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山西  绛州大堂(元.国保)

(2016-05-28 21:34:10)
分类: 古今文化漫谈
绛州大堂位居新绛县城西高垣之上,新绛中学校内(原州署衙门内)。绛州大堂始建于唐,现存大堂建筑为元代重建遗构。现大堂内仍有4块大型石质复盆式莲花柱础可以炫耀唐代的辉煌。山西 <wbr> <wbr>绛州大堂(元.国保)

一千多年来,这里一直是州府衙门的正堂,明镜高悬,衙役呐喊,百姓有冤,可以击鼓上堂,是非曲直,全凭知州的良心所裁。难怪在大堂中心,正堂前有一块已碎裂成多块的“鱼儿跪堂石”,意为鱼儿喝水各凭良心。公正与否,只有天知道了。该堂又名“帅正堂”,史载唐王李世民在稳定李氏王朝的基础上,为讨伐平息外族入侵,东征高丽,命左领军大将军张士贵在绛州设帐募军,招兵处就设在州治署衙正堂内。今新绛县博物馆尚保留有张士贵的交椅遗件,传为“帅正堂”的见证物。白袍虎将薛仁贵投军,征东平西,最后在汾河湾筑台拜将,也都与“帅正堂”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山西 <wbr> <wbr>绛州大堂(元.国保)

绛州大堂面宽七间,进深八椽,单檐歇山筒瓦顶,檐下为五铺作单下昂斗拱。大堂高大宽阔,巍峨壮观,人置其间四顾空旷,威严之感油然而生。据古建专家言,全国州衙正堂规制通例为五间,而绛州独为七间,乃国内少见。现全国尚保留有三处州衙大堂,“绎州大堂”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大堂建筑风格粗犷豪放,造型朴实无华,堂内柱子,特别是前后门楹柱,其粗难以合抱。为扩大堂内面积,内柱大量减少,横梁为三架重叠,与纵向大内额,由额相接,与横行大梁叠架承重,撑以通天立柱,坚固有力。梁柱多为原始材料剥皮稍加砍削而成,无统一规格可循。从总的风格看,现建筑应为元代重建造构。大堂的周围尚留有一部分附属建筑,堂前原有卷棚抱厦三间,上部虽已毁,基址尚存。左右有二排厢房南北拉开,那是昔日三班六房,差役办公的地方。
山西 <wbr> <wbr>绛州大堂(元.国保)
绛州大堂正面

中间青石板铺就的引路南端有木石牌楼一座。堂后留有二堂房屋数间,这里是州府官员下榻休息的地方。堂西侧尚留有一小桥流水,假山松涛的小型花园一座,是官员因行事烦恼而稍作休憩的地方。再往后便是供知州、夫人、小姐消遣游览的州署花园《绛守居园池》。这些建筑像众星捧月般托起巍巍“绛州大堂”。堂内北壁东侧嵌有一块高116、宽70厘米的《文臣七条》石,系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刻制,上书敕宋真宗赵恒御制。原文是:一曰清心。谓平心待物,不为喜怒爱憎之所迁,则庶事自正。二曰奉公。谓公直洁己,则民自畏服。 三曰修德。谓以德化人,不专尚猛威。四曰责实。谓专求实效,勿竞虚荣。五曰明察。谓勤察民情,勿使赋役不均,刑罚不中。 六曰劝课。谓谕下民勤于孝悌之行,农桑之务。七曰革弊。谓求民疾苦,而厘革之。
山西 <wbr> <wbr>绛州大堂(元.国保)绛州大堂内部梁架
 “文臣七条”原为州衙所藏,几经流失,后在1984年重嵌于大堂内壁,以昭示后人。“文臣七条”碑流传至今已八九百年,徽宗时朝散大夫,知绛州军时恪能够恭刻,并表示“昭示万代,仰遵圣训”,为后人保留了这样一件珍贵的文物。

山西 <wbr> <wbr>绛州大堂(元.国保)五铺作双昂计心造斗栱   按明清的称谓是双昂五踩平身科
山西 <wbr> <wbr>绛州大堂(元.国保)大堂内斗拱处  横栱上有曲幽


山西 <wbr> <wbr>绛州大堂(元.国保)最左边的柱头斗栱
山西 <wbr> <wbr>绛州大堂(元.国保)斗栱   斗栱硕大、朴素、简洁

山西 <wbr> <wbr>绛州大堂(元.国保)斗拱  从这个角度可以清楚的看出上面的昂是真昂,下面的昂是假昂,仅起装饰作用,双昂下皆设有华头子。斗栱五铺作双下昂,重栱计心造,补间铺作用真昂,后尾挑在平槫之下,稍间斗栱后尾用大斜梁直接挑至四椽栿下山西 <wbr> <wbr>绛州大堂(元.国保)大堂北面外部斗栱  四铺作单抄偷心造,较南面的斗栱制作简单,柱头有卷杀。古代建筑以翘或昂自坐斗出挑的多寡,宋代以铺作计(清代以踩计)。出一跳叫四铺作(三踩)偷心造是汉族木结构建筑跳头上不置横栱的斗拱构造形式之一,横拱的设置少于斗拱出踩,如斗拱各向内外两侧挑出三拽架称为七踩 ,应列有七列横拱,但在制作时却省去一列或数列横拱,这种做法称为偷心造

山西 <wbr> <wbr>绛州大堂(元.国保)大堂建筑风格粗犷豪放,造型朴实无华,堂内柱子,特别是前后门檐柱,其粗难以合抱。为扩大堂内面积,减少金柱,横梁为三架重叠,与纵向大内额、由额相接,与横行大梁叠架承重,撑以通天立柱,坚固有力。上部梁架为六椽栿对后乳栿用三柱。山西 <wbr> <wbr>绛州大堂(元.国保)单檐悬山顶  博风板上有悬鱼和惹草。悬鱼是位于悬山或者歇山建筑两端的博风板下,垂于正脊。悬鱼是一种建筑装饰,大多用木板雕刻而成,因为最初为鱼形,并从山面顶端悬垂,故称之为“悬鱼”。惹草 钉在博风板边沿(一般处于檩头位置)的三角形木板。门楼外民居惹草用得不多,所见的也是做成长方形,不刻纹饰,简朴率性。绘制或雕刻与水有关的形象在观念上有防止建筑失火之意。山西 <wbr> <wbr>绛州大堂(元.国保)大堂内部

 

梁柱多为原始材料剥皮稍加砍削而成,无统一规格可循。从总的风格看,现建筑应为元代重建造构。殿内采用减柱造,前槽仅用二金柱,布于两稍间外侧,金柱上用大内额一道,额上坐大斗承上部梁架,后槽明间设通间雀替左右连贯。山西 <wbr> <wbr>绛州大堂(元.国保)这根金柱居然是弯曲的。但这符合元代建筑特点,梁柱随原料稍加修饰即用。古代汉族建筑的屋顶梁架以立柱支撑,立于最外一层屋檐下的柱子称檐柱,在檐柱以里,位于内侧的柱子称"金柱"。多用于带外廊的建筑。进深较大的房屋依位置不同又有外围金柱和里内金柱之分。金柱又是除檐柱、中柱和山柱以外的柱子的通称,依位置不同可分别以外金柱和内金柱。李善注:"《燕丹子》曰:荆轲 拔匕首擿秦王,决耳,入铜柱,火出。然铜有金,故称曰金柱。"
山西 <wbr> <wbr>绛州大堂(元.国保)大堂的周围尚留有一部分附属建筑,堂前原有卷棚抱厦三间,上部虽已毁,基址尚存。左右有二排厢房南北拉开,那是昔日三班六房,差役办公的地方山西 <wbr> <wbr>绛州大堂(元.国保)大堂内梁架结构 砌上露明造。砌上露明造常见于古建介绍中,也叫"彻上明造"。无天花(吊顶)的做法,叫"彻上露明造"。有无天花(吊顶),也是殿阁与厅堂差别之所在。设天花的即殿阁型殿堂,以天花为界,在结构上明确地上下分开。无天花的,为厅堂式建筑山西 <wbr> <wbr>绛州大堂(元.国保)仅明间北部上方建有部分平棋(天花) 平棋即今之天花板,古代也叫做"承尘"。在木框间放较大的木板,板下施彩绘或贴以有彩色图案的纸这种形式在宋代成为平棊,后代沿用较多。一般居民用竹,高粱秆等轻材料作框架,然后糊纸。山西 <wbr> <wbr>绛州大堂(元.国保)
内部梁架局部   丁栿横置

山西 <wbr> <wbr>绛州大堂(元.国保)绛州大堂始创于唐,现大堂内仍有4块大型石质覆盆式莲花柱础可以炫耀唐代的辉煌

山西 <wbr> <wbr>绛州大堂(元.国保)素柱础    前后门檐柱,其粗一个人难以合抱
山西 <wbr> <wbr>绛州大堂(元.国保)一千多年来,这里一直是州府衙门的正堂,明镜高悬,衙役呐喊,百姓有冤,可以击鼓上堂,是非曲直,全凭知州的良心所裁
山西 <wbr> <wbr>绛州大堂(元.国保)山西 <wbr> <wbr>绛州大堂(元.国保)文臣七条石
       堂内北壁东侧嵌有一块高116、宽70厘米的《文臣七条》石,系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刻制,上书敕宋真宗赵恒御制。原文是:一曰清心。谓平心待物,不为喜怒爱憎之所迁,则庶事自正。 二曰奉公。谓公直洁己,则民自畏服。 三曰修德。谓以德化人,不专尚猛威。 四曰责实。谓专求实效,勿竞虚荣。五曰明察。谓勤察民情,勿使赋役不均,刑罚不中。 六曰劝课。谓谕下民勤于孝悌之行,农桑之务。 七曰革弊。谓求民疾苦,而厘革之。 “文臣七条”原为州衙所藏,几经流失,后在1984年重嵌于大堂内壁,以昭示后人。“文臣七条”碑流传至今已八九百年,徽宗时朝散大夫,知绛州军时恪能够恭刻,并表示“昭示万代,仰遵圣训”,为我们保留了这样一件珍贵的文物。在今天,不仅有其历史的借鉴作用和参考价值,而且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山西 <wbr> <wbr>绛州大堂(元.国保)

山西 <wbr> <wbr>绛州大堂(元.国保)

山西 <wbr> <wbr>绛州大堂(元.国保)

山西 <wbr> <wbr>绛州大堂(元.国保)

山西 <wbr> <wbr>绛州大堂(元.国保)

山西 <wbr> <wbr>绛州大堂(元.国保)

山西 <wbr> <wbr>绛州大堂(元.国保)

山西 <wbr> <wbr>绛州大堂(元.国保)

山西 <wbr> <wbr>绛州大堂(元.国保)

山西 <wbr> <wbr>绛州大堂(元.国保)
山西 <wbr> <wbr>绛州大堂(元.国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