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广饶关帝庙大殿(南宋.国保)

分类: 古今文化漫谈 |
关帝庙大殿位于山东省广饶县城内。大殿三间,歇山顶。梁架方式为明间六架椽屋,斗拱重昂五铺作,呈宋代建筑风格,是山东现存早期木结构建筑之一。是一座建于南宋时期(公元1127~1279年)的,用来祭祀关羽的庙宇。
文保碑
关帝庙大殿建于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以后历代均有所修葺。1997年再次对大殿进行了修缮,但仍保留了殿内的宋代建筑构件。该殿为全木结构,歇山顶式建筑,飞檐翘角。坐北面南,面阔三间,长近13米,进深约11米,殿身高10.4米,台基高1.12米。殿内梁柱的构架方式与宋代《营造法式》中记载的厅堂建筑相同。关帝庙大殿是山东省迄今发现的年代最久、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全木结构建筑,是研究宋代建筑的珍贵实物资料,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南宋关帝庙大殿 木架结构
南宋关帝庙大殿 梁架结构
广饶 南宋关帝庙大殿当心间 武圣殿
广饶 南宋关帝庙大殿 转角铺作
广饶 南宋关帝庙大殿 山东省最古木构建筑

关帝庙大殿建于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以后历代均有所修葺。1997年再次对大殿进行了修缮,但仍保留了殿内的宋代建筑构件。该殿为全木结构,歇山顶式建筑,飞檐翘角。坐北面南,面阔三间,长近13米,进深约11米,殿身高10.4米,台基高1.12米。殿内梁柱的构架方式与宋代《营造法式》中记载的厅堂建筑相同。关帝庙大殿是山东省迄今发现的年代最久、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全木结构建筑,是研究宋代建筑的珍贵实物资料,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关帝庙就是为了供奉三国时期蜀国的大将关羽而兴建的。关羽忠肝义胆的形象在中国广为流传,历代封建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把关羽当做“忠义”的化身,关羽的地位被抬得越来越高,“由侯而王”,“旋而进帝”,最后被尊为“武圣人”。宋朝是关羽“由人变神”的升华时期,宋徽宗连续四次给关羽褒封,使关羽的地位陡然上升。陈隋间,有人假托关羽显灵,在当阳首建关庙。

唐建中三年(782年),关羽被列为古今六十四名将之一,放进武庙,配享姜太公。宋代以后,关羽便被带上“武圣”的桂冠。默默无闻了800年的关羽,被宋徽宗连升三级:先封“忠惠公”,再封“崇宁真君”,又封“昭烈武安王”和“义勇武安王”。元文宗封关羽为“壮缪义勇武安显灵英济王”,明神宗封之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又把关羽庙长格为“武庙”,与文庙—孔庙并列。

清代皇帝标榜关羽为“万世人极”,封之为“忠义神武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清史稿·礼乐志》),在北京修建了关帝庙,还通令全国,普建关庙,按时奉祀香火。武圣关公庙数量之多,远远超过了文圣孔庙。而且,有些关庙的建筑规模也远远超过了孔子的文庙。关帝庙已经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南宋大殿作为古迹最早载入明万历乐安(广饶)县志。金永安、泰和年间该殿首次维修,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重修,弘治十一年(1498)新铸关羽铜像,嘉靖二十年(1541)建“三义堂”于大殿后,隆庆、万历年间大殿均重修后建“钟楼”于二门左,清康熙、雍正年间共拓地28亩于“三义堂”后建“春秋楼”,道光二十三年(1843)建后殿暨观剧台,同治六年(1867)重修“春秋楼”每岁秋仲月次丁暨五月十三日致祭。该庙正殿虽经历代维修,但平面布局、大木构架、斗拱等基本保持了初建的风貌,其结构方式,构件尺度,用材比例等具有明显的宋代建筑特征。大殿前后的配套建筑自明代开始增建,至清道光年间发展成鲁北最大的关帝庙寺院,并且香火极盛。

前一篇:江西 赣州城墙(宋、明.国保)
后一篇:甘肃张掖大佛寺(西夏、清.国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