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淮南寿州窑遗址(南朝至唐.国五)

分类: 古今文化漫谈 |
寿州窑遗址-位于安徽省淮南市大通区上窑镇,当时窑系多以州名称呼,上窑镇在唐代归寿州所辖,故名寿州窑。

晚唐
寿州窑黄釉剪纸罐

寿州窑白釉枕头

寿州窑骑佣,淮南市上窑出土
唐晚期寿州窑小壶
寿州窑发现于1960年,经过多次调查,陆续发现10余处古代窑场。其中以大通区上窑镇周围分布最为集中。从马家岗、余家沟至外窑,沿窑河两岸一带窑凸密集,残瓷片规程遍地皆是,形成长达四、五里的大窑场。历史上的寿州窑绵延几十里,规模巨大,曾是江淮地区的制瓷中心。

寿州窑始烧于隋代,盛于唐,终于唐晚期。在隋代时主要烧青瓷产品,有小口碟、四系瓶、高足盘等。唐代主要烧黄釉瓷和少量黑釉瓷,产品有碗、盘、杯、盏、钵、枕、注子、玩具等。余家沟遗址出土物以碗为多,此外有注子和枕,器物多平底,注子有多角形短流,枕为小长方形,都具有典型唐代风格;釉多黄色,与唐代陆羽《茶经》:"寿州瓷黄、茶色紫"的特征吻合。

寿州窑现已重点划为管嘴孜、高窑、上窑医院住院部、柏树林和东小湾、余嘴孜等5个保护区,在每一个保护区范围内均落实了"四有"保护措施(有保护范围、有保护标志、有保护小组、有记录档案)。1986年,在上窑镇西北的山上,兴建了"寿州窑陶瓷陈列馆",内收集有许多标本,供陈列展示。人们可以在这里领略古代寿州窑的风貌,透过那些晶莹似玉的瓷器,为古代窑工们的精湛技艺所折服。


早期寿州窑产品以烧造青釉瓷器为主,到了唐代改烧黄釉瓷,由青釉改为黄釉形成了唐代寿州窑的时代风格。唐代寿州窑虽然以烧黄釉为主,但是到了唐代中晚期也兼烧黑釉和少量绛红釉。寿州窑陶瓷器为高温石灰釉,含氧化钙量比较高,着色剂为氧化铁,由于烧造采用还原、氧化和先还原后氧化等不同气氛,使釉色形成青、黄、黑与绛红四种。


早期青釉色不纯净,是由于釉层的薄厚不均,烧造技术的不稳定,窑膛气温不均匀,形成产品釉色的不均,青釉的色调呈现为青灰、青黄和青褐等。到了隋代由于烧造技术的提高,窑温控制适中,釉色就比较匀净,呈青色。淮南市博物馆藏有隋代管家嘴窑址出土的为数众多的青瓷片标本可以作为佐证。


寿州窑改烧黄釉瓷后,技术上有所创新。精致产品装在匣钵中入窑烧造,从而避免了窑中高温烟火对胎釉的直接熏染,使釉色纯净光亮,极大地提高了产品质量。寿州窑是较早使用匣钵的窑口之一。普通产品直接入窑叠烧,受到窑中高温烟火的熏染和冲击后,造成釉与胎的色泽不匀净。釉色呈现出黄、蜡黄、鳝鱼黄、黄绿、黄褐等不同几种,往往在器物转角积釉较厚的部位,呈现翠青色的窑变釉。

寿州窑在唐代中晚期,用还原焰烧成了黑釉和降红釉。寿州窑的黑釉产品有些烧造得十分成功。淮南市博物馆收藏的寿州窑黑釉瓷注、黑釉盂口胆式瓷瓶及黑釉瓷枕等,不仅造型美观凝重端庄,而且釉色纯净均匀,被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确认为一、二级藏品。黑釉盂口胆式瓷瓶还是首次发现的寿州窑新品种,堪称寿州窑黑釉瓷器的代表之作。
寿州窑盏
安徽省博物馆藏唐寿州窑黄釉瓷枕
枕为箱形,枕面中部微凹。底留有一圆形通气孔,黄白色胎土上涂有一层化妆土,体表施晶莹透亮的黄釉,底未施釉。枕面中央印规整的菊花纹,器型典雅。唐代寿州窑多为素面,印有花纹的寿州窑瓷器极为珍贵。寿州窑黄釉为高温黄釉,其着色剂是含少量铁分的石灰釉,在高温氧化气氛中生成三氧化二铁,呈现黄色。
唐代寿州窑水丞 水丞又称水中丞,一般多称就是水盂。是一种古老的汉族传统工艺品。它是置于书案上的贮水器,用于贮砚水,多属扁圆形,有嘴的叫"水注",无嘴的叫"水丞"
寿州窑黄釉瓷
其特征是胎厚重,质细腻纯净坚硬,在釉下施化妆土,釉呈淡黄色,另有蜡黄,鳝鱼黄,桔子黄等釉色,色泽晶莹。器型较规整,美观大方,受到人们的喜爱,成为当时唐代六大名窑之一。唐人陸羽在《茶经》里曾写下“寿州瓷黄茶色紫”之句,另在《増补古今瓷器源流考》中也有“江南寿州唐时烧造,其瓷色黄”的记载



寿州窑绛红釉色彩较灰暗,红色不够鲜明,并有大小不等黑色或褐色的斑点。寿州窑绛红釉的出土,是一千多年来的首次发现,显示了寿州窑匠师们的高超技艺和创新精神,它是寿州窑匠师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认识了色元素在高温中化学变化的性能,即改变窑火的气氛,釉色也可随之转变再引起第二次化学变化,获得新的釉色。绛红釉就是采用二种以上的不同气氛一次烧成的结果。
唐代寿州窑的绛红釉,非常类似后世宋代定窑名贵的“紫定”,而且它比“紫定”的出现要早二百多年。。令人十分遗憾的是寿州窑这一新的釉色品种未能得到普遍的应用,因寿州窑的衰落而被淹没。
寿州窑瓷器的胎体总的来说胎坯较厚重,质粗,坚硬,少有光泽,击之清脆有声,吸水率低,耐火度为1200℃。但早期青釉产品的胎体比唐代中晚期的黄釉、黑釉产品的胎体要细。如隋时管家嘴的青瓷胎质较细腻,玻化程度较细,凝结度也高,有光泽,呈青灰色。中晚期黄釉和黑釉器的瓷胎显得粗涩,呈淡红或黄红色,胎泥一般未经淘洗,含有少量的白色或铁黑色砂粒,形成大小不等的气泡。正因为寿州窑器物的胎土未经淘洗,比较粗糙,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匠师们在器物的胎胚上先施一层瓷衣——一种质地白腻的白色瓷土,谓之“化妆土”,再在瓷衣上施釉料,使表面光洁,增加器物的美感,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寿州窑是较早使用
“化妆土”的窑口。
寿州窑胎胚的原料是就地取材。附近的山区盛产粘土(瓷土)矿。这种粘土当地俗称“老土”、“坩子土”、“拌子泥”,有黄、灰白,棕色,土状,可塑性强,烧结后为黄白色,耐1200℃的高温。







唐代 寿州窑黄釉执壶
执壶,又称"注子"、"注壶",隋代出现的酒具。唐前期器呈盘口,短颈、鼓腹,
执壶执壶圆筒形或六角形短直流、曲柄,壶体较矮,鼓腹,假圈足。唐中晚期大量流行,基本取代了鸡首壶、凤首壶等
前一篇:中华八大关之寿县正阳关
后一篇:柳孜运河码头遗址(唐至宋.国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