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张北元中都遗址(元.国五)

分类: 古今文化漫谈 |
元中都遗址元位于河北省张北县馒头营乡,始建于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与当时的元大都(即今北京)、元上都(今内蒙古正兰旗东)齐名。它的建造者为元世祖忽必烈的孙子元武宗海山。元中都由内、中、外依次相套的三重城组成,即外城、皇城、宫城。元中都的宫室建筑按中轴线布局设计,以一号基址为中心的主体宫殿群位于内城的中北部。

















元中都由内、中、外依次相套的三重城组成,即外城、皇城、宫城。内城平面呈长方形,周长2360米。中城套在内城之外,面积约80万平方米。元中都的宫室建筑按中轴线布局设计,以一号基址为中心的主体宫殿群位于内城的中北部。作为正殿的一号宫殿基址居于内城的中心位置,平面呈“工”字形,地表有琉璃瓦当、滴水和花砖等建筑构件。这里出土的汉白玉螭首,雕刻精美,堪称元代石刻中的精品。

考古勘察表明,元中都里既有宫城建筑也有放置毡帐的空地,这显示出这个介于元大都(北京)与草原之间的都城,兼具草原文化和中原传统双重特色。
元中都处在北京通往内蒙古的要道上,元代曾与元大都(北京)并称,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元武宗海山建。至大元年(1308年)立中都留守司兼开宁路都总管府后,又设立了虎贲司、光禄司、银冶提举司及中都万亿库等官署,成为元朝三大都城之一。至大四年(1311年),武宗逝,仁宗"罢城中都"后,仍作行宫使用,后任英宗、泰宗、文宗、顺帝等多位皇帝曾到此巡幸、议政、作佛事。至正十八年(1358年),红巾军烧毁中都宫阙,使其成为废址。
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并探明了主要建筑遗址的形状。出土文物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1个汉白玉角部螭(传说中龙的一种)首和9个台沿螭首。这10个螭首雕刻细腻,造型完美,是元代雕刻中不可多得的珍品。元中都遗址的发现还被评为“1999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从现存的遗址来看,元中都分为外城、中城、内城以及城墙和角楼。元中都从建立到焚毁的历史,可充分反映元代从鼎盛走向衰亡的过程。
















前一篇:井陉窑遗址(隋至清.国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