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广东佛山祖庙(明、清.国保)(二)

(2016-06-11 12:00:39)
分类: 古今文化漫谈
“真武帝祠之始建不可考,或云宋元丰时,历元至明,皆称祖堂,又称祖庙,以历岁久远,且为诸庙首也。”这是《佛山忠义乡志》关于祖庙根源的历史记载。因居佛山诸庙之首,故称祖庙。

广东佛山祖庙(明、清.国保)(二)
北宋元丰年间(10 7 8 -1085年),在岭南水乡腹地,一位工匠沿着河边打下“祖堂”的第一根木桩。也许他不曾想到,这座建筑将在接下来的近千年间,经历二十多次的重修和扩建,最终成为代表佛山古代最高民间艺术水平、承载着全佛山人宗族信念的祖庙。

广东佛山祖庙(明、清.国保)(二)
明代洪武五年(1372年),在乡人赵仲的带领下,祖庙正殿得到重建,从而成为祖庙最重要也是最早的建筑物。建筑采用宋代建筑法式,方正的殿堂,营选施用大量斗拱。斗拱如燕尾般向左右分开支撑、叠起,使屋檐大幅度向外延伸,保护下面的柱子免受南方雨水的浸蚀,形体固实厚重,外观雄伟稳健,成为我国现存古建筑中仅有的宋式斗拱实例。历经600多年,这组宋式斗拱依旧坚硬如故,它撑起的是一座凝聚着地域宗族信仰的建筑
广东佛山祖庙(明、清.国保)(二)
灵应牌坊上的明代“燕巢”斗拱,书写的是祖庙成为御赐官祠的地位巅峰。
广东佛山祖庙(明、清.国保)(二)
 1449年,明朝正统十三年,南海人黄萧养发动起义。这个“相貌平平,一只眼睛似乎还是瞎的年轻人”,因为“盗嫌”入狱被判死罪,不想坐以待毙的他,联合19名囚犯逃狱流落海上,沿途招兵买马。黄萧养的队伍最多时有10万人,“拜佛(山)劏羊(城)”就是那时发起的。起义大军一边围攻广州,一边把进攻矛头对准有钱、有铁、又有“战略要地”之称的佛山堡,近千艘船只在汾江布阵,摆出志在必得的架势。
广东佛山祖庙(明、清.国保)(二)
在面临生死存亡的危险关头,以佛山乡绅梁广为首的22位望族,组成临时自救力量,他们跪求北帝庇佑,动员乡亲父老,仅一天就准备好器械、食物,并在周围十多里地挖好壕沟,竖起铁栅栏。交战时,前方勇敢抗击,而栅栏内民众办起秋色,造出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用上“兵不厌诈”之计,最终击退义军。    
广东佛山祖庙(明、清.国保)(二)
他们将抗击胜利的功绩归于北帝。于是,交战时,北帝显灵,成群飞鸟从栅栏里飞出来,在起义军的战船上盘旋;一群群蚊子从北帝庙里飞出,聚集在义军上空,像旗帜一样……类似的显圣传说甚嚣尘上。乡绅们还将种种北帝显圣的事迹上奏朝廷,请求为祖庙封典。
广东佛山祖庙(明、清.国保)(二)
明景泰元年,一道圣旨经过重重官员的传递,从京城来到佛山。“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宣旨声音响起,佛山赐名“忠义乡”,祖庙赐名“灵应祠”,赐予修建灵应牌坊,春秋祭典,地方最高官员必须亲自参加;对祖庙修缮不力的官员,也会遭到问责。
广东佛山祖庙(明、清.国保)(二)
一夕之间,祖庙从民间祠庙变成官方庙宇,既代表主宰天地的神灵,又代表高不可攀的皇帝。这在广东社会并不多见,如同金榜题名一样,祖庙从此成为佛山人的骄傲
广东佛山祖庙(明、清.国保)(二)
圣旨传达的第二年,灵应牌坊开始建造。因是皇帝御赐,牌坊施工构建格外讲究,壮丽异常。牌坊建筑为三楼三层式,威严耸立,檐柱间大量施用斗拱,飞檐叠翠,飘逸凌云,正面顶层正中有竖书“圣旨”二字匾,下层横书“圣域”、“灵应”。白色的石柱、朱红的木结构、形似“燕巢”的斗拱层叠,映衬着贴金大字,配以绿色琉璃瓦上盖,使整座牌坊显得辉煌夺目。上世纪70年代,一场十二级台风吹袭佛山,风骨凛然且结构极为坚固的灵应牌坊屹立不倒,安然无恙。
广东佛山祖庙(明、清.国保)(二)
“廿七铺奉此为祖,亿万年惟我独尊”,前殿右门的一副对联道出祖庙在佛山人心中的崇高地位,而官府的介入祭祀和侨寓商人的认同,从政治和经济上巩固了祖庙的地位,推动着祖庙成为合镇诸庙之冠。
广东佛山祖庙(明、清.国保)(二)
祖庙三门内的灵应祠,从进门的大铁鼎,到殿内最深处端坐的北帝铜像,目之所及,全是无价珍宝。
广东佛山祖庙(明、清.国保)(二)
明景泰年间,祖庙成为敕封官祠,所供奉的北帝自然也要重新打造。此时,一座重2.5吨的北帝铜像打造完毕,端放在紫霄宫中。九尺五寸的高度,代表九五之尊的崇敬,更代表了当时佛山铸造业的兴盛,成就了它作为国内现存最大的明代铜铸北帝像的荣耀。文官造型的北帝像,头顶圆光,面带微笑,左手扶着腰带,右手放在膝盖上,这个造型竟和收藏在故宫博物馆中的明朝永乐皇帝的画像十分相似。工匠们为何把北帝像塑造成与明成祖朱棣一样,已无从考究,但可以想象的是,当时的工匠乃至百姓对于北帝的崇拜已经到达顶峰。
广东佛山祖庙(明、清.国保)(二)
相比起北帝铜像的重量,北帝统属的天兵神将二十尊元帅神像却几乎是祖庙内最轻的物件,高达2米的神像,也只有几匹麻布的重量,一个人就能轻易抱起。这些雕像所采用的工艺叫漆夹伫塑,也叫漆扑,是明清时期的产物。工艺繁复,须先塑出泥胎人像,然后翻制石膏模,在石膏模上用小麻布片逐层粘贴,多达8、9层,此后脱去泥模,再在胎塑造型表面施以精细雕塑、
广东佛山祖庙(明、清.国保)(二)
所有神像的衣饰和面部表情善恶不一,但统一的是,他们的身体都一致地向前微倾,既是对北帝表示恭敬,也是居高临下、俯瞰世人。清末期间,这些塑像由佛山最出名的两家雕塑店号修复翻新,两家店号为炫耀各自的精湛手艺,都搭起排栅罩以幕布遮掩,互相保密至全部竣工,因此,这也代表了当时佛山地区最高超的工艺水平。
广东佛山祖庙(明、清.国保)(二)
在正殿左右两旁的72件北帝出巡兵器仪仗,就是国家二级文物,它们由广府商家制造于清光绪二十五年,至今已有上百年历史,全国只有一套。此外木雕神案、直径1.31米的巨型铜镜、大型铜鼎铜钟和香炉,凭借这些无法复制的珍宝,堆砌起祖庙“东方民间艺术之宫”的美誉。
广东佛山祖庙(明、清.国保)(二)
在祖庙前殿西廊,是清光绪二十五年制作的陶塑瓦脊作品“哪吒闹东海”。长4.3米,高1米,楼台屋宇,构图严谨,真实生动。瓦脊分两层,下层塑人物19个,长袍铠甲,姿态各异;上层塑人物8个,皆倚栏杆,向下张望;中间脚踩风火轮,手执乾坤圈的便为哪吒。哪吒神态天真、活泼趣稚,其父李靖则严肃端坐,似在怒斥这个闯下大祸的顽童。祖庙博物馆馆员介绍,哪吒是个反抗性很强的人物,在他身上寄托着反抗封建礼教和伦理观念的精神,这也是祖庙众多作品里反映抗争精神的其中一件。
广东佛山祖庙(明、清.国保)(二)
光绪二十五年的大修,在祖庙的艺术品上多留有抗争的印记。祖庙正殿的漆金木雕神案,是那次大修时,由本地商业行会之一、经营粮油杂食的平码行敬奉的,承制该神案的是清末佛山承龙街著名木雕作坊成利店。
广东佛山祖庙(明、清.国保)(二)
 漆金木雕神案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部雕刻的人物故事为“竹林七贤”。魏晋年间,文人名士阮籍、嵇康等七人,看透时局的险恶,隐居不问世事,闲聚竹林,或醉饮弹琴,或赋诗咏怀,以发泄愤懑之情。下部雕刻的是“薛刚反唐”的历史故事。薛刚反唐的历史题材,在粤剧剧目中名为“偷祭铁丘坟”。故事内容是清咸丰四年(1854年),粤剧艺人李文茂率红船弟子积极响应太平天国运动而发动起义,后遭残酷镇压,许多艺人被杀,埋葬于佛山市郊蒙清岗,墓地亦以“铁丘坟”做记认。木雕艺人正是借薛刚偷祭铁丘坟,抒发人们对粤剧艺人们的缅怀之情。
广东佛山祖庙(明、清.国保)(二)
前殿一座漆金木雕神案。光绪二十五年,银行如意堂敬奉了该神案,并由佛山镇承龙街黄广华店负责制作。神案上层刻有“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正中就是“图穷匕现”的场面。下层刻有“李元霸伏龙驹”的传说。故事中的李元霸,相传为唐高祖李渊的第四子,被誉为隋唐第一好汉。当时某番邦向唐朝送来一匹烈马,名曰龙驹,声言如果唐朝有人能降服此马,则甘愿俯首称臣。元霸听后大怒,当殿降服龙驹,使唐朝免遭侵略。
广东佛山祖庙(明、清.国保)(二)
这件作品,竟有几个身着燕尾服、头戴高礼帽的洋人,有的作献表状,有的跪地求饶,有的被打翻在地。鸦片战争后,列强入侵,木雕艺人借胡人来隐喻洋人,表现对帝国主义入侵的痛恨。
广东佛山祖庙(明、清.国保)(二)
广东佛山祖庙(明、清.国保)(二)
1958年,在维修该神案时,工作人员发现,正中裱糊的木雕小匾“金銮殿”三字下竟刻有“大明江山”四字,明显带有“反清复明”的思想。有考证认为,从木雕旗帜上的“李”字来看,又很容易使人联想到粤剧艺人李文茂领导的以“反清复明”为口号的红巾军起义。这座神案,集艺术性、思想性于一体,堪称佛山木雕艺术的珍品,也是国家级的保护文物。
广东佛山祖庙(明、清.国保)(二)
庆真楼建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地处祖庙古建筑群轴线的最北端,也是当中年代最晚的一座建筑。庆真楼楼高两层,为砖木结构,镬耳式封火山墙,是供奉北帝父母的神殿。因此,屋顶的瓦脊所塑的是“瑶池祝寿”的故事,王母的五个女儿和八仙向王母祝寿,场面盛大而热闹。    民国时期,庆真楼改为驻军之所,二楼的部分木材被抽取,楼面不堪负载,一度成为危楼。2000年,庆真楼才得以重新修复。
广东佛山祖庙(明、清.国保)(二)
万福台,建于清顺治十五年(1658),位于祖庙古建筑群轴线的最南端,是目前广东省内现存最古老的戏台,初名华丰台,光绪时改名万福台。万福台建在一个高2.07米的高台上,与灵应祠内北帝的视线高度一致,因此,此处正是酬神戏演出的地方。台上以精美绝伦的大量贴金木雕的隔板分为前台和后台,台前空地开阔,青石铺地,供观众自携条凳或站立观戏用。空地东西两侧是两层式长廊,形似包厢,供地方士绅及眷属观剧用。从万福台到两旁的两廊,再到灵应牌坊,形成一个天然的整体立体环绕声回音壁,保证了极佳的演出音响效果。
广东佛山祖庙(明、清.国保)(二)
万福台,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一座粤剧戏台,建于清顺治十五年,原叫华封台,19世纪末为了庆贺慈禧60寿诞,才改名为“万福”。万福台最初是用来表演酬神的地方戏台,明清时候佛山庙会活动十分频繁,北帝诞、天后诞、龙母诞等等,酬神戏是庙会上的普遍节目,因此戏台与大殿建在同一中轴线上,戏台近于四方形,在戏台中间用木雕屏隔出前后台,后台三面围以砖墙,台前四根柱,中间两立柱形成表演空间,台下为存放衣箱的地方。戏台整体比较高,因为是表演给神———北帝看的,戏台的两侧还有长廊,长廊上设包房,过去有钱的人家在里面看戏,而没钱的平民百姓就在台下的广场上看。
广东佛山祖庙(明、清.国保)(二)
《华封台会碑》里有记载,每年七八月份,活动在珠三角一带的佛山本地班,就集中在琼花会馆重新组班,组班后第一台戏一定要在万福台首演,先给北帝看过,才能得到北帝的庇佑演出顺利成功,然后才能坐船下乡表演。正是因为酬神戏的普遍存在和发展,为粤剧在佛山的诞生提供了契机。粤剧创立于清代雍正年间,北京名伶张五因为躲避官府的追捕,南逃到佛山,用京戏昆曲来改造本地戏剧,最终形成现在的粤剧。粤剧诞生后,万福台首演的惯例也被继承了下来,几百年来没人敢违背,因此万福台也成了粤剧发展的最好见证。
广东佛山祖庙(明、清.国保)(二)
灰塑是岭南建筑常用的传统建筑工艺,俗称“灰批”。用草灰、石灰、纸浆等混合物在建筑上塑造装饰而成,多用于门额、窗框、屋脊等处,题材多为花卉、鸟兽、山水人物等。端肃门是人们浏览祖庙的重要入口,在门楼上方塑有一组灰塑——“唐明皇游月宫”。它由出身灰塑世家的布根泉师傅于1942年制作,为多层立体浮雕,塑有唐明皇、月宫仙女及卫士等五人。  

唐明皇即唐玄宗,“开元盛世”便是他励精图治之功。唐明皇游月宫的故事见于凌蒙初所著的《拍案惊奇》,讲的是中秋之夜,玄宗一时雅兴大发,让高僧叶法善将板笏化成一道银桥直达月宫。

广东佛山祖庙(明、清.国保)(二)

 

据《开元遗事》载:玄宗在位时,天下太平,一片繁华安定之景象。唐明皇有一天在皇宫里对大臣说:“吾昨夜梦游月宫,诸神娱予以上清之乐,寥亮清越,殆非人间所闻也。……至月宫,仙女数百,皆素练霓衣,舞于广庭。问其曲,曰霓裳羽衣。”唐明皇将曲默记下来,醒后将其写成曲谱,让乐师演奏,名曰《霓裳羽衣舞》。后来此事流传于民间,便有文人雅士将其写成诗文,编成戏曲,广泛传颂。  端肃门上的这组灰塑采用后一种说法,在构图中突出游之美景,游之怡然,唐明皇悠然自得地欣赏月宫仙景,两旁古树仙草掩映,鸟兽和鸣,一派热闹喜庆的景象。
广东佛山祖庙(明、清.国保)(二)
灰塑“断桥会”位于万福台西门楼上方,是一组多层立体式灰塑作品。其内容取材于传统戏剧故事“断桥会”:蛇仙与侍女小青思慕人间生活,下凡与书生许仙结成美满姻缘,金山寺长老法海却要拆散这对夫妻,并将许仙骗囚于寺中,后来,许仙三人经历许多磨难与曲折,终于重逢于杭州西子湖上的断桥,夫妻、姐妹重新团聚。
广东佛山祖庙(明、清.国保)(二)
万福台在祖庙最南端,是一座专供粤剧演出的大戏台。粤剧起源于佛山,每年六七月份,在外演出的各戏班都返回佛山,解散旧班,重组新班。依照惯例,新戏班的头场演出必在祖庙的万福台进行。此建筑为歇山卷棚顶,台面宽三开间。前后台用金漆木雕隔板分开,隔板两侧设门供演员出入。隔板正中的上部雕刻福禄寿三星;下部雕刻戏曲故事"曹操大宴铜雀台"的场面;左右分别雕刻降龙、伏虎二罗汉。这些金漆木雕刀工洗练、技艺娴熟、笔法粗矿。
广东佛山祖庙(明、清.国保)(二)
灰塑“断桥会”是布锦庭民国初年的作品。布氏是佛山著名灰塑艺术世家,布氏家族灰塑作品的特点是玲珑通透,层次分明,主题突出,色彩明快。布氏灰塑多装饰在建筑物高处,绘画线条一般较为粗劲,也充分考虑了仰视效果,让欣赏者站在平地观赏时感觉舒服自然。祖庙内制作的各组灰塑作品,是同类艺术创作中的佼佼者,多为布氏家族的代表作品。
广东佛山祖庙(明、清.国保)(二)
灰塑“桃园三结义”位于崇敬门顶部,与端肃门顶部的“唐明皇游月宫”相呼应。内容取材于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第一回“祭天地桃园结义”。传东汉末年,天下纷争,王室衰微,各具才华的刘备、关羽、张飞恰巧相逢,三人意气投合,于是在河北涿州“桃园三结义”,誓同生死,救国扶危,匡复汉室。
广东佛山祖庙(明、清.国保)(二)
灰塑“桃园三结义”是民国三十一年(1942)祖庙修缮时,由佛山著名灰塑艺人布根泉制作。作品为多层式立体雕,表现的是刘、关、张三人于桃园结拜时焚香拜祭后举杯畅饮的情景,刘备居中,关羽居左,张飞居右,两仆童侍奉在后,背景装饰有美艳的桃花,苍郁的古柏。刘备仁慈宽厚、关羽忠义仁勇、张飞骁勇善战的人物个性特征都刻画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所敷色彩搭配和谐,具有独特的装饰效果。
广东佛山祖庙(明、清.国保)(二)
“公园春晓”灰塑位于祖庙的西侧外围墙上,是1956年佛山灰塑艺人布志军的作品。  作品里描绘的是祖庙及周围的景色,上面不仅画有“灵应”牌坊,“灵应祠”内的“文魁阁”,还有“仁寿寺”内的“如意塔”、“龙须沟”上的“金水桥”等具有代表性的佛山历史文化古迹。这些景色加起来就是作者心目中的佛山历史文化之“春”。
广东佛山祖庙(明、清.国保)(二)
这里所说的“龙须沟”并不是老舍笔下的北京“龙须沟”,而是祖庙路的前身,其景致也不如灰塑作品上那般优美。  60年前的祖庙路还是一条水沟,当时的佛山城市与农村的界限就是祖庙门前的这条水沟。1958年,人们开始整治这条奇臭无比的“龙须沟”,砌了石岸,种了垂柳。后来,华侨大厦1962年落成,狭窄的石板路令这座佛山当时最高的建筑物处境相当尴尬。1976年,祖庙路扩宽设计为双向四车道,全长1350米,铺设沥青路面。从此,“龙须沟”实现华丽转身
广东佛山祖庙(明、清.国保)(二)
建于祖庙西侧外围墙上的一副灰塑作品,同样为佛山灰塑世家布氏传人布辉于1956年所作,作品人物造型生动,个性突出,讲述的是书圣王羲之的故事。东晋时期,由于王羲之特别勤奋用功,洗笔砚时的屋前池水都已经变黑了。为了掌握运笔的技巧,提高技艺,王羲之经常观察鹅的戏水动作来寻求创作灵感,因而以鹅为伴,成了好“朋友”。一日,王羲之听说有道士养了一群鹅,便去观看,发现非常可爱,便想高价买回来。道士说,你写一部《道德经》给我,我就把鹅送给你。羲之欣然答应,高高兴兴带着鹅回家去了。王羲之后来成为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书法家,被称为“书圣”。 “羲之戏鹅”中他活泼顽皮的性格,以及率真的个性,对他以后的书法造诣或多或少都有影响。
广东佛山祖庙(明、清.国保)(二)
建于祖庙西侧外围墙上的一副灰塑作品,为佛山灰塑世家布氏传人布辉于1956年所作。故事出自成语“柯烂忘归”。相传西晋时,有一个樵夫名叫王质,每日上山砍柴。一天,他在松林深处看见两位老人在下棋,便放下斧头,观看起来,甚至忘记了饥饿和回家。许久之后,老人才下完棋。其中一位说道,“山中方七日,时间数千年”,你赶快回去吧。王质听后,准备取斧下山,没有想到柯木作的斧柄已经腐烂,铁斧也已经变得锈迹斑斑。  转眼间,两位老人不见了踪影,王质才知道遇到了神仙。而等他回到山村,整个村子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不认识别人,别人也不认识他。广东佛山祖庙(明、清.国保)(二)在佛山祖庙的锦香池内,置放有一石雕龟蛇,传说它就是祖庙内供奉的“北帝”的象征。北帝,原为古代神话中的北方之神。中国的古时候把天上二十八宿星系分为四组,每组七星,并把每组想象为一种吉祥的动物,南方七宿想象为鸟形,称朱誉;东方七宿想象为龙形,称青龙;西七宿想象为虎形,称白虎;北方七宿想象为龟、蛇,称玄武,后来成为掌管东、南、西、北各方的神灵,故龟蛇便成了北帝的化身。

广东佛山祖庙(明、清.国保)(二)
在我国的古代,龟蛇地位极高,龟与龙地位极高,龟与龙、凤、麒麟并称为“四灵”,蛇与龙并称,那时候有人认为龟象征天地,地天是半圆的,地是方的,隆起的龟壳、扁平的龟甲就象天覆盖在地盘之上。而天地是长久的(乌龟本身也较长寿),所以被人们视为运气或长寿的吉祥物。
广东佛山祖庙(明、清.国保)(二)

广东佛山祖庙(明、清.国保)(二)

广东佛山祖庙(明、清.国保)(二)

广东佛山祖庙(明、清.国保)(二)

广东佛山祖庙(明、清.国保)(二)

广东佛山祖庙(明、清.国保)(二)
广东佛山祖庙(明、清.国保)(二)

广东佛山祖庙(明、清.国保)(二)

广东佛山祖庙(明、清.国保)(二)

广东佛山祖庙(明、清.国保)(二)

广东佛山祖庙(明、清.国保)(二)

广东佛山祖庙(明、清.国保)(二)

广东佛山祖庙(明、清.国保)(二)

广东佛山祖庙(明、清.国保)(二)

广东佛山祖庙(明、清.国保)(二)

广东佛山祖庙(明、清.国保)(二)

广东佛山祖庙(明、清.国保)(二)

广东佛山祖庙(明、清.国保)(二)

广东佛山祖庙(明、清.国保)(二)

广东佛山祖庙(明、清.国保)(二)

广东佛山祖庙(明、清.国保)(二)
广东佛山祖庙(明、清.国保)(二)
广东佛山祖庙(明、清.国保)(二)

广东佛山祖庙(明、清.国保)(二)

广东佛山祖庙(明、清.国保)(二)

广东佛山祖庙(明、清.国保)(二)广东佛山祖庙(明、清.国保)(二)
广东佛山祖庙(明、清.国保)(二)

广东佛山祖庙(明、清.国保)(二)

广东佛山祖庙(明、清.国保)(二)

广东佛山祖庙(明、清.国保)(二)

广东佛山祖庙(明、清.国保)(二)

广东佛山祖庙(明、清.国保)(二)

广东佛山祖庙(明、清.国保)(二)

广东佛山祖庙(明、清.国保)(二)

广东佛山祖庙(明、清.国保)(二)

广东佛山祖庙(明、清.国保)(二)

广东佛山祖庙(明、清.国保)(二)
广东佛山祖庙(明、清.国保)(二)

广东佛山祖庙(明、清.国保)(二)

广东佛山祖庙(明、清.国保)(二)

广东佛山祖庙(明、清.国保)(二)

广东佛山祖庙(明、清.国保)(二)

广东佛山祖庙(明、清.国保)(二)

广东佛山祖庙(明、清.国保)(二)

广东佛山祖庙(明、清.国保)(二)

广东佛山祖庙(明、清.国保)(二)

广东佛山祖庙(明、清.国保)(二)

广东佛山祖庙(明、清.国保)(二)

广东佛山祖庙(明、清.国保)(二)

广东佛山祖庙(明、清.国保)(二)

广东佛山祖庙(明、清.国保)(二)

广东佛山祖庙(明、清.国保)(二)

广东佛山祖庙(明、清.国保)(二)

广东佛山祖庙(明、清.国保)(二)

广东佛山祖庙(明、清.国保)(二)

广东佛山祖庙(明、清.国保)(二)

广东佛山祖庙(明、清.国保)(二)

广东佛山祖庙(明、清.国保)(二)

广东佛山祖庙(明、清.国保)(二)

广东佛山祖庙(明、清.国保)(二)

广东佛山祖庙(明、清.国保)(二)

广东佛山祖庙(明、清.国保)(二)

广东佛山祖庙(明、清.国保)(二)

广东佛山祖庙(明、清.国保)(二)

广东佛山祖庙(明、清.国保)(二)

广东佛山祖庙(明、清.国保)(二)
广东佛山祖庙(明、清.国保)(二)

广东佛山祖庙(明、清.国保)(二)

广东佛山祖庙(明、清.国保)(二)

广东佛山祖庙(明、清.国保)(二)

广东佛山祖庙(明、清.国保)(二)

广东佛山祖庙(明、清.国保)(二)

广东佛山祖庙(明、清.国保)(二)

广东佛山祖庙(明、清.国保)(二)

广东佛山祖庙(明、清.国保)(二)

广东佛山祖庙(明、清.国保)(二)

广东佛山祖庙(明、清.国保)(二)

广东佛山祖庙(明、清.国保)(二)

广东佛山祖庙(明、清.国保)(二)
广东佛山祖庙(明、清.国保)(二)

广东佛山祖庙(明、清.国保)(二)

广东佛山祖庙(明、清.国保)(二)

广东佛山祖庙(明、清.国保)(二)

广东佛山祖庙(明、清.国保)(二)

广东佛山祖庙(明、清.国保)(二)

广东佛山祖庙(明、清.国保)(二)

广东佛山祖庙(明、清.国保)(二)

广东佛山祖庙(明、清.国保)(二)

广东佛山祖庙(明、清.国保)(二)

广东佛山祖庙(明、清.国保)(二)

广东佛山祖庙(明、清.国保)(二)

广东佛山祖庙(明、清.国保)(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