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陕西泾阳郑国渠首遗址(战国.国保)

(2016-05-11 15:07:33)
分类: 古今文化漫谈
郑国渠首遗址位于陕西省泾阳县王桥乡上然村北仲山西麓,泾河东岸。岸边七个方形石水坑一字排开,东去与古渠道相通,坑与坑之间以地下井渠连通,这就是战国时期秦国于公元前246年所建引灌的郑国渠渠首,与灵渠、都江堰同为中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秦以后各代都有修筑开凿。
郑国渠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为秦始皇统一中国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公元前246年,秦始皇采纳韩国水工郑国关于引泾灌田的建议,历时10年修成,故名。渠首位于北仲山西麓的瓠口,流经今泾阳三原、高陵、临潼、富平、渭南、蒲城入洛河,全长约150公里,可灌溉18万余公顷。其引水口至干渠段,修有宽15~20米,高3~5米,长达6公里的引水渠堤。现存郑国渠口、郑国渠古道和郑国渠拦河坝,附近有秦以后历代重修、增修的渠首、干道遗址,并有大量的碑石遗存。
陕西泾阳郑国渠首遗址(战国.国保)陕西咸阳泾阳县,郑国渠首遗址,公元前246年,韩国水工郑国给秦王嬴政修渠,灌溉关中,成为秦始皇一扫六合,奠定中国统一基础,现在只剩下一个石碑。陕西泾阳郑国渠首遗址(战国.国保)
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王桥镇西部的张家山,泾惠渠首大坝。前陕西省长程安东题字:泾惠渠首枢纽。这里是高原与平川的接壤处,下游即为绵延上百公里的关中平原。
陕西泾阳郑国渠首遗址(战国.国保)
泾河是渭河最大的支流,发源于宁夏六盘山东麓,向南蜿蜒200公里,流入陕西咸阳北部40公里的泾阳县张家山谷,出谷后蜿蜒流入关中平原,在陕西高陵县陈家滩附近注入渭河。全长455公里,流域面积4.54万平方公里,年均径流量24.4亿立方米,河水浑浊,含沙量很高。该河历史悠久,自3000年前周朝始祖即定居泾河流域。到公元前236年,秦始皇用10年时间,在泾河上修成郑国渠,灌溉关中平原4万余顷土地(约合280万亩),成为秦始皇翦灭六国,统一中国的重要物质保障。  
陕西泾阳郑国渠首遗址(战国.国保)
战国末期七国争霸,当时秦国国力蒸蒸日上,虎视眈眈。韩国是秦国的东邻,国力孱弱,随时都有可能被秦并吞。公元前246年,韩桓王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采取了所谓“疲秦”的策略。他派遣著名水利工程人员郑国,入秦国游说,在泾水和洛水间修渠灌溉。表面上说是可以发展秦国农业,真实目的是要耗竭秦国实力。这一年是秦王政元年(嬴政13岁即位,22岁加冕)。本来就想发展水利的秦国,很快采纳这一建议。并立即征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任命郑国主持,兴建这一工程。
陕西泾阳郑国渠首遗址(战国.国保)
在施工过程中,韩国“疲秦”的阴谋败露,秦王大怒,要杀郑国。发了一道“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的“逐客令”,意思是说把非老陕的官员一律驱逐出境。这时丞相吕不韦的门客李斯上《谏逐客书》,陈说利害,秦王醒悟,收回成命,遂仍加重用郑国,经10年全渠修成,由秦王命名“郑国渠”。渠建成后,农业经济效益显著,关中竟成沃野,亩产一钟(合125.5公斤),比黄河中游高出4倍。都江堰、郑国渠两大秦国水利工程,让川蜀关中成为千里沃野,秦国国力大盛,至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为征伐岭南,在广西兴安县修凿灵渠,用以沟通湘江和漓江,运输军粮。都江堰、郑国渠、灵渠遂成为彪炳史册的秦国三大水利工程。
陕西泾阳郑国渠首遗址(战国.国保)
郑国渠引泾灌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先后历经汉代的白公渠、唐代的三白渠、宋代的丰利渠、元代的王御史渠、明代的广惠渠,都是引泾灌溉。到了清乾隆二年,由于泾水屡毁堤堰淤废,遂在大龙山洞下筑坝拒泾引泉,兴建了龙洞渠,仅灌地700顷(10万亩),使古老的郑国渠衰败。到清朝末期,龙洞渠溃漏失修,灌田逊及200顷(2.85万亩),以致饥荒连年。到了1929年(民国十八年),陕西连遭三年大旱,饿死250万人,逃亡40多万人。1930年爱国将领杨虎城任陕西省政府主席,救民于水火,邀请陕西同乡,著名水利专家李仪祉从南京返陕,主持兴建泾惠渠。李仪祉早在1922年即开始筹划泾惠渠工程,组织测量队勘测渭北地形,并写出《引泾论》、《再引泾论》、《陕西渭北水利工程局引泾第一期报告书》等论著,为泾惠渠工程的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陕西泾阳郑国渠首遗址(战国.国保)
从1927年起,李仪祉亲赴京、津、沪等地,奔走呼号希望能筹到一笔修建经费,但当时一些官僚政客却讥讽他“发狂”。直至1930年得到陕西省政府主席杨虎城支持后,于右任也积极协助筹款,美国檀香山华侨和华洋义赈会也都踊跃捐款资助,终使泾惠渠工程于1930年动工兴建。当时正值大灾过后,瘟疫在关中地区流行,建筑材料奇缺,引泾工程困难很多,因此倡导就地取材,拆庙宇,收碑石。但这一建议却遭到不少乡绅的反对,他们一面煽动不明真相的群众阻拦拆庙修渠,另一方面向陕西省当局告状,使工程无法进行。李仪祉亲自用纸浆泥制作了一个引泾工程大模型,让人抬到县政府大堂上,让乡绅和群众观看,并讲述修建泾惠渠的好处,他说:“我是陕西人,我没有二心,决不会把水利变成水害,坑害百姓。要是咱们早能把渠修成浇地,哪会有死尸遍地的民国十八年大旱的悲惨景象!”一席话使反对者无言以对,周围群众亦心悦诚服,于是工程重新开始。施工过程中,他经常深入工地,具体指导工程技术人员和民工施工。经过5年努力,泾惠渠终于在1935年冬全部完工,渠道全长270公里,能够灌溉泾阳、三原、高陵、临潼、礼泉等5县69余万亩农田。1949年后,经过扩建,改善排水系统,进行渠道衬砌,灌溉面积增加到90万亩。1966年,渠首大坝被冲毁,后在原基础上修建了新坝。现在,灌溉面积达130.04万亩,灌区辖咸阳、西安和渭南三市的泾阳、三原、高陵、临潼、闫良、富平6个县(区),总人口120万人,是陕西省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陕西泾阳郑国渠首遗址(战国.国保)

陕西泾阳郑国渠首遗址(战国.国保)

陕西泾阳郑国渠首遗址(战国.国保)

陕西泾阳郑国渠首遗址(战国.国保)

陕西泾阳郑国渠首遗址(战国.国保)

陕西泾阳郑国渠首遗址(战国.国保)

陕西泾阳郑国渠首遗址(战国.国保)

陕西泾阳郑国渠首遗址(战国.国保)

陕西泾阳郑国渠首遗址(战国.国保)

陕西泾阳郑国渠首遗址(战国.国保)

陕西泾阳郑国渠首遗址(战国.国保)

陕西泾阳郑国渠首遗址(战国.国保)

陕西泾阳郑国渠首遗址(战国.国保)

陕西泾阳郑国渠首遗址(战国.国保)

陕西泾阳郑国渠首遗址(战国.国保)

陕西泾阳郑国渠首遗址(战国.国保)
陕西泾阳郑国渠首遗址(战国.国保)

陕西泾阳郑国渠首遗址(战国.国保)

陕西泾阳郑国渠首遗址(战国.国保)

陕西泾阳郑国渠首遗址(战国.国保)

陕西泾阳郑国渠首遗址(战国.国保)

陕西泾阳郑国渠首遗址(战国.国保)

陕西泾阳郑国渠首遗址(战国.国保)

陕西泾阳郑国渠首遗址(战国.国保)

陕西泾阳郑国渠首遗址(战国.国保)

陕西泾阳郑国渠首遗址(战国.国保)

陕西泾阳郑国渠首遗址(战国.国保)

陕西泾阳郑国渠首遗址(战国.国保)

陕西泾阳郑国渠首遗址(战国.国保)

陕西泾阳郑国渠首遗址(战国.国保)

陕西泾阳郑国渠首遗址(战国.国保)

陕西泾阳郑国渠首遗址(战国.国保)

陕西泾阳郑国渠首遗址(战国.国保)

陕西泾阳郑国渠首遗址(战国.国保)
陕西泾阳郑国渠首遗址(战国.国保)

陕西泾阳郑国渠首遗址(战国.国保)

陕西泾阳郑国渠首遗址(战国.国保)

陕西泾阳郑国渠首遗址(战国.国保)

陕西泾阳郑国渠首遗址(战国.国保)

陕西泾阳郑国渠首遗址(战国.国保)

陕西泾阳郑国渠首遗址(战国.国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