉护村遗址(新石器时代.国五)元君庙墓葬

元君庙墓地中,有 28 座合葬墓。在 18 座长辈带着晚辈的合葬墓中,3座墓是成年妇女与小孩的合葬墓,15 座是异性成年与小孩的合葬墓。大多数合葬墓内的成年人中,既有女性,也有男性。由此可以推断,元君庙氏族存在着小于氏族的亲族单位。以合葬墓为代表的小于氏族的亲族,由不同辈份的成员组成,有的甚至还可以确指至少包含三代人。
早在五十年代,就在泉护村庙底沟遗址发现了粟和稻的外壳,1997年又在此发现发炭化稻米,为研究我国新石器时代的农业生产,特别是稻作农业的发展过程提供了重要证据。泉护村除发现小口尖底瓶以葬具的儿童墓外,未见成年人墓地。1958年,华县队在泉护村西侧的太平庄清理出一座埋葬成年女性的土坑墓,随葬物品有小口瓶、黑泥质大型陶鴞鼎等。陶鴞鼎是迄今发现的西阴文化及其以前时期构思制作最为精良的艺术品。陕西华县元君庙--泉护村遗址(新石器时代.国五)地穴式房屋(庙底沟文化期)


陕西华县元君庙--泉护村遗址(新石器时代.国五)泉护村新石器遗址中挖掘出的狸猫骨骼(距今约5300年)

泉护村三期文化是包含鬲、的可以称作“龙山文化”的一种地方类型,它与泉护村一期文化面貌迥然不同,与山东龙山文化相比,除都有袋足(或空足)类陶器外,也相去甚远。泉护村一、二两期文化之间的连续性、阶段性则十分清楚。但如果把泉护村二期文化往前连接当作仰韶文化末期,似又嫌牵强,它是紧密衔接仰韶与龙山的过渡性质的文化。
陕西华县元君庙--泉护村遗址(新石器时代.国五)陶质彩绘画 器高12cm 口径32cm。出土于陕西华县柳子镇泉护村,属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陶钵图案于夸张变形中,极富装饰趣味,用笔简括生动陕西华县元君庙--泉护村遗址(新石器时代.国五)陶鴞鼎(高23.3厘米 鹰鼎墓)  1958年秋出土于陕西省华县太平庄。该鸮鼎高36厘米,长38.4厘米,宽30厘米。鸮作蹲踞状,体态丰肥,两翼微微撑起,双足壮实有力。鸮头写实,形象逼真,在鸮喙两侧,仅分别各用一刀,就巧妙地将上下喙刻精确地画了出来。作者雕塑刻画能力的高超,由此可见一斑。鸮眼圆凸,正视前方,正视之,雄壮严峻之感顿然而生。后足在形态上有别于前二足,扁而宽,显然象征鸮尾,附于鼎腹后方以支撑鼎身。三足内空,壁厚1.3厘米,皆附于鸮腹之下。鼎为圜底,口唇上有凹槽,原来当有器盖,惜已不存。整体观之,匀称大气,霸悍凶猛。具有极高造型艺术水准,不愧为独一无二的国宝重器。
陕西华县元君庙--泉护村遗址(新石器时代.国五)泉护村遗址发掘现场
陕西华县元君庙--泉护村遗址(新石器时代.国五)陶钵(口径13.6厘米)陕西华县元君庙--泉护村遗址(新石器时代.国五)彩陶钵(口径29厘米)

陕西华县元君庙--泉护村遗址(新石器时代.国五)彩陶钵(口径40厘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