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万年仙人洞、吊桶环遗址(新石器时代.国五)

分类: 古今文化漫谈 |
仙人洞遗址位于万年县东部的大源镇小荷山的脚下。这里沃野一片,四面环山,所以这一区域有“大源盆地"之称。仙人洞是一处石灰岩溶洞,洞前左侧约70多米处,有大源河水缓缓向西北流去,洞口面向东南,尽管原始社会的人无力建造考究的房屋,只能选择天然的洞穴避风躲南,也就是所谓“穴居”,但他们在选择自己的安身之所时,也是有一定讲究的,例如朝阳、干燥、采集食物方便筹。
万年仙人洞遗址
仙人洞遗址内雕塑
万年仙人洞、吊桶环陈列馆
万年仙人洞出土的石器
吊桶环遗址



























仙人洞呈半月形,洞前豁然开阔,顶部石灰岩层向前伸展成岩厦状。千百年来,这里百姓代代相传,称这里是“仙人之寓”。20世纪90年代,中外考古专家在这里有惊世发现,出土了大量的古物。考古发掘证明,这里是一处远古祖先避风雨、御寒冷的天然栖息之所。
吊桶环遗址位于大源盆地西南面的条形山坡上,海拔约90米,是一个溶蚀性通透式岩棚。因岩棚形似一个木桶的吊环,因而得名。

20世纪90年代,中外专家对这两处遗址进行了多次发掘,不仅清楚地揭示了两洞穴遗址地层的叠压关系,采集了一批用于植硅石、孢粉和碳十四年代测定的样品,而且出土了大量的人造遗物和自然遗物。据统计,共有石器650件(片)、骨器132件、穿孔蚌器36件、陶片800余片和20多件人骨标本以及数以万计的动物骨骼碎片。这些东西是研究华南地区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石器时代早期考古学编年、古环境面貌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石器时代早期考古学编年、古环境面貌的复原以及陶器和稻作农业的起源等问题的极为珍贵的资料。

从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地层中所包含的遗物来看,两洞穴之间有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它们的地层可分为三个时期:其上层都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仙人洞下层和吊桶环中层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时期;吊桶环下层当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两处遗址完整而清晰的地层,在华南地区已发现的众多洞穴遗址中比较罕见。

人类古文化经历了采集时代、渔猎时代、农业时代。而农业时代无疑是这三大时代中最伟大、最先进的时代。农业时代中,稻作文化又是其中最伟大、最先进的文化,因为稻作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途径。万年县这两洞穴所在地是世界农业最早的起源地之一,这一结论是有充分的科学根据的。植物学中有一个分支学科,称为“孢粉学”,这一学科是研究古今。植物孢子和花粉的形态、解剖、分类、演化及其在地史上和地理上的分布规律。而研究地层中化石孢粉的分支学科称为“古孢粉学”或“孢粉分析”。

专家对两洞穴遗址所采样品进行孢粉分析,特别是植硅石的分析研究,揭示了这里远古居民由以采集野生稻为主逐渐向依赖于栽培稻这一生存方式的转变过程。在吊桶环遗址发现了大量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野生稻植硅石,这一早于栽培稻的野生稻遗存,在我国长江流域是第一硅石,这一早于栽培稻的野生稻遗存,在我国长江流域是第一次发现。而洞穴遗址新石器时代早期地层中发现的栽培稻植硅石,经碳十四测定,其年代在公元前一万年以前,是现今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遗存之一。

栽培稻,也就是驯化水稻的诞生,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的食物结构,昭示着农业时代的到来。与过去的采集时代、狩猎时代相比,人类的食物构成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变成了以谷物类为主。而谷物类食物是不能像肉、鱼那样吊着烧熟的,而是必须要有器皿,这就是人类的一个伟大发明——制陶的文化动力。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划时代的标志,而且这是人类最早通过化学变化将一种物质变成另一种物质的创造性活动。所以恩格斯指出:“人类从野蛮低级阶段向文明阶段的发展,是以学会制陶术开始的。”陶器被大量制造,标志着一个新的时代,即新石器时代的到来,在人类生活史上开辟了新的纪元。可见陶器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为满足人类生活需要而发明的。陶器的使用结束了人类饥则求食,饱则弃余,茹毛饮血的游荡生食的生活,而转向定居熟食的生活。非常自然,这两处洞穴遗址也是世界人类最早烧造陶器的地方之一。这里出土的陶器都是夹粗沙、厚胎,具有早期陶器的特点和风格,经测定,其年代大约在距今一万年以前,也是属于世界制陶最早的一个地方,而且品种丰富,自成系列,在国内乃至世界上都不多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