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 邢窑遗址(隋-五代.国保)(一)

分类: 古今文化漫谈 |
邢窑遗址位于河北省内邱、临城两县境内的太行山东麓丘陵和平原地带,主要分布在京广铁路及107国道以西氐河、李阳河流域,集中在临城西双井以南,内邱冯唐以北约30公里的狭长地带内,在内邱东起白家庄,西到西邱,北到瓷窑沟,南到冯唐,约12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发现窑址13处。是一处隋至五代时期(公元581~960年)的瓷窑遗址。 
邢窑发掘现场历史照片
在内丘城中心发现的邢窑遗址
遗址中发现的一层层陶片
邢窑遗址发掘后成为关注的焦点
邢窑遗址发掘现场
邢窑遗址发掘现场
邢窑遗址发掘现场
邢窑博物馆里展示的邢窑出土瓷器
五代 邢窑白瓷仰莲注子
高6.7、口径4、底径3.8、足径3.8厘米 1956年合肥市西郊南唐保大四年(946年)墓出土。该注子小口,圆唇,球形腹,圈足。六棱形短流,宽扁带式曲柄,口沿以下饰两道凹旋纹,腹部浮雕六瓣仰莲纹。胎色洁白,质地细腻,通体施白釉,釉质莹润,造型优美,装饰新颖,为五代时期邢窑产品。
五代 邢窑白瓷五瓣口盂
高8、口径10.8,底径6厘米。1956年合肥市西郊南唐保大四年(946年)墓出土。该盂口沿外侈,为五瓣葵口,束颈,圆鼓腹,圈足。白色胎,坚硬细密。釉色洁白微泛青,施釉不及底,下腹和底足均无釉,透影性强。
此尊为1948年河北景县封氏墓出土的四件莲花尊之一。器型高大,气魄雄伟,纹饰华缛精美,集贴、印、堆塑、刻划、模印、浮雕等多种装饰技法于一体。装饰题材莲花、团花、飞天与佛教艺术题材吻合,反映了佛教艺术对北方陶瓷的影响。经过化验分析,其胎、釉组成具有北方青瓷特点,该尊为北方青瓷的杰出代表作

唐代邢瓷窑址的发现,大量盛唐乃至初唐
时期的实物标本的出土,填补了中国瓷史研究中的一项空白。

唐代北方邢州所烧造的白瓷与南方越州(今浙江绍兴)所烧造的青瓷,可以相互媲美,同时著称于世。青瓷号称类玉类冰,邢州白瓷号称类银类雪。邢窑白瓷产品的出现,改变了中国一向以青瓷为主的局面。尤其在内邱境内出土的"盈"字款白瓷,为陕西大明宫出土的"盈"字款白瓷碗和上海博物馆藏的"盈"字款白瓷盒找到了窑口的出处。
邢窑是唐代制瓷业七大名窑之一,以烧制白瓷而闻名,当时在陶瓷烧造业内流传有“南越北邢”之说,它开创了北方白瓷瓷系的先河。据考证,邢窑始烧于北朝,衰于五代,终于元代,烧造时间大约为九百多年。其技术水平在隋代已登峰造极烧制出具有高透影性能的细白瓷,在中国陶瓷史上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初唐时期,白瓷的生产量增大,但仍兼烧黄釉瓷、青瓷。白瓷的质量优于隋代,器形与隋代类似,中唐时期是邢窑的极盛时期,精细白瓷的出现,是邢窑发展阶段的必然产物。瓷器的质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器物种类增多,制瓷工艺达到了纯熟的地步,产量大大超过隋代细白瓷,以至进贡皇室,远销海外。

邢窑属于黄河南北系风格,精细中带粗犷,画工豪放,大拙若巧,与南方景德镇陶瓷的细腻分别很大。

器形以盘、碗、罐、瓶为主,还有瓷枕和玩具;胎质有两种:一种质较坚细呈灰白色,一种质粗松呈红褐色;釉色白中微带黄,上有黑、褐花纹,里面多数不挂釉;绘制花纹的方法有绘花、绘划花、剔花和珍珠地划花等,花纹复杂,以卷叶、缠枝牡丹、水波纹、花卉禽鱼等图案为多,线条流畅,构图洒脱,是中国北方民间瓷器的代表作。

邢窑所烧白瓷,胎质细洁,色纯白而极坚硬。釉色白润,有的微微闪黄,带些乳白色。胎与釉之间,有一层护胎釉(化妆土)。器内施满釉,器外釉不到足。碗多折边,圈足厚而底平。作风朴素,不带纹饰。前人以“皎洁如玉”比邢窑之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