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湖州下菰城遗址(春秋.国五)

分类: 古今文化漫谈 |
下菰城遗址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城区道场乡,建于春秋战国时期,是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地。下菰城城垣可分内外两重,平面均呈圆角等边三角形。现存外城垣长约2000米,城址总面积达44万平方米。内城居于外城东南角,面积约16万平方米。内、外城垣外侧还有30米宽的壕沟。城垣均为泥土夯筑而成,现存内、外城垣各有阙口多处,有的可能为城门址。下菰城内城门口现新建了一道纪念墙,长18米,高3米,用花岗岩块石垒成,上面铭刻下菰城主要历史。下菰城遗址是浙江省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先秦古城址。

据文献记载,现在的湖州,战国时在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地内。黄歇是战国末年楚国的一个贵族。当时秦国日益强大,开始征服六国的战争。楚王派黄歇出使秦国。他机智善辩,说服秦国把兵力引向北方的韩、魏两国,尤其是他帮助被扣押在秦国作人质的楚太子完逃出秦国,为楚国立了大功。公元前262年,太子完登上楚王(即楚考烈王)宝座,黄歇被任命为令尹(楚相),并封为春申君,赐淮北地十二县,他和齐国的孟尝君田文、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和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是战国末年有名的四公子。

下菰城遗址坐落在一个自北向南倾斜的山坡上,背倚和尚山,东北靠近金盖山。下菰城城垣分内外两重,其中外城略似圆角等边二角形,现存城垣周长约1800米。东北和西北城垣保存完好,无南城垣。内城位于外城内南隅,现存城垣周约1200米,除南城迈较残外,其余部分保存都较完好。城垣一般高度在9米左右,上部宽5—6米,底部宽30米。内城有阙口六,外城有阙口三。城垣用黄土夯筑而成,较实。

下菰城遗址在云巢乡的东南隅,西北倚和尚山,北面是金盖山,东南临东苕溪,背山面水,位置优越。距今约2000年。当时这里“起青楼连延十里”,十分繁华。现在除南城垣外,其余各边的断垣残壁依然存在。城垣分内外两圈,皆椭圆略带三角形。外圈面积约20万平方米;内圈位于外两圈的东南隅,面积约8万平方米。由于当时烧砖技术尚未普及,内外两城垣均不用砖砌,而是用黄土夯打筑实,高约9米。下菰城尚未经过正式考古发掘,但在遗址上仍可拣到镰形刀和印陶罐残片等战国时代遗物。明代诗人张羽曾慕名来此游览,并赋有《下菰长烟》诗:“坡陀废垒青山侧,至今传是春申宅。三千剑履化为尘,蔓草苍烟淡草瑟”,形象地描绘了当时这里的荒凉景色。

据文献记载,现在的湖州,战国时在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地内。黄歇是战国末年楚国的一个贵族。当时秦国日益强大,开始征服六国的战争。楚王派黄歇出使秦国。他机智善辩,说服秦国把兵力引向北方的韩、魏两国,尤其是他帮助被扣押在秦国作人质的楚太子完逃出秦国,为楚国立了大功。公元前262年,太子完登上楚王(即楚考烈王)宝座,黄歇被任命为令尹(楚相),并封为春申君,赐淮北地十二县,他和齐国的孟尝君田文、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和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是战国末年有名的四公子。
淮北地区和齐国领土邻近,容易受到齐国的威胁。黄歇要求改封于江东,楚考烈王准其所请。楚考烈王十五年(前248),楚春申君黄歇徙封于吴,在封邑置菰城县。据宋嘉泰《吴兴志》引南朝宋代山谦之《吴兴记》,“春申君黄歇于吴墟西南立菰城县,起青楼连延十里,西接黄浦”。《吴兴志》又引晋司马彪《续汉书·郡国志》、唐《吴兴图经》及宋《吴兴志旧编》所载,说:“春申君立菰城县,在郡南二十五里”,“战国属楚时已为县,曰菰城,即春申君黄歇封邑”;“城面溪泽,菰草弥望,故名”;“城内又有子城”,“重城屹然,工役甚固”。又引北宋《续吴兴图经》:“春申君始建城,距今千余岁,重城屹然,略不聩毁,则知当时工役之兴不苟矣。”明成化《湖州府志》、崇祯《乌城县志》载:“其故址犹存”,“有内城外城,为东西南北之门四;青楼连延十里,又有长烟亭,今废”。
















后一篇:杭州 临安城遗址(南宋.国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